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送别》教学设计

2025/09/0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送别》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送别》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习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习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习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送别》教学设计 篇2

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学习第四节。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平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五、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黄鹤楼送别依依惜别您!

永世不绝

伫立凝视

《送别》教学设计 篇3

《送别》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送别》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别》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的演唱歌曲,明确音乐要素在歌曲中发挥的作用,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方法与过程目标:学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歌唱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主动聆听、表达音乐的'积极性,树立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用良好的发声状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学生在《送别》的旋律中走进课堂。

一、导入——小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在上一节课粗略学习《送别》旋律之后,分组交流课后作业

1、歌曲的作者

2、关于学堂乐歌

3、歌曲的创作背景

4、歌曲曾出现在哪些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怎样的情绪?

学生搜集的相关信息将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共享,以便学生课后继续了解掌握。

二、新授——良好的发声状态与细腻的歌曲处理

1、气息与发声练习

(1)呼吸练习

(2)32︱1—O———

(3)音阶练习,注意气息和咬字

(4)复习歌曲旋律,划分乐句

2、音乐要素与歌曲处理

(1)复习提问: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要素)有哪些?音高(音的高低)、音值(音的长短)、音量(音的强弱)、音色

(2)分四个小组,每组一个乐句,分析如何利用音乐要素更好的表现歌曲?并分组展示。

(3)集体有感情的演唱。

三、歌唱情感的激发

(1)聆听歌曲,观看《城南旧事》视频

(2)展示同学们上交的反应歌曲情绪的图片,并进行交流。

(3)用同学们的图片制作成伴奏视频,集体演唱。

四、课后拓展

为第三乐句添加一个声部,由小组长带领,课后分组练习。

《送别》教学设计 篇5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难点)

4、 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教学过程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出示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我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2、师分类型举例。(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中一二出示)

豪爽洒脱型: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别应须各努力。

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含蓄委婉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愁闷痛苦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一别音容两渺茫。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锥心泣血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人间别久不成悲。天涯相遇一魂消。……

3、你们在与实习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激情导课。

1、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重点写了两个场景(饮酒话别、吟诗送别)目送朋友远去,唐代大诗人李白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幻灯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2、明确目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如何,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并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惜别深情。

3、效果预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诗文,明诗意。

策略:速读课文,结合文中语句,理解诗意,同桌交流。

生读任务,策略,然后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1、指名交流:诗文对照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幻灯出示对应句)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幻灯出示对应句)

2、男女生分别朗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从大家的朗读声里,从文字里,从诗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依依惜别)生齐读。

任务二再读课文,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策略:1.默读课文2——5自然段,划出体现他们深情的词句。

2.小组交流你对这些句子、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及词语的理解、感受、体会。

展示交流: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抓“藏”“一会儿……一会儿…….”来体会依依不舍的心情.

引导读出这份情谊,但不忍别,终须别。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6个“您“;夫子,请,兄长和老师)

2、读出对李白的“敬仰”。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诗篇。(补充资料,了解俩人之间的情谊)师:就是这样一位风流潇洒,不羡权贵,有着高洁人品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敬仰呢?现在你就是李白,面对即将离你而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白你的敬仰之情吧。(读李白的话)

3、读出了不忍孟浩然离去:何日才能再见面?满饮此杯:这杯中盛的仅仅是酒吗?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引用这句诗的`用意是:安慰李白。你还能用哪些送别诗句来安慰李白呢?除了宽慰你还读出了什么?地久天长,能读出这份深情厚谊吗?还从哪个词看出来?“永世不绝”

5、小组活动分角色朗读对话,展示朗读。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感受到了这份情(板书:语言含情)

预设三:伫立:长时间站立,从中体会到什么?站得时间久,在江边干什么?目送友人。一直到什么时候?船消失在天边。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久久伫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岸边的李白,你会想什么?

师: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千言万语都凝成了这样一句诗:(幻灯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学们,文中是白帆点点,长江又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江上的船一定是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而诗中为何却是孤帆呢?

师:真不愧是诗仙李白,美景让人赏心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情,古诗以景见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过渡:千言万语,尽在之中,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都放在诗中,请大家齐读(配乐读)

三、检测导结:

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好友间深厚的友谊,让我们体会到了友人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也送孟浩然一程,再次为他吟出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