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雪孩子教学反思

2025/08/2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雪孩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雪孩子教学反思 篇1

《雪孩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人在20xx年12月教学了这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可爱的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

一、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朗读感悟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教学片断中,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教学方式,点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多一些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不能像以前那样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应该在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二,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领悟课文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读书的作用,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首先,引导孩子想象,读出雪景之美。如何读出雪景的美,我先引导孩子想象雪后的景象,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孩子有了美的体验在读书时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其次,引导孩子抓住关键词朗读。在学习雪孩子和小白兔玩耍这一部分时,我首先让孩子想象玩耍时愉快的场景和心情,观察图上小白兔和雪孩子的表情,接着我问你能让老师听到他们的快乐吗?孩子们踊跃的举手,并且都能抓住“真”和“很”两个字。再次,引导孩子观察情境图,深化情感,升华朗读。在学习雪孩子营救小白兔的部分我问孩子“雪孩子发现小白兔家着火时心情怎样?”孩子能够回答出着急,并能够抓住文中关键词“飞快”“跑”,接着我引导孩子“你还从哪里看出雪孩子着急?”前面已经有观察图的体验,孩子马上能看出图上雪孩子跑的很快,身上的雪都飞起来了。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和观察情境图,孩子体会到了雪孩子的着急。第二次引导朗读时我问孩子“雪孩子能跟小白兔生活在一起吗”“雪孩子怕火,可是为了自己的好朋友,它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你能再读读吗?”孩子在情感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朗读时感情也会更加充沛。

通过看图学文和引导孩子朗读,初步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也理解了课文中雪孩子的优秀品质,并且能够把这种乐于助人的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但这节课在设计和处理中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第一,在引导孩子读出雪后美景时,利用生成资源会更巧妙。第二,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切入点,整篇课文串讲下来,缺少一条主线。在导入时提问孩子“听了这个故事能告诉我你喜欢谁?”把“雪孩子”这条主线抓出来,思路会更清晰。第三,在培养孩子说完整的话方面做得很不到位,一年级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完整的话,这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将更加注意。第四,在引导孩子朗读时,如果利用配乐朗读,我想孩子更容易入情入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对于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及理解课文内容都会有很大帮助。第五,最后一部分“雪孩子为什么飞走了,它还会回来吗?”如果能通过图或者小动画让孩子了解水到雪,雪到水的过程,会更利于理解和接受,也会使课文学习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雪孩子教学反思 篇2

《雪孩子》一课是一篇很有感染力的文章,我在教学设计上力争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从而读出感情。

在教学《雪孩子》前,对于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我只是查阅了参考书,没有更多地去搜集查找,以为学生说出几处也就心满意足了,对于课堂上生的回答,是我始料不及的,对于积累.运用一《雪孩子》的教学,学生想讲的故事,以及查明诗歌来源的愿望是我在备课时没能想到的,正是这许许多多地"出人意料"之中闪现着学生智慧光芒和创新的.火花。从两个案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有了搜集积累知识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究的精神给予鼓励,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经验,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增强对课外阅读的信心。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学习雪孩子牺牲自己,勇敢的救朋友的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紧紧抓住动作词语,体会雪孩子的优秀品质,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雪孩子教学反思 篇3

《雪孩子》与前面学的课文有所不同,是第一篇去掉了拼音的课文,配上八幅漂亮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了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并舍身救小白兔的童话故事。

在刚看到课文时,许多成绩不错的孩子都皱起了眉头。见此情形,我一边鼓励孩子们,一边尽力解除他们的顾虑:“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最会读课文了。其实这篇课文一点都不难,比以前学过的课文都要容易。”上课时,我引导学生借助彩图读课文。以第一段为例,我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你看到了什么?”之后,我又范读了第一段。读后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接着,我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读读其它的段落。几分钟之后,大部分学生都眉开眼笑了:“一点儿不难;很容易的……”

在研读课文时,同样出现了精彩。“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化了就是?”“就是死了;就是没有了……”“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我很伤心;很心疼……”“那就尽情地读出你的心情吧。”“雪孩子去哪了?为什么它会变成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因为他是为了救小白兔才死的,所以很美很美……”我从没敢奢望这群懵懂的孩子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也从不敢奢望他们能把文章读得那么美,那么动情。但是——他们做到了,我们成功了。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可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雪孩子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9课《雪孩子》。这是一个童话故事。讲的是:下雪啦!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小白兔的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白云很美很美,就像雪孩子很美很美的心灵。

本篇为首次出现的不注音的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学生易于理解。为此,我重在对孩子进行朗读的指导,语言的训练以及个性化作业的尝试。

首先范读,让学生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其次,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并用一句话说说图意(自己的话)。

再次,图文对照,多种形式练读图旁的句子。

然后,再次范读,让孩子标出重音、轻声以及多音字“着”。

最后,逐段指导朗读,并随机进行语言训练。

如,第一自然段:“下了(le)/一天一夜的(de)大雪。房子(zi)上↗、树上↘、地上↗一片白。”

注:“/”表示停顿,“”为连读,“↗”为上扬,“↘”为降,“□”为强调的重音。

语言训练:口头说话“一天一夜”

我生病了,妈妈一天一夜没有合眼。

蛙蛙一天一夜能消灭多少害虫?

一天一夜是24小时。

第二自然段:“兔妈妈(ma)/要出去/找吃的(de)。她/堆了(le)一个漂亮的雪孩子(zi),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war)。”

语言训练:提问“他”指谁?——雪孩子。“玩”儿化。扩展“漂亮的”():“漂亮的”(毛衣)、“漂亮的”(文具盒)、“漂亮的.”(发卡)、“漂亮的”(羽毛)、“漂亮的”(小兔)……

第三自然段:“看着(zhe)可爱的雪孩子(zi),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war)得(de)很开心。”

借助词语“又唱又跳”进行语言训练,完成课后习题“读读说说”:

又唱又跳又细又长

又说又笑又大又圆

又哭又闹又大又红

又打又骂又高又胖

近义词:“高兴”——“开心”

第四自然段:“小白兔玩(war)累了,就/回家休息(xi)。屋子(zi)里很冷,他/往火里/加了一些柴,就/上床/睡(shui)觉(jiao)了。”

语言训练:口头造句“一…就…”

小文放学一回家,就读故事。

小月一进门,就喊妈妈。

(说明:因为我们班有两个孩子,课间贪玩,不知道去上卫生间,几乎每节课上都要去上一趟卫生间,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有一个孩子又要去卫生间,我们就随机练习了这样的句式。)

第五自然段:“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zhao)了。小白兔睡得(de)正香,一点儿也不知道。”

第六自然段:“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zhao)火了,就/飞快地跑了过去。”

语言训练:用“飞快地”口说句子

老鹰飞快地冲向鸡群,抓住了一只小鸡。

刘翔哥哥飞快地跨越一个个栏架。

爸爸背着发烧的孩子,飞快地向医院跑去。

第七自然段:“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

第八自然段:“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语言训练:“很()很()的——”

很(大)很(大)的雪花很(白)很(白)的云朵

很(细)很(细)的头发很(红)很(红)的领巾

很(高)很(高)的杨树很(绿)很(绿)的叶子

课文朗读感悟后,我提问:“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孩子们回答后,我相机在板画“雪人”旁边画了一只小兔,并用“→”连接,并在“→”上写了一个“救”字;孩子们说到“雪孩子化了,变成了白云”,我在“雪人”的上方画了一朵娃娃形状的云,并用“↑”连接,还在其旁边写了个“变成”。

然后,我又说:“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他真像我们河南的农民工呀!”如,禹州籍农民工赵朝领跃入江中舍己救人被恶浪卷走;商丘的李学生,在温州火车轮下舍己救人壮烈牺牲。雪孩子和赵朝领、李学生一样,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壮举可以用“舍己为人”这个词语来形容。

接着追问:“假如你是小白兔,此时,你会对雪孩子说些什么呢?”孩子们说的大都是感谢雪孩子。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说:“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会。”我趁机布置了个性化作业:续编《雪孩子》,要求:图文并茂——写绘作业。即先画画(色卡纸或者白纸涂色、或拼画);然后,孩子口述,家长代笔,工工整整地写在图画的旁边。可以是几幅图,也可以是一幅图。文章开头是这样的:第二年冬天,雪孩子又来到了小兔子家……

本课的教学,重朗读的指导,多进行语言训练,并设计了个性化作业,这样既借助文本“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又“受到高尚情操熏陶,丰富了精神世界。”使语文教学回到了本位,并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课堂也达到了高效。

孩子们的作业一定精彩纷呈,我遐想着,我期待着!

雪孩子教学反思 篇5

第七单元的主题与训练要素是“想象”,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者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形成自己的感受。《雪孩子》这一课不仅有本单元的训练要素,而且承担了学生第一次接触和学习默读的任务,另外,感受句子的具体、优美及练习抄写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默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利用默读的优点———不出声、速度快、有利于思考的特点展开教学,在第一课时的时候,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记录下所用时间,以便与默读时所用时间进行对比,学生感受了默读速度快的特点;利用“寻段启事”的'逆向思维:让学生根据老师划分好的段落,默读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引入训练默读,学习默读分3个步骤,第一,用儿歌和图片明示默读的姿势和要求,重点训练眼睛转动看字词的能力,第二,重点训练不出声,提出不出声的要求,利用5———8段展开训练,第三,综合训练默读要求。学生在一步一步的引导下,通过问问学生默读这些段落,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大致说出课文内容,说明学会了默读;利用文中的泡泡语展开想象,学生借助课文内容或者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说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课后第二题感受句子的表达效果:具体、优美的句子就是好句子,学生可以说出第二个句子写出了事物的样子,抄写上,大多数学生格式正确,书写速度适中,字也写正确了。

不足之处在感受默读的速度上,因为学生预习过课文且在课堂是第二遍读,所以朗读、默读时间差上不够科学;对于整个课堂学习,评价语太少且不够鲜活,没有持续激励学生的评价支撑,导致课堂后半段学生没有处于思考状态;感受句子的表达效果上,我自己也处于一种粗浅的理解状态,只是干巴巴地灌输给学生“具体、优美”这样抽象的词语。抄写时有十几个学生格式出错,标点符号出错。

想到的改进措施是应该再拓展两篇字数差不多的文章,进行朗读和默读,体会朗读、默读的不同特点;备课时,不能只考虑自己要讲什么,要想充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吸收度,并及时做出评价,评价是学生课堂上专注的源源不断的力量;感受句子的表达效果方面是目前的困惑。学生格式出错、标点符号出错的学生进行了修改,修改正确,以后要加强句子方面的抄写。

雪孩子教学反思 篇6

《雪孩子》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快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课文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我预设学生可能说不清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但没想到,在读了两遍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就能讲清楚: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课文却读得很不流利,这说明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强于朗读能力,原因就是在读明白故事情节之后,就懒得再读了。

为了再次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学文时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大雪覆盖山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什么景物?(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兔妈妈在堆什么?(堆雪孩子)这么漂亮的雪孩子你喜欢吗?(喜欢)不仅你们喜欢,小白兔也很喜欢,快去看看雪孩子跟小白兔是怎么玩耍的吧!然后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在读中感悟雪孩子舍己救人的品质。课文结尾“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很美很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这朵白云很亮。“对,这种美是外在的。”学生从我的评价中马上反应过来:“这里的'很美很美是说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心灵美。”这是我没想到的,没想到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说出心灵美这个词语,我想这与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