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奥尔夫音乐教案

2025/08/2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奥尔夫音乐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骑转马》,使幼儿在问答句游戏中感受固定拍。

2、在游戏中能用肢体动作表现上行、下行和重复音。

3、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公文包、假发、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律动入场

师:你们在公园里玩过转马吗?转马是怎么玩的?

二、 基本部分

1、肢体问答,感受固定拍。

师:小木马游乐场到了,小朋友赶快坐下来,咱们一起做个游戏。师问:贝贝贝贝在哪里?

幼答:贝贝贝贝在这里。(变换肢体部位多次练习)

2、听辨上行、下行、重复音

师:谁来学一学,你骑上小木马是怎么玩的?咱们一起学学。

3、设置情景学习音乐律动。

师:今天妈妈、爸爸和奶奶要和我们一起玩游戏,他们都藏起来了,仔细听一听,他们是怎么找的?

师:我们一起也来找一找。骑上小木马,准备。

师:谁想当妈妈、爸爸、奶奶?

师:看,呼啦圈也想和小朋友一起玩骑转马的游戏,怎么玩呢?

三、结束部分

律动表演

教师:小朋友还想去找谁呀?

在教学中,首先从肢体问答,进行语词替换,再到骑转马找人物的角色游戏。在肢体问答的活动环节中,鼓励孩子在教师的问句及肢体动作引导下,能拍出与老师问句相应节奏的答句。进行语词替换,对孩子们来说,比较简单,因为很多奥尔夫音乐活动中都有练习语词替换,特别是骑马游戏幼儿比较感兴趣,在活动中孩子应该可以根据老师的指令寻找人物并念出儿歌。听辨上行、下行稍微有点难度,我采取了谈话的方法,鼓励孩子用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表现出来。

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入手,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模式。针对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较好动、坐不住的特点,我先设计了好玩的角色游戏“找妈妈、爸爸、奶奶”并给幼儿提供了假发,有利于幼儿分清自己或他人所扮演的角色,激发他们进行问答游戏;为了进一步调动孩子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我又给孩子提供呼啦圈鼓励其两两和做参与游戏,提高游戏的趣味性。最后在结束部分,通过全体合作套好呼啦圈以开火车的形式再次感受音乐的旋律,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共同解决问题。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声音的长短是通过一些音乐活动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做到:音乐与律动的结合、音乐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完成,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锻炼儿童的表演能力,也是全面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好办法。

在教学本课时,先播放动物嬉戏的录象,让儿童通过看、听、模仿他们的声音和动作,初步感受声音是有长有短的。在此基础上,让儿童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的组合练习,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然后让儿童用“×— 、× 、××”这三个节奏型说话,培养儿童创造节奏的能力。最后播放一段2/4拍音乐,让儿童用打击乐器或肢体语言表现本歌曲中的“×— 、× 、××”。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让儿童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

2.会用三角铁、响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及肢体语言等方式表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3.让儿童感受、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培养儿童稳定的节奏感。

4.培养儿童模仿和创造节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听一听、仿一仿

1.课件呈现动物嬉戏的录象。

要求:欣赏完后,让儿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模仿一下。

【通过欣赏儿童喜欢的各种小动物,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2.让儿童模仿自己所看到动物的声音和形态。

(1)指声表演。

(2)集体表演。

【给儿童模仿的空间,是让他们参与学习的过程。首先,调动了儿童自主探索的欲望,其次,让儿童了解到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是有长短的,初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

3.整理儿童在录象中收集到的声音,如:

小鸭:嘎 嘎 小猫;喵 — 小狗:汪 汪汪

小鸡:叽叽 叽叽 青蛙:呱 — 小羊:咩 咩……

4.儿童用不同方式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比一比,谁表现的方式多。

【在活动中,儿童的表现方式有很多,如:①模仿叫声②拍手、拍腿、拍肩③跺脚④体态律动(跳跃、跑跑、走、舞蹈动作等)⑤捻指⑥嘴打梆子⑦“嗒”式读谱法……】

二、谈一谈、议一议、仿一仿

1.让儿童收集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和动作。

2.儿童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声音和动作:

泉水:叮 咚

火车:呜…呜…卡嚓 卡嚓

大钟:当 —

汽车:嘀 —

闹钟:嘀嗒 嘀嗒

牛 :哞 —

老鼠:吱吱 吱吱

心脏跳动:咚 咚

钉钉子:叮当 叮当

狮子:吼 —

小兔:蹦蹦 跳跳

【通过收集自己所熟悉的声音或动作,并按节奏模仿出来,进一步感受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

3.节奏组合表演

(1)师引导:谁能用刚才收集的火车的声音来表演火车开来的声音?

(2)儿童自由组合表演,教师给予指导。

(3)请表演好的儿童表演展示给大家看,并给予奖励。

鸣笛声‖ 呜 呜 ︱ 呜 呜 ︱ 呜 呜 ︱

车轮声‖卡嚓 卡嚓 ︱ 卡嚓 卡嚓 ︱ 卡嚓 卡嚓 ︱

【奖励提高了儿童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4.以小组为单位,边听《火车开了》边模仿鸣笛声和车轮声。(可以用声音,也可以律动)

5.儿童分小组合作表演其他声音和动作的组合,教师指导。

(儿童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既培养了儿童稳定的节奏感,又熟悉了歌曲《在动物园里》,为下一节教学这首歌曲奠定了基础。)

① 小鸭:嘎 嘎 小鸡:叽叽 叽叽

② 锤子:咚 咚 钉钉子:叮当 叮当

……

6.教师引导儿童由二声部逐渐过渡到三声部:

① 小猫:喵 — 小羊:咩 咩 老鼠:吱吱 吱吱

② 大钟:当 — 铃声:叮 呤 闹钟:嘀嗒 嘀嗒

③ 风 :呼 — 泉水:叮 咚 树叶:哗啦 哗啦

④ 狮子:吼 — 青蛙:呱 呱 小兔:蹦蹦 跳跳

……

7.分组表演,比一比,哪组配合最默契,表演的种类多,节奏稳定。评奖激励,自评、互评。

(边表演,边播放歌曲《在动物园里》)

【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身体验了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这样,不仅儿童学得轻松,而且培养了儿童的合作能力。】

三、创造节奏。

1.用“×— 、× 、××”三个节奏型说话。

(11)师示范:小白 兔 ︱ 跳跳 跳 ︱

(2)儿童创造:如:

① 老 师 ︱ 早上 好 ︱

② 小妹 妹 ︱ 真漂 亮 │

③ 哎 — ︱ 你 在 ︱ 哪 里 ︱

④ 赵丽 君 │ ……

比一比,谁创造的有新意。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情景中学唱歌曲《小黄鸭》,并初步尝试用分组唱的形式进行歌唱。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体验和朋友合共同歌唱的快乐。

教学重点:

《小黄鸭合唱队》分为ab两个乐段。重点在a乐段中幼儿对“呷. 呷 呷. 呷 | 叫 —|”附点节奏的掌握。

教学难点:

在b乐段中,引导幼儿进行分组唱,让歌唱的衔接更为自然和顺畅。

教学准备:

1、ppt课件、《小黄鸭》音乐

2、增强幼儿对节奏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水中游来小黄鸭---引入和体验;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喜欢玩水的小动物,它是谁呢?它原来是小黄鸭,你们喜欢它吗?老师也很喜欢这只小黄鸭,来听听老师为什么喜欢它?(弹奏小黄鸭a段)

二、小小黄鸭呷呷叫---感受和游戏;

1、学唱歌曲a段

①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大的浴缸,你们一起来做我的小黄鸭,一起来玩水,可以吗?水应该怎么玩呢?大家一起来大浴缸,一起来玩一下,游呀游。来跟着音乐一起来玩一下。(播放小黄鸭a段)

倾听歌曲,感受旋律、熟悉歌词。

②初步学唱,熟悉旋律、记忆歌词。

那么可爱的小黄鸭,你们喜欢吗?小黄鸭陪我们洗澡是一件高兴的事情,那我们就要把喜欢、高兴的心情唱出来,让大家都听到你们好听的声音,可以吗?

洗澡还有什么有趣的动作?(幼儿自由单句模仿)让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唱一唱、做一做。

[评析:从听辨、熟悉歌词到有感情地演唱表现歌曲性质,到根据歌词设计有趣的动作,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体现了歌唱教学的步骤和方法,提高了幼儿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唱歌曲b段

①小黄鸭不但陪我洗澡,它还有其它的本领,来一起听一下。

(引导幼儿听,将 “它会游、它会叫、它会吹许多泡泡” 歌词内容说出来)

②师:谁会用动作做一做呢?我们合作试试!

(启发幼儿念歌词并配动作练习,重点:泡泡动作)

③师:可不可以加上有趣的声音呢?

听听歌曲里面有什么有趣的声音?我们把有趣的声音学一学好吗?

(引导幼儿在“它会游、它会叫、它会吹许多泡泡”后根据添加象声词“哗哗”“嘎嘎”“bobobo”及动作。)

[评析:以小黄鸭的本领为主线,学唱时加入了媒体的演绎,让幼儿能快速的理解和记忆歌词,激发幼儿学唱兴趣。]

④一起观看幻灯片,完整演唱歌曲。

看看总共有几只鸭子了?6只鸭子了,你们唱的太好听了,它们都来了,它们是小黄鸭合唱队,它们今天要去沙滩表演,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沙滩表演,表演之前要排练一下哦。(师生共同歌唱歌曲ab第一遍)

[评析:通过小黄鸭朝不同方向吹泡泡的方式示范两段结尾处旋律上行和下行的不同,让幼儿在学小黄鸭吹泡泡的过程中很快解决了歌曲演唱的难点。]

三、分组演唱

1、交代分组要求

师:小黄鸭邀请大家组成合唱队一起去演出,你愿意吗?观众要求小黄鸭合唱队分三组来演唱,这可怎么分呢?(幼儿自由选择参加的泡泡队、游泳队和嘎嘎队来进行分组唱)

[评析:让幼儿参加到“小黄鸭合唱队”之中,利用可以站立的分组标志,让幼儿自由选择想加入的队伍,经过师生共同的规则讨论,得出了歌唱的规则:a段由大家来歌唱,b段分组唱。]

2、讨论分组唱规则

师:你们准备好了,我们来排练一下吧!怎么唱呢?“它会游”哪组唱?“它会叫”哪组唱?“它会吹许多泡泡”哪组唱?前面一段谁来唱?(听伴奏变换形式完整歌唱1-2遍)

[评析:教师充当了指挥的角色,让歌唱的衔接更为自然和顺畅,在轻松、快乐地歌唱中掌握了歌唱的要领。]

创作感悟:

《小黄鸭》是一首旋律轻快、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是由不同旋律演绎的二段体式歌曲。a段歌曲以小黄鸭附点节奏的叫声为主要歌词内容。b段歌曲的歌词反复两遍,旋律稍有变化,第一遍的'结尾由上行旋律推进,第二遍的结尾由下行旋律结束。

教师在活动中紧紧抓住了歌曲的这些特点,将ab两个乐段分别创设为“我喜欢的小黄鸭”和“小黄鸭本领大”的两个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自然地进行学唱。教师将活动环节设定为ab两个乐段分开学习的方式。

a 段歌曲的学习中,教师将歌曲中附点节奏的学唱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先通过反复倾听音乐并模仿小鸭的动作让幼儿熟悉旋律。再通过两只小鸭不同叫声(平均的四分节奏* * * * | * — |和附点节奏*. * *. * | * — |)的听辩来进行模仿学习小

黄鸭的叫声(附点节奏)。最后通过边唱边表演的形式让幼儿反复练习,让孩子们尽情、快乐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小黄鸭拍水、玩水、翘尾巴、泼水的动作,加强幼儿对附点节奏的掌握。提高了幼儿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段歌曲的歌词以小黄鸭的本领为主,学唱时教师加入了媒体的演绎,让幼儿能快速的理解和记忆歌词。并且通过小黄鸭朝不同方向吹泡泡的方式示范了两段结尾处旋律上行和下行的不同,让幼儿在学小黄鸭吹泡泡的过程中很快解决了歌曲演唱的难点。就分组唱的形式来说,教师让幼儿参加到“小黄鸭合唱队”之中,利用可以站立的分组标志,让幼儿自由选择想加入的队伍,经过师生共同的规则讨论,得出了歌唱的规则:a段由大家来歌唱,b段分组唱,即游泳队唱“它会游,哗哗”,歌唱队唱“它会唱,嘎嘎”,泡泡队唱“它会吹许多泡泡,bo~bo~bo~bo~”。为了让三组幼儿能够衔接得更加好,教师充当了指挥的角色,让歌唱的衔接更为自然和顺畅。在轻松、自然地歌唱中,孩子快乐地掌握了歌唱的要领。

整个活动设计巧妙,演绎流畅,不愧为一个歌唱教学的好范例。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4

材料准备:

大萝卜、老爷爷、老奶奶、小姑娘。小黄狗、小花猫

乐器准备:

手鼓

操作过程:

1、让宝宝端正坐姿,“手起”问好“宝宝好”

2、律动:闪烁小星

3、串讲歌词:

拿出道具讲解,宝宝知道,小白兔最爱吃什么吗?(萝卜)还有一个老爷爷,种了一颗萝卜,(出示萝卜)他天天给萝卜施肥、浇水、萝卜很快就长大了,于是老爷爷就准备将萝卜拔出来,他“嘿哟嘿哟嘿哟嘿哟“的拔萝卜,可是拔不动,他就向老奶奶招招手叫道:“老奶奶,老奶奶,快快来,快来帮我拔萝卜。”(出示老奶奶)“老奶奶答道:“来啦!”于是,老奶奶拉着老爷爷,老爷爷拉着萝卜叶子“嘿哟嘿哟”拔萝卜,可是拔不动,于是老奶奶又招招手叫:“小姑娘,小姑娘,快快来,快来帮我拔萝卜。”(出示小姑娘)小姑娘蹦蹦跳跳的跑来:“来啦!”于是小姑娘拉着老奶奶,老奶奶拉着老爷爷,老爷爷拉着萝卜叶子“嘿呦嘿呦”拔萝卜,可萝卜还是一动也不动,于是小姑娘又招招手:“小花狗,快快来,快来帮我拔萝卜。”(出示小花狗)“汪汪汪,来啦!”小花狗也边叫着跑来,于是小花狗拉着小姑娘,小姑娘拉着老奶奶,老奶奶拉着老爷爷,老爷爷拉着萝卜叶子,“嘿哟嘿哟”拔萝卜,可萝卜还是一动也不动,于是小花狗又招招手叫:“小花猫,快快来,快来帮我拔萝卜。”(出示小花猫)“喵——来啦”于是小花猫拉着小花狗,小花狗拉着小姑娘,小姑娘拉着老奶奶,老奶奶拉着老爷爷,老爷爷拉着萝卜叶子,(给道具逐个排队)“嘿呦嘿呦”的拔着萝卜,大萝卜有点动了,他们又加把劲“嘿呦嘿呦嘿呦嘿呦”的拔着,萝卜终于拔出来啦!

老师边讲解边根据内容取出不同的道具

(收回所以道具)老师把拔萝卜的故事配上了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为了很专心的.听歌曲,我们要把眼睛闭起来。

闭眼听一遍曲目。

4、老师讲解

在我们熟悉了歌曲后,现在我们分角色表演先和老师一起学学老爷爷是怎么走路的(弯着腰),老奶奶呢(同样弯着腰,步子迈得更小)小姑娘怎么出来的(一蹦一跳)小黄狗“(手放在耳朵旁,跳着出来)小花猫呢(两手交叉,一步一步的)。

好,我们要分角色表演了,谁扮演什么角色,就要作出角色的动作,还要说出相应的话。

老师引导下,宝宝分角色表演,提示宝宝说出歌词。

5、最后萝卜拔了出来,大家都摔倒了。

6、总结:大家表演的都不错,回到家可以和妈妈爸爸一起做这个游戏。

7、手起,拍手再见。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5

歌词:小小蛋儿把门开,一只小鸡钻出来,黄绒绒,胖乎乎,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唱起来。

材料准备:成长鸡嵌版,自制蛋壳,毛绒小鸡,唱歌小鸡、上眩小鸡。

乐器准备:三角板

操作过程:

1、宝宝端正姿势,手起,问好,

2、律动:丰收之歌

3、复习:请宝宝上前做蝴蝶曲目的碰铃部分表演。

4、引题:

教师出示一只鸡蛋,问宝宝这是什么?用成长鸡板讲解小鸡成长过程:小鸡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时是一颗鸡蛋,小鸡就藏在蛋里面。等小鸡成大了的时候,它就敲破蛋壳,从蛋壳钻出来,并且渐渐长大。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歌就是讲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的样子。

5、串联歌词:打开自制蛋壳,取出毛绒小鸡,边做边念歌词。

6、(收回所有道具)老师把小鸡出蛋壳的故事配上了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为了专心的听歌曲,我们要把眼睛闭起来。

闭眼睛念一遍

7、念唱歌曲:跟着音乐拍手念一遍,再唱一遍,四拍节奏:好,请睁开眼睛,我们一起来唱一遍这首歌。手起,注意问奏时手不打节拍,轻轻摇动身体,(老师对宝宝的提示语:摇头),尾奏时继续拍完(老师提示语是节奏)

8、 乐器伴奏:出示哑铃,和着歌曲两拍一次:我们会唱这首歌了,现在可以用我们的乐器来给这首歌伴奏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乐器还是碰铃,因为我们要仔细复习碰铃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复杂乐器的学习打好基础。

出示:小小鸡蛋把门开,一只小鸡钻出来。

教师把乐器按宝宝人数放成一排,请宝宝上前取乐器

提示宝宝随意练习敲打、刮奏乐器,同时在老师说“收”时停止

和着音乐用乐器伴奏。提示宝宝大声唱歌词

请宝宝把乐器摆回老师,面前,老师收回乐器

请宝宝坐在老师的位置,面对着家长进行乐器的表演,老师在对面做提示动作。

表演结束提示家长给予鼓励和宝宝鞠躬答谢,并坐回自己的位置

9、 体态律动:老师示范动作表演歌曲内容:首先讲解两手食指、拇指相对做小鸡尖尖的'嘴,在示范两手合拢成鸡蛋的形状。宝宝跟做。

老师念歌词,边做边作:两手合拢在打开,一只手钻出(小小蛋儿把门开,一只小鸡钻出来),

双臂合抱摇摆身体(黄茸茸,胖乎乎)、手指做小鸡尖嘴的样子,按节拍点动(叽叽叽叽叽

唱起来)

宝宝跟老师学做。放歌曲做背景音乐(注意音量较低)

10、 游戏律动:请宝宝站起来,老师用身体示范鸡蛋打开的样子:蹲下,两臂合抱,然后两臂推开做开门的样子(小小蛋儿把门开),边站起右手从中间向上举至面前,(一直小鸡钻出来你),其余动作同上

宝宝跟做

11、总结:宝宝坐回自己的位置,老师总结:小鸡的歌曲我们会唱了,也学习了用乐器给这首歌伴奏,还做了小鸡的表演。小鸡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现在把好朋友小鸡画出来,带回家,在家里让小鸡和我们一起唱歌。出示小鸡出壳图,提示图上小鸡穿花色的衣服,请宝宝给空白的小鸡图涂色。要注意涂色要均匀,涂在线内,注意保持画的整洁。

请宝宝上前取画,并放在妈妈身后。在位置上坐好,手放在膝盖上。

17、 手起,宝宝再见。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打击乐活动中感受与同伴合作演奏的快乐。

2、结合动作总谱学习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

3、初步尝试使用不同乐器合作一致地进行演奏。

活动准备:

1、动作图谱一张;乐器:响板、碰铃、铃鼓若干;乐器声音卡四张;

2、幼儿分三组,座位为马蹄形,乐器先放在幼儿椅子底下。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小红帽》进入活动,初步感知音乐。

2、结合图谱,幼儿学习身体动作,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结构。

(1)教师: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听到这首音乐,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张老师听到这首音乐也感觉很快乐,我还把我的快乐画下来了,你们想看吗?

(2)教师听音乐结合图谱,完整做身体动作。

教师:用图画的方式来表现音乐,这叫图谱。你在图谱中发现了什么?

这些图画表示什么意思?可以怎么做动作?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幼儿集体看图谱做身体动作,教师哼唱。

(4)幼儿集体随音乐看图谱做身体动作一遍。

(5)幼儿分三组随音乐做身体动作。第一组跺脚,第二组拍手,第三组摇手、拍手。

(重点指导第三组幼儿学习最后两乐句的摇手、拍手。)

3、出示乐器,学习乐器演奏,进一步感知表现音乐。

(1)出示乐器:响板、碰铃、铃鼓。知道其名称和演奏方法。

教师: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小乐器也想出来玩了。看看,这是谁?它可以怎么演奏?

(2)出示乐器卡,贴到图谱相应的地方。

(3)教师哼唱,带领幼儿分组徒手演奏第一遍,重点指导铃鼓组的幼儿学习摇奏和拍奏的方法,并弄清楚什么地方摇奏,什么地方拍奏。

(4)教师哼唱,幼儿分组徒手演奏第二遍,重点指导乐曲最后一句三种乐器的齐奏部分。

(5)发放乐器,幼儿听音乐演奏乐器第一遍,提醒幼儿注意乐器的使用规则。

(6)幼儿听音乐看指挥演奏乐器第二遍,提醒幼儿注意看教师指挥。

4、幼儿有序地收拾乐器,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换组,交换乐器演奏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