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数学教学设计

2025/08/2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材背景分析:

本节教学主要是利用各种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设计教学的。通过课件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观察钟表、了解钟面,通过自主探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秒的认识。通过讨论、交流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再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实物钟表进行实际操作,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同时掌握所学内容。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声音、歌曲等手段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发现、最后得出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使整节课显得轻松愉快。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一秒及几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

学法指导:激趣、引导观察、自主探索、探索研究、合作交流。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钟表。

数学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认识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关系(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3、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

师:同学们咱们在二年级学过一首关于方向的儿歌,还记得吗?(与同学一起回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设计意图:已有的基础又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同学们会用已经知道的前、后、左、右来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师:那么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太阳是从哪儿方向升起的?用手指一指这个方向。(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整体感知方向打下良好基础)

师:同学们指的非常棒,那么我们通过儿歌可以知道,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也就是说我们手指的方向是----东方。

师:那我们在通过儿歌看看西方在哪个方向?

学生指向后方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东和西,那么如何辨别南和北呢?老师这里有一个识别方向的小妙招。

请同学们一起做,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张开双臂,左手所指方向就是北,右手所指方向是南)做完找同学演示。加深印象

(二)调动原有经验初步感知方向

(一)师:同学们,其实东南西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遇到,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或者词语和东南西北有关呢?

生:冬天要刮西北风

生:太阳从东方升起

…………

师:看来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来辨别方向呢?

生:积雪,融化快的是南方

生:北极星,永远指向北方

......

师:看来同学们懂得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呢,在野外一定不会迷了路。

(二)闯关识方向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四个方向,让那个我们来看看咱们学的四个方向有什么关系呢?(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老师有一个小游戏需要你们来闯关,看看谁是方向小达人。

(找几个同学上台,由老师发号方向口令,同学快速指出,正确的同学获胜)

师:这位同学真棒,真是名副其实的方向小达人呢,那么下一轮游戏我想找一名同学替老师发号指令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巩固认识感知四个方位)

(三)联系实际,感知方向

师:在我们的教室的东、南、西、北方位都有什么?请你写下来。

生上前展示,老师随堂批改

(四)、答题闯关

师:出示课件图片,图中小红所说的方位正确吗?请小组讨论一下。

生:正确

师:判断的理由呢?

生:因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所以面对太阳的方向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真棒,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谁来回答一下?

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北极星挂在(北)方

早晨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西)你的左面是(北),你的右面(南)。

三、总结

师:同学们掌握的都很棒,很好的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也知道了四个方位在我们生活的运用。也能通过积雪、北极星等辨别了方向。

四、练习: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图中的练习,写出各个建筑所在的方位。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认识东南西北

北与南相对东与西相对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3、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

(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

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课前调查: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王彩玲照片"问,这是谁?(是王老师)

老师把这个名字输入王彩玲有170000条有关的信息,选择其中四条信息。

出示:王彩玲详细介绍_内科专家_山东省千佛山医院_好医生推荐_医生.

王彩玲出生年月:19xx-10-6婚姻状况:未婚政治面貌:共青团员身份证:*居住地:广西南宁市户口:广西南宁市

王彩玲剑指巴黎歌剧院。

王彩玲是平煤神马集团的职工,夺得省乒乓球比赛女子中老年组单打冠军.

2、你笑什么?

刚才你说王彩玲是我,现在为什么不是了?

3、我们这个小范围里王彩玲能不能代表我?全国呢?

全国范围用什么能代表我?(身份证)

4、出示身份证

读身份证号码。330321197810272128

二、展开

1、什么时候用到身份证?

生:找工作,出入镜、买房子…

师:应用广泛。

2、关于身份正号码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前6位是地区的编码。

师:有时候叫地址码,板书:地址码

生:中间的3位是出生日期

后三位叫顺序码,其中第17位是性别码

最后位叫校验码。

师:那顺序码什么用啊?

那校验码什么用?

生:用来检验校对前面的17位数是不是正确。

3、小结揭题

师:像这样按一定顺序把数字排列起来在数学中叫:数字编码。身份证也是数字编码的一种。

4、拿出课前收集的身份证号码,和老师的比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的?

(1)生:老师前面是330321,我手中的是330381

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生:温州鹿成区。

33呢?浙江03呢?瑞安表示县。

(2)省为什么用2位?为什么不用3位1位?

学生猜想--结合资料说理由

"截止20xx年底,我国共有34个省。四川省的地级市最多,有21个地级市

保定市的区县最多,25个"

(3)生:校验码是X

谁知道为什么有的校验码是字母?

生:校验码是10的话用X代替。

师:表示10用10好了,为什么用字母?(保证位数相同)

师:在戴老师身份正中哪个地方也是为了保证位数相同。

生:出生年月。

小结:位数相同为了编码的科学性。

(4)生:我奶奶的是15位。有些人是18位17位

师:为什么有些人是18位?

生:15位是第一代,18位的是现在的。…

师:怎么有人17位?(我国没有17位的,17位是错的)。

出示老的`身份正号,对比。

多了哪几位?为什么要多?举例"1901与20xx"

师:确实是为了防止重码。

(5)校验码为什么要加一位?

师:也就是起了校对检验的作用。

校验码怎么出来的想知道吗?

出示资料:(身份正校验码产生办法)

5、那未来身份正可能不可能变的更多?

会加进什么信息呢?

出示33038119810120043817440653101

(加了身高鞋码体重腰围血型)

可能变成这样的吗?

生:会变化。

师:可变的不放进去。血型为什么不放进去?

生:重复的太多了

师:看来编码不能乱编,…

出示资料:英国未来身份证…

6、师:在生活中还见到过什么编码?

举例--欣赏

三、巩固

师:编码这么重要想尝试编码的乐趣吗?

1、出示:教导处要为学校的学校编学号,教案《《数学编码》教学设计》。请你编出小丽同学的学号。

生:编不出,需要信息。几年级、几班、生日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来学校报名。

2、出示信息:

小丽是今年入学的一年纪学生,她是一(9班)的7号同学,一年纪有12个班,每班36人。

要求:1、准确、简洁

2、设计的学号是6年不变的。

3、尝试

4、展示讲评

1619 20xx09071236 20xx0907

四、总结

出示电报x

8381 1927 7030 5183 6431 1395 0966

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形(或实物)、数排列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发现规律。

2.学习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美化教室、排队及认识数等。

3.在找规律中初步感悟规律存在的普遍性,为发现与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这天××学校的同学举行了庆“六一”联欢会。他们找来彩旗、灯笼、小花,把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现在他们正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2.多媒体播放动画:彩旗、灯笼、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伴着歌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灯光由暗变明,最后静止于主题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布置并思考: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引出课题“找规律”。

[设计思路:本节课为“找规律”第一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结合本地实际,对教材“主题图”进行灵活、恰当的处理。鉴于此,本课以“六一联欢会”为主题展开教学,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身边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寓数学知识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对教材的领悟与处理,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本环节找主题图中四组图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找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地改编教材。如例1的四组图都是两种事物交替出现的,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所以此环节可以设计一组找三个事物交替出现的排列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

3.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思路:从找具体事物小旗、灯笼、花、小朋友、水果的`排列规律过渡到几何图形正方体、圆柱、三角形、圆、正方形的排列规律。使学生亲历从具体事物到数学图形再到抽象数学符号的找规律过程,为下节课学习理解更复杂事物的规律打好坚实基础。]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涂一涂。学生完成涂色卡(根据第89页例3、“做一做”改编)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再认识,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卡。

[设计思路: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下一步学习做更好的铺垫。]

2.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按一定规律摆放图形。

3.请部分小组展示摆出的有规律的图形,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相互对摆出的图进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从颜色或形状入手找规律;可以从前往后观察,也可以从后往前观察找规律。)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设计“涂”、“摆”、“设计有规律的图案”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明晰活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等。]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方运用事物的排列规律美化环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江边的石柱、斑马线、马路护栏、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花柱、花钟……)

2.同桌交流、分组汇报。(对说得好的重点引导分析,使认识得以深化。)

3.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鼓掌表扬自己。(连续响起三次掌声。)

师:你们发现掌声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掌声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

师:掌声有规律,有的乐声也是有规律的!你听。

(教师播放有规律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做动作或表演。)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地排队?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可以按男女相间来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站;还可以一个人朝前,一个人朝后来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挑几种试试。

(整队出教室,按学生说的方法试着站队。)

设计思路:

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找“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发现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有规律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这些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有兴趣,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设计 篇6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

请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钟的哪一根指针叫做秒针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计时的呢?

(1)通过观察,我知道秒针是钟上的那一根。

(2)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从12走到1就是走了秒,从2走到4走了秒。

(3)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钟。

(4)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同时板书: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钟有多长。

(1)拍手练习:跟着钟表的“嘀嗒”声,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事呢?先试一试,再告诉同桌。

3、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4、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钟里做几道口算题呢?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3、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

1分钟写()个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从1数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绕操场跑1圈,*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