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
作为教师首次面对的就是教学一年级的新生。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使我有了很多的困惑和徘徊,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是更多的是鼓起勇气、重拾起对教学的热情向前进,一学期过去了,有必要对这一学期进行下总结。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适当重组教材,做到能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第几”时,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参与活动,学生兴趣很浓厚。先让学生一起准备好,我说:“第一排”。那么第一排的学生就迅速的站起来。在说第几排的时候,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把“第”字拖长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充分体会第几的概念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
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数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组成方法,还会把方法并成又如,个数字,我让学生编一套操来形象的'展示这个数。可以用身体,手等。在第二天的汇报交流时,我惊喜的发现了学生巨大的创造能力,每个数字在学生的深动演绎下变得活灵活现。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房间里的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同时,学生又对分好类的东西放在哪里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分鞋子时,学生把皮鞋放一层,凉鞋放一层,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和分类带来的方便。
二、不足与困惑。
我虽然在师范的学习中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也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很多在书上介绍的教学方法照搬到现实教学中并不适用。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在本学期我试过用严厉的教学态度,也试过用温柔可亲的教学态度。
但效果都不持久,在下学期,我也许应该运用“严”和“松”并重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但何时“严”何时“松”是我作为新教师要在今后几年里好好探索和把握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我希望是在一年级能用到课件的课都用课件演示生动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课堂纪律也会好很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我所做的课件都比较简单,无法真实再现生动的画面,再者,从网上下载以及和各位老师交流课件还不够,这是我在下学期要努力的方向。
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特别是我教学的一个班级,程度好的学生对于难题点拨以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但是程度较差的学生说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消化。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方法与措施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
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由于我们是农村的学校,家长不太重视孩子在家的学习,学校教育和家庭学习达不到一致。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总之,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给了我很多需要反思的方向和提高的建议。希望下学期我会有所进步。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整节课课有故事情节贯穿,而且学生之前对数的组成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效果较好,但学生比较激动,组织纪律还需加强。
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我设计啦好几套方案,有观察图的,有动手摆学具的,感觉都不理想,这些方法都只能让学生在出现的数比较小时知道未知数时几,有的是数图中的缺少部分,有的时猜出的'结果,这些方法都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利用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比如7+()=10我让学生说说应该填几大部分学生知道填3我想是因为数小,可以凑出来,我问学生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说是因为10可以分成7和3所以填3,我给他们充分的肯定,我就引导学生观察,那个数十总数,那个是部分数,要求的时什么数,在学生的描述中,我把问号搭在括号里,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求总数还是求部分数,所以用10—7来计算。
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嫩管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题目,这样不仅体现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啦不同的发展,,孩子们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的时间控制较为准确,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以小象生日贯穿整节课,统计小象的客人、礼物鲜花和我们最喜欢的水果,衔接连贯,乐趣无穷。整节课的活动设计和问题设计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以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以兴趣揭示教学内容;以巧妙设疑建立统计的初步表象;以自主活动经历统计过程。从教学设计当中可以看出每一个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特别清晰,从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成中给人一种水到渠成,自然流放的感觉。
本节课从小象生日客人太多太杂,怎么可以一眼看清开始了对统计的`探索,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自己上台动手,学了基本统计方式为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再利用小猴对鲜花的颜色、数量有疑问让学生开始初步动手制作统计表。接着以小象帮同学们买水果,要怎么买?这个问题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情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开展最喜欢的水果现场调查互动活动,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乐于交往、积极互动。活动中: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最爱吃什么水果,再让他们亲自参与了统计的全过程,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了简单分析。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使课堂气氛极为融洽,因而较成功的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如何进行统计的表象,使学生经历了对数据的收集及简单分析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及初步的统计意识。
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我们说,只有学生亲自体验到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在这节课上教师设计的客人统计、鲜花统计、组内调查都是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过程,虽然有些同学并不是一步就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但是兴趣使然,会让他们对接下去的学习充满激情,3个练习可以让他们基本学会基本的统计方法。同学们总是认真的去完成这项工作,这样的自主、这样的探究,学生的收获我们可想而知。
本节课的教学仍存在一点的缺点。比如给客人们排一排时,有2个同学把队伍排成了横的,接着又有2个同学把队伍从上往下排,最后又有2个同学从下往上排。对于这3种情况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我急着找到我们的统计图的设计,忘记了对前面2种方法的肯定,而是急着让不同意见的小朋友上台重新给客人们排队。还有在制作花朵统计图后,只有小部分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统计图,而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没有上台的,对于没上台的小朋友,我应该引导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从统计图中得到的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从统计表中得到基本的数学信息。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几节课的一次应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生活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意,知道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从易到难,先进行加法的应用。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图,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会说有两组兔。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接着我又补充谁能根据上面同学的回答,用三句话完整的说说图意。
学生会回答草地上左边有4只小兔子,右边有2只小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与此同时出示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此一来,同学们很轻松的列出了算式。
接着,进行减法应用的学习,这是一个教学难点,需要学生一定的逆向思维。也是一样的,我先让学生进行观察,自己尝试说出图意,然后再列出符合图意的算式。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最后我再来总结,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这样在孩子遇到同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时会很轻松的.去解决。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还是做对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还会想当然,将应该用减法的题写成加法,或者不用总数减,而用大数减小数。他们并不会特意的去看问号所在的位置,做题容易跟着感觉走,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尤其深刻。若要让一年级的他们学会初步的辨别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改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来克服这个定势。
另外在本节课中孩子们由于第一次遇到这么多教师在课堂上,所以不敢发言,课堂气氛不十分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回慢慢来引导孩子。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5
《认识钟表》是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认整时和半时。
课前,我安排孩子们准备了“钟点学习器”。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谜底:钟表)
然后出示了钟表店里的各种样式的钟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并加以区分,让孩子们指出自己“钟点学习器”上的时针、分针。紧接着,通过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点认识“整时”、“半时”。在认识整时时,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动中与整时相关的主题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试认钟表,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画面内容。
2、集中展示“整时”的4个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让孩子们在“钟点学习器”上拨一拨整时时刻。随后的半时教学和整时教学步骤基本相同。在认识了整时、半时之后,我又出示了电子表计时,让孩子们了解电子表计时方法,学会正确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表示整时、半时。最后,我安排了一组“认一认”的练习,要求学生会认,并能用电子表计时方法计时。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迁移新知。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我说你拨”,“我拨你认”,“师拨生认”,“生生互拨互认”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来。在孩子们认时刻的时候,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要求学生完整表述,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整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会认、拨整时时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认“半时”时还有问题,比如:5时半,有的孩子容易认成6时半。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对于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不清楚,不能准确判断是过了几时,没到几时,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
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迅速针对“半时”学习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进一步认识钟面。
2、出示活动钟表(时针、分针可以转动的),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轨迹,即:1→2→3→4→……→12→1→2→……经过这样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认半时时有了很大的进步。
3、认、拨几个特殊易混的时刻,如:12时、12时半、6时、6时半,让学生进一步区分整时和半时的不同。
4、让学生回家试着在真实的小闹钟上拨整时和半时,进一步感受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后,我还有这样的一个思考:
如果课堂上的学具不用“钟点学习器“,而改用真正的钟表(小闹钟),效果会怎样?当孩子们在小闹钟上拨一拨时,是不是就自然地观察到了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更利于半时的认识?但同时我又有以下困惑:
1、真实的钟,时针、分针运动时有滴答滴答的声音,是否会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
2、孩子们本来动手能力就差,在钟上拨整时、半时是否更难?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6
回忆这节课的教学,使我颇感欣慰的是:孩子们的小身板坐直了,不再东倒西歪了;小手放好了,不再搞小动作了;小眼睛瞪得圆圆的,看着老师了,整整一节课孩子们的课堂纪律非常好,课堂既活跃而又有秩序。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从心里感到高兴。
但细细想来,还是有不尽完美之处:
1、课前教材钻研地不够充分。8、9的比较大小,课本上借助点子图作为一新授知识来处理,我处理的有点过于简单,可先出示7的点子图,再出示8的,7、8进行比较后再导入9的`点子图,这样逻辑性会更强些。8、9的书写讲解不到位,“8、9应稍开一点口”我课前没有认真钻研教材,导致失误。
2、讲解练习小动物们坐火车时真数字从8-1,倒着填,讲解可再到位些,告诉孩子是从大到小填的。
3、教师语言引导可再到位一些。如数松树时“有两排树,左边一排右边一排”可先用语言暗示一下孩子是有顺序的,数数时要注意顺序,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不漏?
4、课堂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注意抓住孩子的思维亮点,抓住课堂亮点。如主题图数花时“4+4= 8”应让孩子说一说。
5、教师应放手给学生,尽量让孩子多动手多动脑,可让孩子上台当当小老师点点电脑孩子积极性会很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非常感谢各位的指点,正是你们的直言不讳才使我有了进步的可能,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离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