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认识东南西北》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辨认东南西北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学生状况和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还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学习环境不是很理想。
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不具有太大的.难度。这部分知识是在二年级认识上下、左右、前后几个方向的基础上深化的,学生已经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方向。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注重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东、南、西、北的位置关系,并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给定一个方向
(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
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能力目标:通过在熟悉的环境中辨认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教师教法】
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学法】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游戏、交流等数学活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猜谜语导入(4分钟)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生: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想不想猜呀?(生:想)
2.课件出示谜语,请同学们猜。
(1)一点一点亮晶晶,越是黑来越是明,手指把它数一数,密密麻麻数不清。(谜底:星星)
(2)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3)圆圆金球挂空中,千万家财买不来,夜里人人见不着,天一亮来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谜底:太阳)
3.同学们真聪明,全都猜对了!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吧!太阳照亮了大地的每个角落,送来了光明和温暖,谁都离不开它,在生活中,太阳还是一位忠实的向导,能为我们指引方向。这节课,我们就从太阳开始研究生活中的方向:认识东南西北(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引出学生熟悉的太阳,再由太阳揭示课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探究新知(20分钟)
1.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
(1)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早上的时候,太阳是从哪边升起的吗?(生:东边)
(2)师追问:那你知道东边是哪边吗?可不可以用你的手指指给老师看看?
(3)讲到这里,老师想到了一首歌谣,(课件出示歌谣)同学们看,你们还记得它吗?(生:记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吧!(生齐读歌谣)
(4)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向太阳,好不好?(生:好)现在,你能告诉我你的前面是哪个方向吗?(生:能。我的前面是东面)你的后面是哪个方向?(生:我的后面是西面)你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什么方向?(生:我的左面是北面,我的右面是南面)
(5)小组互相说一说:教室的四面各有什么?(学生互说)
(6)游戏:我说你做
请一名学生上台,按老师的要求朝四个方向走一走。
2.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
(1)同学们,在教室里,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如果我们站在操场上,你还能辨认四个方向吗?(生:能)
(2)小组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学校操场图)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操场,请仔细观察学校操场周围的建筑,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一下它们分别在操场的哪一面,好不好?
(3)学生交流并汇报。
3.认识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老师呀,很想知道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什么关系,想请四个同学帮帮忙,你们愿意帮帮老师吗?(生:愿意)哇,同学们真热心!这么多同学想帮老师。
(2)请4名学生分别面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站好,并说说各自面对的方向是哪方?其余学生观察东面和西面有什么关系,南面和北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同总结: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25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引入
1. 一本寓言故事书5元,如果你用100元钱买同样的书,你准备买什么,最多可以买多少本?
1005=20(本) 1007=14(本)2(元)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
186=108
467+3=325
10+86=
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 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新授
1. 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师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 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2=98 987=14
3. 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吗?图图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这不,图图又提出问题了:(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给下面的两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四周围上彩带,哪个图形用的彩带多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长方形用的彩带多;正方形用的彩带多;一样多。
2.提问:看来大家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彩带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呢?(图形的周长)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思维可真敏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互动新授
1.指出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用手指描一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2.探究方法。
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张卡片用的彩带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算理。
①长方形:
生1: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6+4+6+4=20(厘米)。
生2:先加两条长边,再加两条宽边。
即6+6+4+4=20(厘米)。
生3:用2条长边的长度加上2条宽边的长度。
即6×2+4×2=20(厘米)。
生4: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一样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
②正方形:
生1:把4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5+5+5+5=20(厘米)。
生2:正方形有4条边,这4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即5×4=20(厘米)。
3.问: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解决问题。
师:图图的'问题解决了。小精灵又来请求帮助,我们看看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5)
(1)指名读一读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合作拼一拼,并把拼的图画在答题纸上。
②在画出的图形上描出它的周长。
③计算出所拼图形的周长。
(3)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小组1:16张摆一行。
小组2:每行摆8张,摆2行。
小组3:每行摆4张,摆4行。
(4)比较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
(5)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并验证拼法。
(6)师小结:小精灵的问题解决了,它开心地飞走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学生将首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进位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是本节课应重视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做到了以下几点:
1、通过多元表征间的转换,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叙述过程,同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通过操作,将动作表征(操作)与符号表征(竖式)紧密结合起来,突破“满几十进几”的教学难点。
2、让学生自主探索,迁移类推新知。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仿照例1写出完整的'分步演算过程,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位上数的含义,最后简化中间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迁移类推所学新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笔算完成下面各题。
33×3432×2
2、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设计意图: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为进位乘法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61页例2情境图,学生仔细看图,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口头表述从图中了解到的数学信息)
(2)板书:王老师买了3套连环画,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2、探究算法。
(1)可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操作小棒,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同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
②集体交流。
a、操作过程:
先算6根小棒乘3是18根小棒,也就是1捆零8根小棒,再算1捆小棒是10根,3捆小棒是30根,最后算18根小棒加上30根小棒,等于48根小棒。
b、展示竖式:
(3)简化竖式,指导写法。(课件演示简化竖式的写法)
①计算16×3,先乘哪一位?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②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怎么办?
(个位上相乘的积是18,满十应向十位进1,8写在积的个位上,1写在十位和个位中间的横线上,写小一点)
③再乘哪一位?(十位)
④在竖式计算中,对于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在计算十位上的数时,应该把进到十位上的数加上)
乘法竖式:
小学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内容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主题:
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
课时:
1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通过讲故事、编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在前几册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估算的意识,能估计百以内的数量。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对于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时进位、退位等思想和技巧已经基本掌握。两年来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的要求,今后要加强辅导。
3.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加减法中的估算。本单元的口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巩固和提高。笔算加减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在学生学习了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以及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的,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做准备。本单元在整个学段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一:掌握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任务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任务三:通过练习大量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旧知
1.口算。
54+28= 48-29= 64+25= 76+23= 74-16= 33-25=
2.笔算。
34+56= 52+16= 97-43= 44-19=
学生快速写出下列各题的答案,学生自主完成。
要运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新问题。
集体订正,指名说在笔算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回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复习旧知。
环节二
新知
前面我们知道同学们去参观了世博会,在世博园里又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请看:
(课件出示)世博园时某纪念品商店销售“海宝”的柜台。
师:售货员阿姨正在盘点今天“海宝”的销售情况,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题目,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点出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世博园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
(2)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教学例3第(1)小题。
(1)自主探究。
我们先来解决“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了多少个‘海宝’?”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做,快速列出算式。
380+550=
它们都是( )位数,末尾都是( )。
这样的数就是几百几十,今天我们先来探究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板书课题——几百几十加 几百几十)
(2)这道题该如何进行计算呢?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呢?
教学例3第(2)题。
(1)探究减法算理。
(出示例3(2)题):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请快速列出算式。
生回答师板书。550-380=
师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外一个内容——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
在板书笔算时,故意把百位上的答案写成2.
学生可能有的会想到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两位数来口算,也可能有的会想到列竖式计算。不管哪种方法都让学生说说算理。(达成学习目标一)
你能根据前面所学的两位数笔算法则尝试着做一下这道题吗?请你拿出练习本,看谁第一个完成?(独立试算)让一生到黑板上笔算380+550。(达成学习目标二)
我们先看看课本上那两个同学的方法,然后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观察一下被减数和减数都是几位数?它们的个位都是几呢?
同学们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尝试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后,及时提问:“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而不是5减3呢?
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任务一)
迁移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计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时,能口算的我们尽量要口算;不能口算的,我们要用笔算。(评价任务二)
环节三
巩固练习
大家开动脑筋自己探索并掌握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你们真了不起!我们来闯关练习吧!
学生纠正错误(达成学习目标三)
解决问题(评价任务一)
环节四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做题技巧
总结方法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80+550= 930 550-380=170
3 8 0 5 5 0
+5 5 0 - 3 8 0
9 3 0 1 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