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2025/09/0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十几减几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1

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力争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先出示游园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全班同学听。游园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的基础上,及时提出问题“还有几个?你能想出来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二、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进行解答。本节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问题,抽象出减法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

“破十法”是一种简捷、易懂的计算方法,因此在学习例1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学具的结构(10朵红花、2朵黄花)初步掌握“破十法”的计算方法。“做一做”时再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破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本节课从儿童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用数字和符号表示的算式,并引导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使知识的过渡呈现得很自然。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本节课教学的是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应使学生明确“破十法”是计算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比较简便,但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2、“破十法”的思维过程不要求学生必须死记,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教学时不必总结计算规律。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2

《十几减7、6》是在学完《十几减9、8》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来以为将学《十几减9、8》的破十法、连减和想加算减法用到《十几减7、6》,同学们会掌握的挺好,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此。如果给一年级学生写出算式,让孩子们视算,可能还会算,但如果让学生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让他在脑中想着算式,说出计算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点难,这一点我忽略了。另外,在学《十几减9、8》的计算方法时,基础打的不好,有些孩子不理解破十、连减或想加算减,以至于不能熟练说出计算过程,导致计算十几减7、6算式的不熟练,有的出现方法混淆的现象。

另外,在自主探究13-7=?时,可以舍弃用小棒摆一摆的环节,直接让孩子在练习本上写出某种方法的`计算过程,这样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能充分进行自主探究,以免有为了形式增加环节的嫌疑,而为了节约时间,又仓促结束,让人感觉没力度,还不如直接去掉。

本节课做练习的时间也很少,知识不练就得不到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练习,注意当堂检验学习效果。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3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我自己觉得。因为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去获取。我记得在新课程标准中曾经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级并没有金鱼这个教材中的教具,怎么办呢?如果只是让学生枯燥的观察书上的画面,那样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我看到了班级中开得正艳的康乃馨,我决定用班级的花来当我本节课的教具。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班级的康乃馨开得怎么样啊?上面开了多少朵花啊?”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把自己能想得到的形容词似乎都用了个遍。“同学们看看啊,有一些花开的真的很漂亮,可有一些花已经开败了,我们一起做一会园艺师,给他剪掉,好不好?”在学生的异口同声中我们开始了剪枝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数数生,我们完成了本次的剪枝活动。“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现在上面还剩了多少朵花呢?”“5朵”学生又是异口同声说了出来。“那你们是怎么做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随着通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我把问题又抛给了他们。在他们热烈的讨论中,我听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其实本节课中我就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设置了适当的情境,把计算蕴含在了实际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来提出,一方面能有效的技法学生的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体验到了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孩子们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教学中,第一部分是对表格的整理。我先让学生随意报一道十几减几的算式,回顾计算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方法。接着利用十几减9和11减几,引导学生静静观察表格中算式的规律,动手完成表格中空白的部分。让学生上台介绍他们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再让学生观察表格,找到横着、竖着、斜着的规律,特别让学生理解差不变,找到得数是6的算式有哪些,最后是快速报出答案,比口算。第二部分则是解决问题。一表多用,既解决了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还复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理解“同样多”的含义。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1.表格不够直观形象。学生在找规律中容易对“差”的规律找错,对于规律还不能够完整的表达出来。应该突出所要讲的橫、竖、斜行,并且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找规律;2.练习题设计不够有趣。一年级的孩子的课堂应该是轻松、活泼而有趣的,这和老师的习题设计有关。本节课只用了一个表格,比较单调,而且在数的时候,应该设问:你是怎么数的?这样学生可以比较灵活运用知识。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5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几减几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篇6

1、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学习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相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 “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习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2、过分强调“相加算减”,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多数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1)教材中虽然多处提到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单元的结束,在潜移默化中要求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这个度?

(2)当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其他的方法是否要传授个孩子?采用何种方式?

(3)“想加算减”的方法真的是最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