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精选8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文文质兼美,不仅让读者对相关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而且也让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在学习本文时,一是要着眼于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二是要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设计】
一、语言描绘导入(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示有关蝈蝈图片以及其他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后示文章中描写蝈蝈的语句并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绿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色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反思】
本文应重在对学生的语言方面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教学时,应把握文本,以朗读、感悟、体验为主,并进行一定的语言训练,达到学习和运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习性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3.两篇文体不同,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习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比较阅读材料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三段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传神,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与趣味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 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较阅读材料二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读来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 通过作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作比较的运用,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特点,又让读者对其他昆虫也有所了解,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特性了如指掌。
六、总结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中该课的课后相关练习。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又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阅读来实践、训练。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材料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对文本加以利用。文章采用生动的文学性笔调,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学生总会喜欢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采用个性化解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品味语言的美妙之处,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文章的写作特点也能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了。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难点: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2、了解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 变换人称的好处。
课 时:一节
教学设想: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拓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平台。
教学步骤:
一.导入:看书中图片,观察蝈蝈,介绍它的外表特征。请学生就自己以往掌握的知识,介绍蝈蝈的习性。
二.学习课文。
(一)教师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
(二)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介绍绿色蝈蝈的特征和习性。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
(三)研读赏析:
(1)读课文,理出各段大意。
1.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2.蝉的哀号引出蝈蝈。
3.介绍蝈蝈的声音。
4-10.写蝈蝈的食物习性。
11.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速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 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交流。
1.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2. 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进,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 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四)把课文再认真读一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说出理由。
(五)体验拓展:
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三.作业: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叫,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7
【课型】
略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掌握内容要点,了解蝈蝈。
2、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习性、动作的方法。
3、激发对大自然昆虫的研究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拟人对比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手段】
投影与实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讲故事,投影卡通画,引起学生兴趣,引入课文。
二、散读,感受课文内容
七嘴八舌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解决。
目的:使学生自主地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注音、写字、理解词语、连词成句:
1、积累词语:
喑哑 吮取 篡夺 狩猎 篝火 静谧 喧嚣 喙
2、理解词语涵义:
喑哑 静谧 悬殊 惊慌失措
庞然大物 窃窃私语 弱肉强食
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进行解释,并运用二至三个连词成句。
教师注意指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讨论阅读,探究内容
投影讨论题:
1、文中介绍了蝈蝈哪些知识?请概括一下。
2、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请找出来,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只写了蝈蝈吗?还有没有别的动物?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4、每人找一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班级交流,教师注意引导与归纳,板书。
1、内容要点:外形漂亮、声音动听、喜食昆虫、群居、和睦共处。(归纳为外形、食性与生活习性)
2、设计表格,投影,学生填充。
称呼 情况 狂热的狩猎者 夜晚捕蝉时 夜晚的艺术家 鸣叫时 更胜一筹的歌手 鸣叫时 昆虫 在笼中 进攻者 捕蝉时 囚犯 在笼中 屠夫 捕蝉时
小结: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3、与蝉、鹰、螳螂等作对比,表现出蝈蝈的勇敢、机智、友善,体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总结学生所找多为拟人句,提问拟人修辞的好处。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使行文自然亲切,并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
要求学生仿造拟人句,略评,使学生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总结课文
(指示板书)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问:作者怎么能将蝈蝈写得如此生动逼真呢?源于观察。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著作《昆虫记》,鼓励学生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拓展练习
为开头故事改写结尾,学习生动的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