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1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我认真研读教材,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我让同学们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向同学们讲解了文章就是围绕这句中心句展开的,并细讲了这句话在文中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迅速理清全文脉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再次,说明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这些方法的讲解上,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比如在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时,光是书本上的一些数据,是无法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得,所以我找了一些兵马俑的图片,通过图片向同学们展示,让他们感受到这种恢弘的气势。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可见,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室、学校、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2
《秦兵马俑》的公开课在紧紧张张、匆匆忙忙中结束,有压力的课堂收获也就越多。
反思一:教学内容取舍上出现偏差。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有两点,而我着重想要孩子们学会的是如何仿写过渡句,预设第一项自学结束的时间是20分钟,最后剩下20分钟是让孩子学会仿写过渡句,可是我的ppt内容太过累赘,我的语言不精简,导致预设时间不够,孩子没能完全掌握过渡句,所以想要写好也是不容易的。备课的`过程中我就想过描写兵马俑的类型句子太多,如果全都汇报,显然时间是不够的,若是不出示又怕孩子掌握不了,语文课堂上没了朗读声,最后我选择了出示各种兵马俑类型的段落。评课的过程中徐老师就说这段的内容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简练,而且时间也会充裕很多。个人反思这主要还是自己预设的不够,另外上的课还太少,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重点。
反思二:资源选取不严谨。首先,学习单的内容太过于狭窄,内容指向不明确,导致孩子没办法准确的判断,再加上时间的关系,仿写的过渡句就更不能写好了;其次,仿说排比句的内容死板、压力,缺少活力,可以选择一些美好的、开心的教学资源,这样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另外,今后的ppt制作也要关注细节。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3
上完《秦兵马俑》一课,心中有许多的感触,同时心灵也受到极大的震撼。又一次感受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篇课文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研读文本以后,我们认为:语文课要教的应是《兵马俑》,而非“兵马俑”,除了让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做到读写结合。
《课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而本篇课文,值得学生研读、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较多,如采用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运用过渡连接上下文内容等等。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课文3至11自然段。
本文作者在介绍秦兵马俑时,用大量笔墨分类描摹了兵马俑的的个性特征,同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描摹与想象之中,秦兵马俑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被带到了20xx年前的古战场上,秦始皇统率千军万马,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吞并六国,威震四海。描摹与想象,是状物文章最大的特点。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既感受到秦兵马俑绝无仅有的高超的制作工艺并为之惊叹,又习得这种观察描摹并加以想象的表达方法呢?我们以为必须以文本为依托,以言语为聚集点展开教学。学生初步感受各类兵马俑的特征后,以一种兵马俑为例,如“将军俑”,先请学生阅读文本,体会四字词语和短语的表达效果:整齐、有力、节奏感强。然后追问学生:这样介绍,我们已经足以认识哪个是将军俑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说“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呢?学生天生好奇,此一问,是学生不曾想到过的,必定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对比交流中体会到,联想,能让将军俑显得更逼真,更能说明兵马俑的惟妙惟肖、个性鲜明。
除了以上对兵马俑的整体描摹外,作者在课文第10自然段重点描摹了兵马俑的各种神态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这一段文字非常精美,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
点所在。在学生找出想象的部分以后,我提议把想象部分的文字拿掉读读看,再和原文作比较,以此体会加上想象描写的妙处,学生很快体会到这样的写法给兵马俑注入了思想和感情,把泥塑的兵马俑写活了。这时水到渠成让学生读出兵马俑的思想和感情,读出不同神态的特点,学生的朗读也更加有滋有味起来,且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出这一段。
总之,本节课教学重点在于欣赏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同时,学习现实加想象的写作方法,最后要求学生观察本学期课文中的人物郑和的塑像,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效果良好。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4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5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进行新的教学尝试,想用一种新得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前几天教《秦兵马俑》一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整节课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效果还真不错
开始上课时我精神奕奕,充满激情、充满自信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整节课都表现非常棒,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美中不足的一点是,越往后我的精神状态越趋于平淡,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激情。这也许和我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同学们并没有受我的影响,依然表现活跃。但由于我的表现,使本来不错的一节课,上的平铺直叙,毫无波澜起伏,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之处。
二、让课堂成为课内外知识的交融空间
新课程提倡学生课下搜集,课上交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城市别称的有关资料,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组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多,这样即调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积极习惯内,也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训练了同学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即能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三、改变旧有的教学组织形式
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习以为常,失去了新鲜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改变旧有的学习组织形式,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借鉴了《幸运52》的形式,把同学们分成蓝队和红队,进行比赛,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为自己的队加分,课堂气氛呢非常热烈,但我的感觉并不好,在这阶段的活动中,由于我的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出现了手忙脚乱的现象。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想上好一节课,和能上好一节课,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用我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我的课堂充满活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6
上完这节课后,空落落的,很冷静,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但还是要把自我的上课体会记下来。
1.准备还算充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在量的资料,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感觉游刃有余。适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如:介绍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率领大军,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军队在秦代的重要地位。
另外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充足的地方,是没有对细节的语言进行斟酌,语言比较贫乏,比如在形容将军俑的时候,只想到用“威风凛凛”来形容这位将军,而成功有时就决定在细节之处。自我事先想着到时肯定会有词语来表达的,可是到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2.这节课上朗读也不少,可是有几次是重复无用的读。比如在读走近兵马俑整体来观看的那一部分,我也领读了,可是在学生们已经感觉到规模宏大的时候,还是又读了,感觉重复无用。以后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读到什么程度,到达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数,不到位的`时候要多读,读到位了就要经过。这样能够节省一节课有效的时间。
3.这节课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比如在常旭东读完将军俑那一段时,我的心里当时就感觉到了将军俑的气势,可是当时忘记对他进行肯定了,此刻感觉很遗憾。说明自我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本事欠缺。
4.这节课,很让我感觉到高兴的是:听完课的教师感觉到我这节课有气势了。有了这点的评价让我有点欣慰,因为以前的课堂,总是感觉到自我不投入,以那种心态想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很难的。听了他们的评价,我能够稍稍鼓励一下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