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弟子规》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 篇1
我有一个私人的加油站——书柜,爷爷买的《成语小故事》,爸爸送的《十万个为什么》,妈妈奖励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刊》……摆了满满一柜子。其中有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弟子规》,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父母呼,应勿缓……”诵读着它,我知晓了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份之道。不信,你看!
我是一名住校生,每个星期要乘坐两趟公交车。每逢周一、周五上下班的高峰期,公交车上的乘客就特别多。这一天放学,我仗着个小机灵的优势挤上车,还抢到了个位置,不禁暗自庆幸:“哈哈,今天运气真好!”
还没等我屁股坐热,一位挺着大肚子的阿姨艰难地上了车,她环视了一下车厢,找不到空位了,就无奈地站在了我座位旁。“长者立,幼勿坐”,阿姨比我年长,又挺着大肚子,对,我把座位让给她!于是,我站起来扶着她:“阿姨,您坐这里!”
“谢谢,谢谢!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阿姨感激万分,连声道谢。她刚挪动笨拙的身体想坐下,身后的一位时髦女郎眼疾腿快,“咯噔”一下把位置抢走了。孕妇阿姨看了她一眼,皱了皱眉头,又把身体挪开了。见此情景,我一步跨到时髦女郎面前,理直气壮地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我们小孩子都懂得给老弱病残让座,难道你不懂吗?”其他乘客也纷纷指责,弄得那位时髦女郎无地自容,面红耳赤地为孕妇阿姨让出霸占去的座位……
《弟子规》,你是我成长的坐标,为我的健康成长导航;你是我无声的良师,默默教我待人处世。《弟子规》,My love!
《弟子规》读后感 篇2
童年的时候,你在做什么?跟爸爸撒娇要买玩具,被妈妈押着去学外语。当不满足的时候,你会叹气:“做小孩好辛苦!”可是,广西柳州的艾滋孤儿阿龙不会:他一个人洗衣做饭,一个人养鸡喂狗,一个人读书写字,一个人入睡。他从不觉得自己很苦,尽管他今年只有六岁。这就是广西艾滋孤儿阿龙的倔强生活!
今天,妈妈推荐给我看了这篇报道。看完后,我感到震撼,然而更多的是羞愧。阿龙只有六岁,而我比他大了一倍多,我会为了一些不算多也不算累的家务劳动和家里人争吵,甚至还讨价还价。为了督促我的学习,妈妈每天晚上都会无数次地和我发脾气。我们都有父母的关爱,受委屈了,不高兴了,可以找爸爸妈妈哭诉,撒娇,我任性,让大人头疼,生气。阿龙呢?他又该去找谁?我们每天都吃得饱,穿的暖,不喜欢了就一扔了之,甚至有的东西阿龙见都没见过。这样的生活,我们习以为常,感觉天经地义。同样是孩子,这对阿龙来说,公平吗?
六岁,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记忆的童年时光,而阿龙却不得不在前途迷茫的人生中与病魔抗争,争取自己继续生存下去的权利,看着阿龙这样的生活状况,我心里感到一阵阵酸楚,也为阿龙的'命运感到不平!
我想为阿龙做点什么,却不知从何做起。妈妈对我说:“在我们国家,像阿龙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你要想帮助他们,就应该先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这样你才有能力帮助他们。”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长大后,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阿龙”们,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帮助他人的志愿者。
《弟子规》读后感 篇3
在我依稀记事时起,妈妈就给我讲经典故事,带领我读唐诗宋词。今年暑假又让我品读了《弟子规》。我还知道《弟子规》也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它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告诉我们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因为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会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一辈子探索和学习。《弟子规》中“父母唤,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妈妈给我解释这几句的意思是听到父母的'呼唤,回应不能迟缓;父母指派的事要快做不要偷懒;父母的谆谆教诲要恭敬聆听;父母的责备和批评必须要接受顺从。读到这,我忽然想起了以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放学一到家,我扔下书包就看电视或打游戏。每次吃饭时,都是在妈妈再三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坐到饭桌上。我有时还埋怨妈妈,扫了自己的兴致。爸爸店里的生意忙的时候,偶尔让我接一下货,我却故意装作没听见,一溜烟似的跑了。记得四年级时,我和同学打架,还把同学的杯子摔碎了。放学时,爸爸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像往常一样接过我的书包,语重心长地给我讲道理,我不但不听,还很抗拒,不停地给自己辩解,还用手捂着耳朵不愿听。爸爸气得脖子上的青筋都凸出来了,刚扬起巴掌,又收回去。我见状竟赌气似的先跑回家,重重地把门关上,和父母耍起小脾气来。回想起这些,我现在非常羞愧,真想扑进父母的怀里,向他们说声对不起。
读完这本书后,我就觉得有一位无声的老师在我的身后默默地教导我。我认为做为炎黄子孙,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不仅要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要活在千年的经典中。
《弟子规》读后感 篇4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孔子,给他的学生起的,也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我比较深刻的句子是“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我还听过这样的故事:宋濂是我国明朝著名的大学问家。在他20岁时,他去请教一位前辈。老师正在授课。看到老师没有注意到他,宋濂就恭敬地站在那里,不懂的问题,也像别的同学一样发问;有时老师被问得不耐烦,就大声呵斥他,可他却低头接受,脸上没有任何不悦的表情,也没有反驳老师的观点。后来,宋濂从老师那里学习了更多知识,比其他同学收益都大。在生活当中,我们在路上遇上长辈,应礼貌地上前问好。当长辈没有要说地事情,打算离开时,晚辈应该恭敬地退后站在一旁,等候长辈离去。宋濂也是一个好例子。
还有“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在这里,我奉送大家一句:言而无信,万事皆虚。
自从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感觉到多读一些书对我们在言行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我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弟子规》等各种有益的书籍,争取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 篇5
《弟子规》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人民是如何孝亲父母的,古代人民勤奋好学的故事。它不只有一个故事,而是有很多故事,比如说涌泉跃鲤、孟宗泣竹、孔融让梨、温公警枕……很多很多故事。
涌泉跃鲤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叫姜诗的孝子,侍奉母亲十分周到。姜诗的媳妇庞氏,对婆母更是孝顺。婆母非常爱喝江水,庞氏便不怕路途遥远,到江边挑江水回来给婆母喝。母亲特别喜欢吃切细的鱼肉,姜诗夫妇便把鱼精心制作后让母亲吃,并且每次都要请邻居的母亲来作陪。有一天,在他们住的屋子旁边,忽然喷涌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和江水一样,泉水中每天还蹦出两尾鲤鱼,姜诗夫妇正好可以取来供母亲食用。人们都说是姜诗夫妇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才出现了“涌泉跃鲤”。
孟宗泣竹讲的是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和后娘一起生活。后娘经常打骂他,邻居都为孟宗打抱不平,可孟宗却说:“那是娘心情不好。”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后娘突然病了,什么也不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后娘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来到一片竹林。他跪在地上,用手扒开泥土到处找,可就是找不到笋。他急得哭,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忽然他听到一种声音,原来孟宗的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笋挖出来,回家做了一锅鲜美的竹笋汤,后娘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其中,孟宗泣竹的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孟宗的后娘对他那么坏,而孟宗却还那么孝亲他后娘,真是个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