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前后教学反思

2025/09/0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前后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前后教学反思 篇1

《前后》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本知识。应该说,每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有一些辨认“前后”的知识。学生在接触“前后”时,他们的生活经验已经为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学好本内容则能把他们原有的经验转化成较规范的数学知识。

教材内容是利用“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表述5个小动物赛跑的情境,说一说每两只小动物的前后关系。所以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辅助教学,把赛跑过程从“赛跑前——赛跑中——赛跑后”分别出示,这样活化了教材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孩子们通过多次描述小动物之间的前后关系,很快掌握了前后位置关系。

课伊始,我用《新龟兔赛跑》数学故事导入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参观动物乐园这一情境贯穿整节课,坐公交车买门票,参观体育园、开心园、聪明园。

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在制作课件时,由于考虑不够充分,返回按钮符号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在开心园环节,我让学生们指一指哪边是前面,有几个学生指向了左边,我问他为什么指那边,为什么认为那边是前面,他回答说:“屏幕上的箭头是指向那边的,所以……”

第二、没能很好的利用资源,题目挖掘不深,没讲透。

第三、让学生做题时,没明确答题规范,以至于一些学生不知该如何下手。

第四、在课的开始没明确强调“面朝哪边,哪边就是前面”,以至于到后来有些学生就搞不大清楚了。若把开心园“指一指说一说”环节作为第一部分,可能效果会更好。

前后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的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体验数学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修订稿》指出,数学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一年级学生对“上下前后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也十分重要。同时,正是通过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但是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将他们所具有的数学经验系统化,规范化。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抓住这一特点去思考,根据学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桌子上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知道什么在上面,什么在下面,但是不能完整的说出谁在谁下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对于上下的相对性孩子刚开始就更加不熟悉,但是经过适当的点播之后学生很快的就会明白,引导孩子完整的说出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然后就地借助教室里的物体,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在练习巩固的时候我主要是根据低年级儿童心理特点,采取游戏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玩中掌握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游戏一,自我介绍:自己介绍我在xx的前面,我在xx的后面,我的前面是谁,我的后面是谁。

游戏二,按指令做事,看谁反应快。在游戏活动中复习巩固上下前后,我说xx前面的一个同学站起来,xx后面的同学情举手,xx前面的同学请做一个鬼脸······。

几轮之后之后又请小老师来发号施令,其他同学执行,这样不直接点孩子们的名字,而是通过说xx前面或者后面的同学,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只有认真听才能思考才能按照老师或者小老师的指令去完成。

游戏三,猜猜我是谁。我说这个人在xx的前面,在xx的后面,让孩子们来猜她是谁,被猜中了的就站起来。

游戏四:动动你的.小小手,看谁动作快。把书放在文具盒的上面,把书放在文具盒的下面。书在文具盒的上面,书在文具盒的下面,书在······

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基本掌握了上下前后的关系。课堂气氛较活跃。通过课堂的反思我认为有以下不足:

1、把握课堂的能力不强,对学生活跃的局面有点招架不住。

2、语言不够简练规范,板书不规范。

3、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评价语言单一。

前后教学反思 篇3

[智育目标]:通过多种绘画形式表现物体前后关系,运用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绘画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影像资料或课件

绘画工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游戏表演:捉“尾巴”(甲、乙同学是怎样跑的?)

2.导语: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

(板书课题)

二、观察·发现

1.欣赏来自生活的图片

2.欣赏绘画形式的图片

3.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的?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有一个“近大远小”的规律。

5.请说说看你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近大远小”的现象?

三、探索·体验

1.讨论:你以前的绘画是怎样表现前后关系的?现在你准备如何表现?

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绘画主题、形式以及绘画的顺序。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内容:绘画顺序、绘画比例、颜色的'搭配、废纸屑的处理等)

4.创作点评,体验创作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

1.请试着用今天所学的“近大远小”的规律,把你对作品《 》的评价写出来。

2.结束语:

板 书:

3. 前前后后

前后关系的物体——————规律:近大远小

主题:

绘画 形式:

顺序:

前后教学反思 篇4

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去猜测,去推想,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课教学,我努力引导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课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利用森林运动会的动感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目的、有顺序地观看小动物精彩的赛跑比赛。让孩子探索新知,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的描述出来。在赛跑进行一半时定格,引导学生猜测、推想:“谁会跑第一?”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对学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最后到达终点时,让学生汇报小动物的相对位置与顺序。进一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并针对比赛的结果顺势渗透德育教育。告诉学生,小蜗牛虽然落后了,但它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动物赛车比赛中,让学生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充分感受前后位置的相对性。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同一个物体的位置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能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森林里的小动物请我们到“儿童乐园”和“动物园”游玩。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到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学的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发展思维、学会提问

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解决一个问题,本课我有意识地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提出问题,如:在赛车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启发提问,起初学生提出较浅显的问题:谁是第一名?谁是最后一名?但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会用“前后”提出一些比较深层的问题。3号车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4号车排第几?等等。学生提的问题越来越多。对于敢于提问题的学生我给予表扬,鼓励他们的勇气,有了鼓励学生才敢问,有了引导学生才会问,有了疑问,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前后教学反思 篇5

《前后》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前后的知识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课堂中我着手于学生的日常出发,以“森林运动会”自然的引入课题,学生不带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进入数学趣味课堂。顺应一年级学生好动,新奇的特征。把已有的经验转化为新的数学知识模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又进一步的认识、获取新的知识。

在讨论“小动物们的比赛成绩”这一问题中,引发学生探索动物之间前后的位置变化以及动物之间相对位置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以及亲自上台排队感受,使学生体会到位置变化的相对性。

通过第一个“百米赛跑”的活动,学生已经进一步了解到“前后”的相对性,因此在“卡丁车比赛”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由浅入深,使问题更上了一个层次,教师提问:“为什么3号车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设置问题冲突,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全班交流,使得“因为比较对象的不同,前后的位置会发生变化”这一结论,在一步步交流中更加清晰,又通过追问“为什么艾琳一会儿在宸杰的前面,一会在伊诺的后面”,用生活中的'事例使这个结论更加深刻,在这一过程中我对于学生的回答做到及时评价,用鼓励性的语言,肯定的眼神,作为孩子们思考的催化剂!

最后以“龟兔赛跑”故事引发学生的大胆猜想,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散,在讲述故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

但在最后检测环节,课堂没有升华到位。在设计排队买票这一练习题目时,只考察了简单的“我前面有几个人,我后面有几个人?”的问题,没有把“前后”知识与“排队问题”融合在一起。思考问题浮于表面,使得整个课堂最后深度不够。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更好地钻研课本,认真设计练习题目,做好预演,以防课上掉链子。

反思之后,当以再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以后再反思,反思之后要学习,思而后学,学得更有效,思得更深刻,不论自己的每一次否定和尝试是不是正确,我们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不断精进的精神。

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不断循环,相互融合的,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我们的专业素养就可以不断提升。

前后教学反思 篇6

看到《上下、前后》这个题目,似乎我们觉得这样的位置关系怎么会不会呢?应该都懂的。其实一年级的孩子们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只是表面的认知,只知道谁在上面,谁在下面,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但是对于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的理解,也就是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还没有都达到。正是因为我们认为简单,觉得没什么可教的了,往往学生对此位置关系不清晰,那也就谈不上空间观念的建立了。

这两个位置关系我是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的。在设计时我也力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如在学习《上下》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我的脸,说说脸上都有什么?然后我问“鼻子在嘴巴的()面。”学生回答“上面”,我引导学生用我提问的句式来回答,把话说完整。接着,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述脸上的嘴巴、鼻子、眼睛、眉毛的排列位置关系。同桌互相说,小组内互相说,然后再找学困生同学汇报说位置关系。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观察书上主题图——南京长江大桥上的汽车、火车、轮船的位置关系,来自学并回答图下问题。通过检查,只有两名学生答错,但是口述的答案却是对的。这让我想到会说了还有会根据图和题目来回答问题。那就得多练习一些题目,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动手摆桌面上的书本文具来明确上下的位置关系,再到黑板前来回答我出的“()在()的()面”这样的句式问题。

《前后》的.教学也是如此,因为前后在做题时要求填写这两字,所以我先教学这两个的书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前面和后面都是谁。再让学生用“(我)在()的()面”来描述自己的位置,课堂气氛马上激情昂扬,都争着说。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不光是数字的计算问题,其实就是生活问题,数学就是生活,更来源于生活,对数学课充满了信心。

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真的很重要。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利用教室里的场景,组织学生观察交流表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关系,再表述物品的位置关系,建立空间位置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这就是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想今后我会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不就教材教教材,而是更多的搜寻生活涉及多的问题来进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