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空气》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空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仔细观察呼吸系统结构图,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结构特点,总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概括呼吸道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应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中空气的清新;
(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呼吸系统的组成。
2.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
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引导交流、讨论、观察、分析、体验综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呼吸道疾病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拓展知识小故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的知识、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导入
1、出示问题: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婴儿第一声啼哭表明要呼吸空气。
教师:如果哭不出来,可能是呼吸道不畅通,医生会拍婴儿的后背或小脚丫。
2、亲身体验(小活动):请同学们起立闭嘴,同时用手捏紧鼻子,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可见,呼吸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今天我们来认识人体的呼吸。(板书课题:人体的呼吸--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环节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
人体呼吸作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教师出示资料和讨论题
(1)长跑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不仅四肢和全身肌肉骨骼在活动,而且胸腹起伏剧烈,嘴张开,呼吸急促。
(2)一个人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测得体温37℃。
讨论:提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量从哪里来?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交流,归纳出结论:呼吸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起决定性作用。
2、呼吸系统的组成:
学生自学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填出课本44页呼吸系统组成的各个器官名称。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提出争议:“嘴也可以用来呼吸,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有什么区别?”
知识拓展
这样做合理吗?
有一对夫妇被控告犯有溺杀女婴的罪行,法官在提审时,他们都矢口否认,说婴儿生下后就死了。法官当即解剖死婴,取出其肺放入水中,望着沉在水中的肺,法官无罪释放了这对夫妇。如果你是法官,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结论:合理。法官的`做法非常明智。孩子出生前肺里面没有空气,所以放入水中会下沉。
环节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1—42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问题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管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问题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呢?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引导学生联系鼻腔气管的结构特点,根据刚才对讨论题的分析,所掌握的知识,尝试解答得出正确答案,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问题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谁来谈谈你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
组织小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尘肺、肺炎等。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
问题4: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师生共同小结:痰是由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以及被粘液所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它通过粘膜表面上的纤毛不断地摆动,逐步推向喉部然后经咳嗽排出体外。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随着尘埃飘浮在空气中,易引起人体疾病的传播,同时也不文明。
问题5: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北欧人的鼻鼻端较尖和大,这可能与御寒有关。
教师讲述:北欧人鼻子较大,鼻腔较长,有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展示鼻口呼吸示意图,理解呼吸方式的不同。
教师讲述:用鼻呼吸,不仅使吸入的空气温暖、湿润和清洁,还可以减少不清洁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
图片展示哮喘、肺炎病人症状和尘肺状况。
教师讲述:哮喘是支气管感染或者过敏引起的一种疾病,常由吸入花粉、灰尘等物质引起。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常表现为发烧、胸闷疼痛、咳嗽、呼吸急促等。尘肺是长期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种职业病。
展示健康者与吸烟者的肺比较图。
教师讲述:呼吸道温暖、湿润和清洁进入肺内空气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环境中空气过于污浊,经过呼吸道处理后进入肺内的空气仍可能有一些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
献计献策
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当沙尘暴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遇到剧毒气体环境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办?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如:戴口罩、佩戴防毒面具、大面积植树造林等。
环节四:归纳小结,知识拓展
小活动
“呼吸道四兄弟”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每个人来表表功,说说谁最重要。得出结论:一个都不能少,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理解团队的力量,以及生命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
小资料
会厌软骨与吞咽和呼吸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演示:呼吸与吞咽的关系。
教师强调:呼吸时,喉口开放,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会厌软骨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生活小常识
吃饭时为什么不要大声说笑?
观察“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得出正确答案。
小资料
声带拉紧和松开与发声
观察“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讨论声音的发出。明确大喊大叫的危害。
教师强调:青春期为了保护声带,应避免大声喊叫,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不吸烟、不喝酒。
环节五:学以致用,展示提高
1.关于呼吸系统的组成,正确的是(C)
A.气管、支气管、肺B.鼻、喉、气管、支气管、肺
C.呼吸道、肺D.呼吸道、气管、支气管
2.痰生成的部位是(D)
A.鼻腔粘膜B.喉腔侧壁
C.食道粘膜D.气管和支气管粘膜
3.感冒时,常感到呼吸不畅通,这主要是因为(D)
A.气管分泌的粘液增多B.喉部肿胀,喉腔变小
C.鼻黏膜分泌增多D.鼻黏膜充血肿胀
4.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用鼻呼吸更好地原因是(D)
A.鼻腔能湿润空气B.鼻腔能温暖空气
C.减少吸入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
D.A、B、C都是
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口、鼻内的污物?
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叙述这些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
通过练习巩固了知识,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二题、第三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二、呼吸道的作用
1.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2.使到达肺的气体湿润、温暖、清洁
《空气》教学设计 篇2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
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空气》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联系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教学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空气》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有关孔明灯视频、 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面装的是什么呢?
3 、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4 、学生讨论、交流。
5 、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6 、谈话: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教育)
1.学生猜测。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 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 、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 、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 、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 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 、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
2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到人。
3 、完成实验后,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并填写实验表格。
4 、教师小结: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遇到冷又会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冷热瓶中空气的循环流动。
在第二次试验中,热瓶在上面,热空气上升,我们就看不到对流的现象了。
(四)、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 、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板书:冷空气)
2 、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3 、启发回忆: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4 、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板书:下降↓)
(五)热空气的利用
1 、你知道“孔明灯” 、 “热气球”利用了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2 、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3 、播放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视频资料。
(六)、模拟热气球上升实验
用准备好的塑料袋,蜡烛等做塑料袋上升实验,注意不要烧到塑料袋,不要烧到手,体验成功的快乐。
(七)、热空气及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 、制冷空调及取暖器安装在房屋的什么位置比较好?为什么?
2 、小组讨论并汇报。
(八)、课后作业
请根据本课所学,查找资料,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2 、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空气》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
三、课时安排 一节课
四、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投影器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针对空气,找你最想知道的或是与同学有争论的问题,一一列出,也可以找出有关空气的科普知识小故事。由班长组织进行根据学生兴趣进行投票,选出几个得票高作为同学们学习的课题。课题提出者作为组长,自行组成小组。
2.课堂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想想为什么风会动?植物为什么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会长得更快?
看图思考
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空气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那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以下我们就来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看看它究竟是何物。请同学们看课本。板书
板书,看书,思考
切入主题
上一堂课已经要求大家去准备了,那现在由各个小组推选一个人起来谈谈你们讨论的结果
根据自己找出的资料,各自谈谈了他们最想知道的和最有兴趣的,并且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空间去选择自己的喜欢的东西
肯定学生的结果,重点讲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和有疑问的。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化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先看看他所用的装置图,课本图2-2
找图,看图
进一步引进内容
由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其中氧气占1/5;后来陆续发现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
观看空气成分示意图
那你们想不想来亲眼看一下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齐声叫好,期待实验
初次接触实验,增强兴趣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操作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细心观看,跟着老师的操作思考
让学生初识仪器,有利于以后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意识认知
提问: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
学生举手发言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听课
解释现象:瓶内增加水约瓶的1/5,说明消耗了氧气。板书: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加热)重点
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消耗氧气而不消耗氮气?
肯定学生的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现在证明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取一瓶氧气一瓶氮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闻起味道,然后示范操作的规则,请两位同学上来自己操作。取两根带火星的火柴,分别伸进瓶中,发现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能
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以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去解答的自己所产生的疑问
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所包含的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很大的作用,能不能想出日常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
给学生一片天地,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
先由图片引出,用以来证明前面的学生的回答的正确与还可以补充他们想不到的或没有见过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各种空气成分的作用
看图思考,记笔记
通过生动的图片讲解,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1、氧气用途:潜水、医疗 ;炼钢、气焊; 化工生产 ; 宇宙航行
2、氮气 用途:化工原料(硝酸、化肥);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 医疗、麻醉; 超导材料 性质 无色、无味、性质不活泼 3、稀有气体 : 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各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 ;制造低温环境 (氦); 医疗麻醉 (氙)
学生认真做笔记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保护空气: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5分钟,环境的变化,例如谈谈郊区的空气与市区空气的不同
通过讨论,由小组推选一个人回答
关注环境 保护环境 养成环保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投影图片,形成对比
解释图片。
回忆自己身边的环境与图片中哪个比较相近
形成对比,容易引起注意
放映《后天》电影片段
通过片段,让学生懂得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受害的始终是我们人类。
缓解压力
3.
课后作业:学生自行分组,设计研究方案,采取调查、采访、实验、统计等方法,共同研究本社区的空气情况,并完成调查报告。
《空气》教学设计 篇6
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杯中的纸会湿吗?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
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样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