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鸿门宴》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鸿门宴》教学反思 篇1
《鸿门宴》课文特别长,逐字逐个知识点落实,实在太枯燥了;我在给学生对译了两段之后,就忍受不了这种教学方式了;我看学生也犯困得厉害;再加上最近一直在看张必锟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觉得深受触动;于是从第三段开始,我改变了策略;给学生发了课文加点的预习卷,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每个加点字的解释;我再从学生的学案中找出错误或理解不了的部分;在讲解这张学案的时候,我便只讲这些重点;自我感觉很好,学生听得认真,我讲得尽兴;现将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1今者项庄拔剑舞;
前几日,因为定语后置句,我罚学生抄写过标志“者”;学生显然依然不理解定语后置是什么鬼;学生将“今过生日项庄拔剑舞”里的“者”,标注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见罚写的路子走不通;我便想着,以后这类理论性特别强的知识,还是不讲为妙;今天我只是告诉学生这个“者”不可能是定语置的标志;划分了句子成分,发现整个句子都没有定语;
2客何为者?
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翻译准确的观念,我带学生来了个脑洞翻译法和联系上下文翻译法的对比;
这个句子有的学生翻译成:你要干什么;有的学生翻译成:你是做什么的;我便设了情境:按照各自的翻译内容,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项羽问完这句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要联系刘邦带人来赴宴的目的进行想象;
脑洞版:宴会正在进行,忽然闯入一个持械大汉,怒瞪项羽,项羽吃了一惊,问:你要干什么?张良冷笑道:嘿嘿,他是刘邦的保镖樊哙,你说他要干什么?项羽拔剑与樊哙战作一团;刘邦卒;
正常版:项羽吃惊问:你是什么人?张良忙解释:别误会,别误会,他是刘邦的参乘樊哙,自己人,自己人;项羽为找台阶,赞道:壮士!气度不凡!赏他一杯酒;
学生应该会明白联系上下文的重要性了吧;顺便我讲了动词的宾语前置句式;
3怀王与诸将约曰
学生在译“诸”的时候,意译成了“其他”,其实也没啥不对;不过我依然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在座的诸位来宾”,让学生明白,如果给“诸”加点,最好解释成“多,各”;
4毫毛不敢有所近
学生将“毫毛”译成“一丝一毫”,他们似乎并没有理解这个词在这里的比喻义;我从语法的角度解释了一下;“细小的物品”,是什么词性的短语;“细小”是什么词性的词语;并比较下面两种翻译方式:财物,一丝一毫也不敢占有;刘邦先打败秦国,攻入咸阳,一丝一毫也不敢占有;第一句是将中心词提前了,第二句是将中心词换成了一丝一毫;学生似乎明白了;
5故遣将守关者
学生将“故”译作“特地”,其实也没有不对,但是若联系全文来看,这里的“故”应该译成“原因”;我请学生从上下文相关的角度理解;第一,考虑刘邦是个有点文化,有官位的人,说话可能会文雅一些,樊哙是个屠狗者,文化程度应该不高,说话直来直去;第二,刘邦带着一百多个骑兵来向项羽示弱,求和,事前肯定统一了口径;你看,项伯劝项羽放过刘邦时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能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樊哙闯帐后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刘邦忽悠项伯的时候是不是也说过类似樊哙闯帐的.这段“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区别在于刘邦的话用了“所以,之”一类的书面语,而樊哙作为粗人,即便刘邦事先教了他,估计他也学不会原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故”应该跟上文“所以”这个词组的意思相同,翻译成“……的原因”;
6何辞为
有学生将这里的“何……为”将“何为”词组弄混了;我便将“客何为者”跟“何辞为”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对比;“何……为”中间有个动词,词组中间没有动词,所以这里的“为”是句末的语气词;不知道我总结的是不是普遍规律,还需查资料进一步证实;
7四人持剑盾步走
提醒学生翻译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句中的“步”;第三段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这里特意用了“步”,能看出些什么细节?学生笑称:刘邦为了逃跑,故布疑阵,假装溜达,然后逃跑;若是五人同去牵马,很明显是在告诉大家,刘邦要逃跑;
今日反思总结便是如此。
《鸿门宴》教学反思 篇2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文必修一模块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会很抵触,很厌倦,因此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讨论为主,从课文内容,情节入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为:一、李清照诗歌导入;二、对刘、项人物的喜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三、作者的态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阵营。比较分析配角性格特点。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武断地阻止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此外,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其实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及待挖掘的宝藏,随时随地都会涌现出惊人的奇思妙想,同时会激活教师的思维,生成很多事先无法设计的方案。而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地总结和记录下来本节课的心得体会,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由于工作繁忙,上完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完善。
45分钟很快过去了,留下的是我不尽的反思。我要不离不弃,再接再厉,在教学一线上铸就成功的丰碑,圆自己一个美好的梦。
《鸿门宴》教学反思 篇3
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不为别的,只为完成了我心中的”大课“。讲这颗之前我是恐惧的,因为不知道如何有效率、有效果地将这个千古名篇呈现在学生面前。很郁闷!
有一天下班回家,在公交车上听见两个小学生饶有兴趣地交流着本周话剧的表演,突然灵机一动,我们也来演演历史大戏《鸿门宴》,让同学们在演绎的过程中熟悉人物的复杂关系,掌握曲折的故事情节。带着兴奋和激动我回家迅速搞定了第二天的教学设计,自己很满意呢。同学们一听到要演古装大戏,很是兴奋,积极报名参演,私底下认真主动啃这篇又长又难得文言文。最后的展演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以后还可以创造这种机会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快乐中学习有何不可呢!
对于我个人来说,收获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被历史人物所吸引。我佩服范增的深谋远虑,惊叹项伯的为人善良,张良的重情重义也令我动容,樊哙的勇猛洒脱也不逊色,项王的'英雄气概更令人折服……历史长河中的无数英雄神勇盖世又显露着智慧的光芒!真想回到古代一睹他们的风采!提及项羽,脑子里便出现,千年前的古沙场上旌旌战旗猎猎作响,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的样子;便想到,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便看到鸿门宴的磊落与遗憾,也看到乌江之畔最心痛的那一幕。他,楚霸王项羽,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最有气质,最英雄,最磅礴的篇章!
气吞山河破秦乱,勇抵万夫力拔山。
破釜沉舟诛秦王,火烧阿房为红颜。
顶天男儿重情义,鸿门一宴放虎还。
中原之战势难回,乌江河畔舞剑叹。
欲以神力挽狂澜,一代霸王难胜天。
饮剑乌江别爱姬,天下之势已归汉。
成败自有后人评,宁死不屈志不凡。
生亦人杰死亦雄,霸王英明万世传!
《鸿门宴》教学反思 篇4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初次教授这篇课文的我并没有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学要落到实处的原则,仍然采取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能概括项羽、刘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篇文章上下来,学生课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起初还挺有成就感的,后来通过听课,同组老师的交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文言文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程度差的学生还会很抵触,很厌倦。这一点在9班体现的很明显。课上学生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对文言文的.美根本无从感觉,也有不少学生一上古文就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长此采取千篇一律的授课模式,将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讲的支离破碎,机械呆板,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提问的策略不容忽视。教授本课,我的提问并不多,而且几乎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稍作判断就能回答,可尽管这样,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寥寥无几。问题太浅,学生不懈,当然问题问的太大、过深,也没有人愿意回答。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设计问题,要么由浅入深,逐层启发,要么才找准切入点,设计提纲挈领的几个问题,把厚书读薄。
最后,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我虽采用了课堂讨论模式,同学们也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但我迫于时间有限,怕教学任务完不成,不得不打断学生,亮出自己预设好的标签式的答案。这样,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并没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堂好课,除了充实,更不可缺的应该是学生的有效参与。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多开口说话,岂不更好?
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完善。
《鸿门宴》教学反思 篇5
本课作为“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研究课,其主旨在于显示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模式和实施效果。从先期准备到课堂实录,利用到了很多常规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之于学科整合的作用在于整合最优,而不是追求精尖,因此本课并没有应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前沿的信息技术平台。
1.优点
(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比如,课上庞雅雯组向我们发表的选题《楚汉相争之美人图谱》。除了教师课前要求必须展示批注和锁定课文中的人物,其他所有文字材料、组员分工、呈现模式选择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反响良好,充分展示了展示组的水平,也充分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2)明确要求,任务得以有效完成
分组合作自选命题于众人面前发表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方式,但同时教师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从敲定范围到指导学生选题,从明确展示模式到个别指导,从批改学生批注到筛选经典习作,不管哪一样都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精力。我们看到课堂上,备课组的同学旁征博引,但是全部都在书本或者学案上,没有根据绝不空谈议论,要表达的重要言论展示在ppt上,其他同学有足够的时间记录和消化。“没有依据不说话”、“联系原文”是重要的阅读原则,让展示组的批注有理有据,也可以培养学生答题规范的意识。再如,随堂习作环节,我要求学生依据人物性格、注意观点条理、完善表达形式,有效避免了学生随意随性乱写的现象,亦是在规范答题方法。
2.不足
(1)时间控制不当
学生展示和交流环节比原计划多耗时五分钟以上,导致最后习作交流环节不够充分不够透彻,甚至出现教师没有充分点评最后一名同学便匆匆结语的`情况。作为研究课,出现这样的纰漏是不应该的,毕竟这堂课是作为一个范本被研究的,至少教学流程应该分配好时间。
(2)教师学养有待提高
即兴点评是体现一名教师功力的,本课有一个很大的纰漏,对学生在黑板上写的一首绝句,其实存在两个错别字“沥”和“屡”,可我只纠正了前者,因为后者根本没有看出来。还是缺少了一种淡定的玉山将崩而岿然不动的大将之风,情急之下忽略了这个显而易见的错误。
(3)未能及时鼓励学生
例如,徐泽昊同学点评庞雅雯同学的批注时,我随即安排了“什么样的批注是更有价值批注”的环节,大约两分钟的时间里,徐同学是呆站着。其实应该在他陈述完就让他回去,在他最意气风发之时得到同学们的掌声,可是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讲解其实把他晾在了讲台上。
《鸿门宴》教学反思 篇6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放心不下的是课文字、词、句的落实,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于文言文中的人文信息、整体意蕴等“文”的价值常常被忽略了。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漠视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因文得意和发展自我的内心需求,是只有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教学而没有“阅读”的教学。新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文基本能疏通大意,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若要保险起见,可通过预习导学案和课堂上适当点拨来补充不足。
问答导学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更好地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特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对学生归属感的满足,能使教学活动在充满快乐的气氛中推进,品位诗意的语文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需求。朗读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感知课文的氛围。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他的角色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我在设计这篇课文教学时,一直以平等作为目标向度,使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成为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