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苏东坡有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梭罗在《瓦尔登湖》写道:“我想饮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铺底的天河垂钓。”《瓦尔登湖》以思想的斧凿打穿现实的铜墙铁壁,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他无心劝导他人,只真诚地给我们读者抛出一个凭窗遥望的机会。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压缩了地理空间和心灵疆域,喧哗浮躁的风沙早已弥盖了心灵的沉静。梭罗挣脱时空的`藩篱,将身心远离尘嚣,追求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找寻一种更诗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以自然为友,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崇尚自然,乐于湖水、森林和飞鸟,闲来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边垂钓。
《瓦尔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时代巨变,社会发展迅速,人类世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繁华发达无所不在。然而,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未被人们所遗忘。初读时不知其中诗意的添补,正如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读它,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梭罗是一棵树,超脱人世,却在瓦尔登湖的夕阳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都要努力去找寻并坚守内心深处所热爱的生活,终有一天,你历遍的山河会全然化作尘埃,当尘埃已铺满你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见海,愿你也停不下来,心里那泓湖水还在,“那里风清月朗,湖光十色,那里日暮温柔”。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里,我领悟了最简单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因为简单,我们也可以活得更加洒脱,没有羁绊和束缚。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
他在湖畔的两年自耕自读的生活,虽然暗合了我们中国文人的.耕读传家的隐士风格,因此梭罗在中国能够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梭罗的那种自耕自读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并不相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隐士是消极避世的。而梭罗在湖边的那两年的生活,是极其积极地在体验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梭罗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对话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罗先生告诉我,要热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说,读这本书有五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
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
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想,不管是哪一种读法,于我都是合适的,这也是我钟爱这本书的原因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阳光透过细密的树叶,被剪成细碎的鎏金洒落地面。树上,松鼠吱吱叫着,捧着一粒松果,睁着天真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树下,鹧鸪领着它的孩子在悠闲地散步。地面上,有一只褐色的蚂蚁,就好像是一个强盗,正拽着一只长有透明绿翅的、仿佛是一个公主的昆虫,在艰难的行走。不知在安徒生的眼里,这又会变成一个怎样的童话。
林边,湖水荡漾。风陡然向东拂过它不透光的表面,直到吹皱那远处鲜活的水面。光辉灿烂、缎带似的水在阳光底下闪耀,光溜溜的湖面上洋溢着欢乐和青春。
没错,这就是梭罗独居的地方,被称为“世界上最修心的地方”——瓦尔登湖。
翻开书,无论你的内心多么浮躁,这时都会安静下来,连空气都变得像书中森林里那样:清澈、湿润、流畅,有股沁人心脾的薄荷的静,绿的香……
在瓦尔登湖的湖畔,梭罗的小屋中,茂密的树林间,我品味到了精神上的宁静与优雅。记得歌德说过:“只有把自然当人一样看待,当我们的精神状态、喜怒哀乐与自然完全一致,我们所爱的那双明眸中的.亮光与早晨清新的空气浑然一体时,我们对往事的沉思与森林有节奏的喧声浑然一体时,大自然才会以其全部力量作用于我们!”相信远离喧嚣的梭罗,正是有了大自然的力量,才写出了这部100多年经久不衰的奇书吧。
在物质横行的年代里,能读到《瓦尔登湖》这本书真是幸运,我的内心,如瓦尔登湖,平静、安宁、优雅、超然。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无论你的生活多么艰难
请正视它 好好的活下去
别逃避它 也别咒骂它。
它并没有你那么糟糕。
当你最富裕的时候
你的生活反倒最可悲。”
亨利.戴维.棱罗于1845年7月4日搬至瓦尔登湖独自生活。
在阅读本书导语时,看到这句话,我的脑海中很自然的联想到了陶渊明的归隐。当我慢慢的开始往后翻阅时渐渐的明白了其中的不同。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常常能够看见许多对人性的批判与对官场的抨击。而《瓦尔登湖》更类似与棱罗的生活杂记 ,它更多在于表现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世之间的思考。他的思考往往会给人一种戳中靶心的痛快,正因为他的特立独行,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孤独的。对于棱罗的“孤独”人们有了许多的理解,有人说,这让她想起了黑麦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的确,这能够很好的比喻棱罗。
比起中国古代多数因厌倦官场而隐逸的隐士们不同,他的归隐更多的是享受于被自然沐浴的独居生活, 一个人搭建木屋,耕地,制作生活用品,一个人目送着四季的变迁,一个人漫步在广袤的森林里,听风呼啸的声音,安静,美丽又平和。真正热爱自然,就是用心来拥抱它,感受它,棱罗做到了这一点,也获得了自然的馈赠——比大多数人观察到更细微的.事物。
当我一次次翻阅《瓦尔登湖》我心中隐隐燃起了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并不是说我厌倦了庸碌的生活 ,我爱它,而我却不能够在这两者中做出选择,只能沿着生活原本的轨迹继续打转。我想,这便是我无法达到这样的人生高度的最大阻碍。
我想,当我们面临许许多多零零碎碎的小挑战时。我们才会明白棱罗的伟大,生活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在某种程度上说,《瓦尔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动植物篇。诚然,梭罗大半辈子在康科德与瓦尔登湖边度过,始终致力于观察与研究飞禽走兽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变化进程。
梭罗不论对红黑蚂蚁大战,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以及猎狐犬等的描述,总是如此绘声绘色,如此引人入胜,真能够说是旷世罕见的华章。
梭罗在本书中用很大篇幅谈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草木鸟兽的和谐相处有许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还主张社会内部各族群之间和谐相处。自古以来,北美大陆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欧洲殖民者到达新大陆后不仅仅肆意残杀无辜的印第安人,使其濒临种族灭绝的境况,而且彻底毁掉了悠久的印第安与生活方式,还对印第安人持极端歧视的态度。殊不知,梭罗乃是狷介之士,却反其道而行之。
梭罗在书中谈天说地和纵古览今时,一边立论公允,痛斥时弊。一边又提出不少用心性的批评与推荐,其资料十分广泛,涉及饮食文化、住房建筑、生态环境、学校、农贸渔猎等。梭罗诸些举动和言论,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当今中国,到处能够见到人们侵犯生态环境,环境治理成了社会和谐的一大问题,且不论生态物种,就说树吧!
树,是我们人类最先的寄托,在树上吃住行,树为我们人类带给了最根本的家园;树能如此,那些其它动植物呢?我想它们生态作用必须也很巨大。那人类还要肆无忌惮的去破坏、杀害们呢?
自然给予人类那么多,人类当予,来感恩这地球上最伟大的母亲!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要说美国19世纪的超自然主义之父大卫亨利梭罗,不免想起田园哲学笔录《瓦尔登湖》。这部书都围绕梭罗为了验证自己离群也能生活的想法,并对当时底层农民的眼界狭小的不满,决定靠自己,靠智慧和双手生活,因此在一个叫瓦尔登湖畔定居,自己建造小木屋,说实在的,我自己很喜欢木屋的,还有草场。木屋里的东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烧水壶,一张床,还有一些工具和干粮。每天出去捕鱼和翻地种豆,这不免让人想起了中国东晋的陶渊明,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句。
在一个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时候,偶尔有一些过路人来拜访,大家一起谈论些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的事,是一种原始的最质朴的生活。
然而在过了将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怀恋当年梭罗离群的原因,在如此喧嚣的世界,是否还真的.有人类安居乐业的宝地,不用关注现代科技的文明,远离纷争和斗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瓦尔登湖》诠释的是一种最原始生态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见底的湖泊,不用担心鱼的过度捕杀,只在需要是一种含信念,一把锄头,力量是不大,创造不了摩天大楼,但对一小块土地实则是厚爱,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润,使作物成长。梭罗做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的活动,但最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要效仿,但最后又放弃了呢?原因吗,是复杂的,在经历了几百年后,人类是否还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说,梭罗做的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但能体会其真正滋味,非梭罗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