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

2025/08/30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司马光》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师备)多媒体课件。

2.(生备)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与生一起空写"光"。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看课件(动画),注意听、注意观察。

3、再听读,自己可小声跟读。特别要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5、(课年展示生字)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看课件,齐读第四段)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看课件)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四、练习(课件出示)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

先读读"块、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读音相同,右边字形相同,左边偏旁不同。了解"块"常指"土块、石块",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时间短,也有"快要、将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补充练习。

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

①把小朋友拽出来;

②在缸里,拉他出来;

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

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播放故事,学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司”。

4、简介司马光。(司马是复姓)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你自己也想试着读一读吗?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里我们很久远,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表示?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情?谁来把课文的二、三自然段读一读,大家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自己体会读,再指名读)

3、看图说一说:别的小朋友看到小伙伴掉进水缸里是怎么做的?(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子。)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书上是怎么说的?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比较句子:

a、他搬起一块石头。

b、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c、司马光砸那口缸。

d、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从这两个句子我们看出来,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就能使句子更具体、清楚、明白。)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5、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么?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复习生字

学写生字:(别、到)

1、读字

2、分析

3、观察

4、临摹

5、书写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休,设计了抽读生字词,个别朗读自然段,讲故事的活动,激发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大胆猜想、大胆表现,体现了小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

在本堂课中,我感到设计得较好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循循善诱,学习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如:先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再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整体感知,认识生字,学生自由读课文,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司马光在这篇课文里遇到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司马光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掉进了水缸)我又接着问:其他伙伴遇到这件突发事件,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学生根据思路,争先恐后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举起石头砸缸。)这里为了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加深感知。量后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你们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说说,再和司马光的方法比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不能很好的导入课文,组织教学不够理想。(如: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课等。)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的机会少,没有把本课的重点词语引导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这里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字说说,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支持编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这篇古文跟平时学的课文哪里不一样?交流:短小,难读难懂。

4、学习注释。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注释?今天学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请教注释这个不说话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正音。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相机正音。

2、指导难读字。关注两个后鼻音的字:瓮,迸。借注释、看插图理解“瓮”,了解瓮和缸的区别。

3、指导朗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正确。

三、再读课文,读出味道

(一)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汇报交流,划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对的小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二)读出拖音

1、拖音地读。部分音节适当拖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2、摇头晃脑地读,入情入境。

四、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随机交流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1)根据字形理解“跌”。

(2)联系生活理解“庭”“群儿”。什么是庭?你家有庭院吗?你的庭院里有什么?课文的庭院里有什么?群儿是什么意思?拓展群山、群鸟、群马。这个群儿里边里都有谁呀?交流:司马光、掉进缸里的小孩子,司马光的朋友等等。

(3)想象拓展理解。群儿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哪个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戏?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在树林里呢?在公园里呢?在水池里呢?

(3)指导写“登”字。

2、文白对照理解。小朋友,第一句话你读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我来说白话文当中的句子,你们就说小古文当中意思和它一样的相对应的句子。

(二)第二句话: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同桌合作贴一贴。文白对照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请小朋友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同桌两两合作,把小古文当中的句子贴到和白话文意思相对应的地方。上台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2、师生合作读一读。教师读现代文,学生读小古文。

3、理解“弃”字。众是谁呢?就是群儿吗?全部都在里面吗?司马光也在里面吗?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瓮里,他们在干什么?哭,丢下缸里的小朋友光在哭了。在喊救命,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去找大人来救命了。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跑了。丢下他,其实就是哪个字“弃”。

4、聚焦司马光的行为。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拓展“之”的用法。光持石击瓮破之。在这里,“之”是指什么?持石击瓮破之,之就是“瓮”,(手拿碗)那持石击碗破之的之呢?——碗,(手拿杯)那持石击杯破之的之呢?——杯,(手指教室的墙壁)持石击墙破之呢?——墙。总结:呀,这个“之”字可真有趣!以后咱们在读文言文时还会经常读到它。

6、小朋友们,现在这个小古文你读懂了吗?你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吗,自己试试看,然后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五、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1、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3、背课文。现在你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试一次。自己试试看。

4、写字指导。接下去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课堂作业本,开始写字,先把我们课内指导过的这几个字写起来。课堂作业本,写字:登、跌。还没写好的带回教室写。

作业布置:

晚上回家以后把这篇小古文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要背正确,二要背出记节奏,三要背出味道,如果你还会摇头晃脑地背,爸爸妈妈一定会表扬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继续学习

1.回顾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谁能背一背?

2.回顾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自;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课文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1)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采访众人: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司马光,你呢,你慌吗?那你也太镇定了,人都掉水里去了。你怕吗?真的不怕吗?我可是很害怕的。你为什么不跑啊?(预设救朋友,是呀,时间就是生命呀,在水里多呆一秒就多一分危险。你真勇敢,讲义气,聪明等)。

(2)说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机智、勇敢、讲情义等等。

3.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组织讨论: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交流: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

三、角色体验,发展语言

1.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很开就传开了,在京城和洛阳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读读看,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交流:在这以后京洛两地把这个故事画成了画记录下来。

2.假如现在学校的文化墙也出现了这幅图,想让你向低年级的小朋友介绍介绍,你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注意可以加入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自己讲一讲,将给同桌听一听,全班展示。

四、补充资料,推荐阅读

1.补充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交流:聪慧,爱读书。

2.推荐阅读《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⑴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⑵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⑵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⑶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⑵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⑶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⑷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⑸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⑹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⑴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⑵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⑶小组内练读。

⑷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⑸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⑹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⑴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⑵试着做司光砸自由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⑶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⑷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⑸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⑹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⑺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⑴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练习背诵课文。

2、同学们相互评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书写:

1、学习生字“我会认”

2、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3、学生交流学习。

4、汇报学习体会。

5、学生反复认读生字。做游戏。

3、学习“我会写”,指导书写本课的生字。

⑴出示生字卡片,学习“我会认”

⑵仔细观察本课在写的生字,说出规律:均为左右结构的字。

⑶指导书写“别、到”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⑷学生仿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⑸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鼓励。

三、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救()劲()司()

球()径()同()

2、扩词。

司()()假()()

使()()别()()

四、课堂总结: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没有慌→搬石砸缸→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积极动脑→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习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司马光

2.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4.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a.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b.去拼音读。

c.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2)检查字形。

a.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b.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c.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读课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通过观看微课,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文本特点

1.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少年,他们智慧的光芒点亮了我们的童年,想认识他们吗?逐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故事。(课件出示——图1:孔融让梨;图2彦博灌水取球;图3曹冲称象;图4司马光破瓮救友。)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生说。(板书:司马光)司马是姓,光是名。亲切地叫一叫。大声喊喊他。生读课题。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你还知道吗?生说。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3.如果把刚才同学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那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吗?翻开课本102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4.读过了吗?和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生自由说。

5.师小结:你们发现得真好,这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那什么是文言文呢?让我们简单了解下。生观看微课视频,初步了解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细读,把握停顿节奏

1.朗读生字。小老师带读。“瓮”字的读音强调,“瓮”长什么样子?图片出示瓮和缸,让学生来猜,说出理由。(板书:插图)补充和瓮有关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之鳖。

2.一读,意在正音。

要求:两分钟时间,用自己的`速度,朗读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自由读。指名读。师相机引导正音。

3.二读,重在停顿。

引言:读古文讲究“断句”。我们知道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但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请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便于大家听和画,我读的慢一点,拖音也放长一些,明白吗?师范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生校对修正。

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要求:不但要读正确,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顿。男女生读。

2.三读,贵在节奏。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自由读。齐读。

第三板块:品读,理解文本含义

1.课文读通读顺了,那你是否读懂了呢?我来考考大家?出示电子课文。

老师刚才读了课文内容,发现没有司马光这个名字啊?(生说)光就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板书: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借助注释,我们还理解了这些字的意思。(课件出示注释)

文中就只有司马光一个孩子吗?还有哪些人,用横线划一划。(群儿、一儿、众、儿)生说,并理解意思。

这些孩子在干什么?请用笔圈出文中人物的动作。(戏、登、跌、去、持、破)指名说。师圈画。

2.品读句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戏”是什么意思?生说。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用古文来写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园中玩耍呢?就叫——(群儿戏于园),在树林中嬉戏呢?叫——(戏于林),在池塘里嬉戏呢?原来,这“戏于什么地方”就是在什么地方嬉戏、玩耍!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玩得多开心哪!读——群儿戏于庭。

“足跌没水中”,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呯——”地一声,掉进了瓮中,水很深,一下没过了头顶!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一眨眼的工夫哪!所以,“跌没/水中”你不妨读得快、急。

3.品读句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猜猜看这一句大致是什么意思?生说。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有的孩子……有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小朋友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也来当一回古人,把刚才的话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试着用“众皆弃去,一儿XX,一儿XX……”的句式说一说。(一儿呼救,一儿大叫,一儿惊走,一儿狂叫,一儿大哭……)

当小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司马光在干什么?生说。这“持石击瓮”要读得迅速有力,才能显得司马光做事果断、利落!“破之”呢?你就长舒一口气吧,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所以读地慢些——破——之——,结局皆大欢喜,所以要缓,语气上扬,儿——得活——。

4.师生合作带着语气读课文。

5.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说。生说师板书。

6.司马光真了不起,想记住这个故事吗?自己先试着背一背。生自由背诵。填空形式集体尝试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