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1
活动设计:
月亮是孩子们每天晚上都能看到的,虽然它本身不会发光,但孩子们从表面看到,月亮把银光洒向了大地,给宁静幽深的夜晚增添了一丝活力,也让孩子们怕黑的心里得到一丝安慰。月亮对于成人来说触不可及,而诗歌中的月亮却随处可见,成了主人公的玩伴,诗歌极富想象,充满童趣。读后回味无穷。《月亮》这首诗不仅蕴含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饱含了丰富的情感,作者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将小鸟、青蛙、宝宝的心里话表现了出来,给人一种温暖、甜蜜的感觉。符合儿童的心里特点。诗歌语言简洁、结构重复,意境优美,适合中班幼儿学习。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能理解作品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美。
2.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正确运用量词:湾、棵
3.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大胆想象,尝试仿编诗句。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配音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谈话导入
师:你们看到过月亮吗?
幼儿:月亮在天上;晚上才有月亮;有时候清早还能看到月亮等
师:你们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圆圆的、亮亮的;有时是弯弯的像香蕉。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非常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我们一起欣赏
二、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教师富有感情地配乐朗诵诗歌
师:诗歌的题目是什么?你们听到诗歌里说了什么?
幼儿可以泛泛地说
2、幼儿看图片,再次欣赏教师配乐朗诵
提出欣赏的要求:诗歌里有谁?他们在哪里看到了月亮?
(1)师:小鸟在哪里看到了月亮?它说了什么?
(2)师:青蛙在哪里看到了月亮?他说了什么?
(3)师:宝宝在哪里看到了月亮?他又说了什么?
三、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1、幼儿在教师带领下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注意语调的轻柔及量词的运用。
2、组织幼儿讨论。
(1)师:月亮真的挂在树梢了吗?为什么说树梢挂一个月亮?
幼儿:这是月亮的光照在树梢上。
师:小鸟为什么说:月亮和我好?
幼儿:月亮给小鸟照亮了路;月亮看着小鸟睡觉,月亮喜欢小鸟。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都有道理,月亮光撒在了树梢上,远远望去好像在高高的树梢上挂着一个月亮。
理解词:挂
师:这里用了一个好听的词:挂,请小朋友做一个“ 挂”的动作,
老师示范用“挂”说一句话:墙上挂着一个包。
请幼儿也用“挂”说一句话。
幼儿:架子上挂着一块毛巾;晾衣架上挂着一件衣服等。
(2)师:为什么诗歌中说池塘里漂一个月亮?池塘里真的有月亮吗?幼儿:在池塘里看到的是月亮的`影子。
师:月亮的影子浮在水面,看起来月亮好像漂在水面一样,什么东西还会漂在水面?幼儿:纸会漂在水面;塑料汽车会漂在水面等。
师:为什么青蛙说:“月亮和我好”
幼儿:月亮的影子漂在池塘里,,青蛙以为月亮来和他玩
幼儿:月亮的影子一会有,一会就看不见了,青蛙以为月亮和他玩捉迷藏,所以,青蛙说月亮和他好。
教师小结:在明亮的夜晚,水面上就会出现月亮的倒影,所以看上去好像池塘里漂着一个月亮,当微风吹来,水波荡漾,月亮的倒影若隐若现,好像在和青蛙捉迷藏,所以青蛙说月亮和我好。
(3)诗歌中还说脸盆里盛一个月亮,你们是怎么认为的?
幼儿:脸盆里看到的月亮也是月亮的倒影。
师:为什么用一个词:“盛”来说?
幼儿:盆里盛有水,月亮的倒影在水中,所以要这样说
幼儿:好像盆里放了一个月亮。
师:宝宝为什么说“月亮和我好”?
幼儿:月亮来到宝宝的盆里,宝宝觉得月亮喜欢她
师:假如在你的盆里看到了月亮的倒影,你是什么感觉?
幼儿:我觉得很惊讶;我觉得很高兴。
师:宝宝的水盆里有一个月亮的倒影,就像盆里盛着一个月亮一样,宝宝在玩水,月亮的倒影就像和宝宝玩起了捉迷藏,宝宝开心极了。所以宝宝说月亮和他好。
3、师:我们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最喜欢那句诗,请幼儿读出来。
4、师:这首诗写的是在静静的晚上,月亮悄悄地来和小鸟、小青蛙、宝宝玩,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要用轻柔的语气,心情愉快的读。请全体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加些动作来表现
四:创造性仿编
1、你们还在那里看到过月亮?(启发幼儿说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月亮)
2、教师出示小河、小鱼的图片,鼓励幼儿运用图片仿编诗歌。
3、还有哪些小动物在什么地方也看到了月亮?请幼儿把想到的画在纸上,然后尝试按诗歌的句式说出来。
活动反思:
从整个活动看,层次清楚,层层递进,每一环节过渡自然,整个活动比较顺畅。教师的提问具有层次性,能将回忆性提问、体验性提问和创造性提问融合起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质疑,达到了良好的师幼互动。整个活动氛围宽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对诗歌的情感特征、重点句、词的分析比较准确,教师在活动中情感的投入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也很投入,尤其是幼儿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幼儿能做到深情并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内容多,用时长,所以,将这个活动内容分成两个课时,把目标3:尝试仿编诗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一点:教师的提问感到有一点多,如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会缩短课堂时间,避免幼儿疲劳。在教具的使用上,如果能运用动画让幼儿目睹月亮的倒影在水中忽明忽暗的情境,幼儿对诗歌的理解会更深刻。
诗歌《月亮》
每一棵树梢,挂一个月亮,
小鸟说,月亮和我好。
每一湾池塘,漂一个月亮,
青蛙说:月亮和我好。
每一个脸盆,盛一个月亮,
宝宝说:月亮河我好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2
课题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抽到试讲是:中班语言活动童谣大鱼小鱼和虾米
本课设计意图:《大鱼、小鱼和虾米》是我国的一首传统童谣,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本课一方面表现了渔夫希望有好收获的愿望,另一方面又形象地反映了大鱼、小鱼和虾米之间的生态关系,通过本课的讲解,使小朋友能够掌握了解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食物链关系。因此对本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我特别设计了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1、在学习童谣的基础上,让小朋友进一步了解童谣的意义。
2、通过学习让小朋友知道大鱼、小鱼和虾米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
活动准备:各种大鱼、小鱼和虾米的头饰及本课童谣内容。授课开始:过程1师:小朋友们,今天呀,我给大家带来特别好听的一首童谣,大家想听吗?好,大家要认真听啊。(教师读给小朋友听)题目:大鱼小鱼和虾米
虾米不来小鱼不来,小鱼不来大鱼不来。虾米来了小鱼来,小鱼来了大鱼来。小鱼来了吃虾米,大鱼来了吃小鱼。
师:小朋友听好啦吗?好,下面咱们再来了解一下动物的食物链关系,动物的食物链呢都是从上到下的关系,大的动物以小动物为食。在水里,鱼儿也是一样,它们谁会以谁为食呀?小朋友,谁知道的请举手,(小朋友举手发言)好,小朋友们说的很好。过程2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这首童谣故事,大家想听吗?从前啊,有一位钓鱼者坐在岸边钓鱼,他等了很久很久,都没有鱼儿上钩,于是他想钓不到大鱼钓条小鱼也可以;钓不到小鱼钓个虾米也好啊。说着说着小虾米游过来了,小鱼因为要找虾米吃,也过来了;大鱼看到了小鱼也匆匆而来,结果钓鱼者就钓到好多好多的鱼来。
过程3钓鱼游戏
教师扮演钓鱼者,让幼儿戴上各种头饰扮演大鱼、小鱼和虾米。先用粉笔在地上画上一个圈,教师站在圈内,幼儿全部站在圈外。
游戏方法:教师念:小鱼不来虾米来,这时扮演虾米的幼儿跑进圈内。教师念:虾米来了小鱼来,小鱼来了吃虾米。头戴小鱼头饰的幼儿跑进圈内,就得去捉虾米,而虾米此时要向圈外逃去,如果没逃出圈外被小鱼抓住的话,就要表演一个节目。
下面游戏依次类推,等到圈内只有大鱼时,教师念:大鱼来了渔夫来,渔夫来了抓大鱼,扮演大鱼的幼儿要往外跑,否则被扮演大鱼者的.教师抓住了也要扮演节目,教师没抓住大鱼的话,也要表演一个节目。这个游戏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幼儿的应变能力。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抽到试讲题目是:故事:竹笋娃娃
设计意图:本课活动目的是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竹笋生长的过程,使幼儿知道竹笋的变化是奇妙的,竹笋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还可以长成竹子。活动目标:
1、通过讲故事,是幼儿懂得竹笋生长的过程。
2、让幼儿了解竹笋的用途。
3、培养幼儿听故事的能力。授课开始:
过程
一、师:小朋友们,今天呀,我给大家讲一个很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好,教师出示竹子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植物啊?(大家回答:竹子)竹子可以当蔬菜吃吗?看有的小朋友就不知道了,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竹笋娃娃的故事。
故事:竹笋娃娃教师按课本讲故事全文。
过程
二、然后提问:小朋友们,竹笋是在什么时候长出来的?(一场大雨过后)是谁先发现尖尖的竹笋?(熊猫宝宝)后来又有谁看见了竹笋的生长?(小刺猬和小白兔)
竹笋最后长成了什么东西?(竹子)过程
三、了解竹笋的用途
教师告诉幼儿,竹笋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小朋友想一想,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竹笋类菜肴啊?幼儿们回答,然后教师提示给幼儿,竹笋一生成长为竹子后的用途,竹笋有新鲜的,也有晾干的。竹笋还可以做好多好吃的菜。竹笋长成竹子后可以用来做很多的东西,如竹楼、竹编等。
过程
4、玩游戏
教师和幼儿来玩游戏“竹笋长大了”。教师扮演竹子妈妈,几个幼儿蹲在教师旁边扮演竹笋。
游戏方法:教师轻轻的说:“春雨轻轻的来了,我的娃娃慢慢的长大了。”幼儿听到教师的呼唤后,慢慢的站起来,并张双手扮成竹笋的枝叶。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内容,并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述
2、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活动准备:
四幅挂图
重点难点:
通过图片,讲述故事
活动过程:
1、一次出示四幅挂图,在出示四幅挂图时,第一幅与第三幅分别用纸板遮住实物,让幼儿通过影子的图像展开联想;第二幅与第四幅分别遮住影子,让幼儿通过看实物大胆想象影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并请幼儿自由演示。
加入知识点:影子是怎么来的?三者能不能缺少任何一个?
2、依次出示完整的四幅图片,在出示完整图片过程中,引导幼儿自己通过途中的内容来讲述。
3、完整讲述故事。教师讲故事完整讲述一遍,让幼儿对的'故事的内容以及看图讲故事进一步的加深与了解。
4、幼儿讲述故事。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玩玩、看看、说说中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2、知道遇事不能慌张,要动脑筋解决问题。
3、能有参与语言活动的积极性,乐意关注周围生活。
活动准备:
仿真面食若干、课件
活动过程:
一、好吃的面点
1、你吃过这些食物吗?
2、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二、有趣的面点国
1、讲述故事第一段
——这是什么国?它们的'国家里有谁?
2、讨论
——面条儿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可怕的大嘴怪
1、讲述故事第二段
——谁来了?
——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2、互动
——面条国的居民该怎么办?
四、勇敢的面条儿
1、讨论
——为什么面条儿没被发现?
——它该怎么办?
2、看图
——面条儿想了什么办法救了朋友们?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父亲疼爱女儿,女儿敬重、体谅父亲的真挚情感。
2、初步了解倒叙及记叙顺序。
3、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内心。
4、学习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收集资料
课前引导学生收集父母疼爱子女、子女敬爱、关心父母的故事读一读,会议父母关心自己成长的一些生活细节,酝酿情感,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好感情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2、再读(速读),思考:
①课文中的“礼物”指什么?是谁送给谁的礼物?
②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这个故事的?(倒叙)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熟读课文,体会父亲为女儿送礼物的心情。
2、女儿两次落泪时想了什么?
(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和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和体会人物的心情。)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6
有趣的春天活动活动目标:
1. 交流、了解春天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愿望。
2. 能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协商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准备: 调查表一份。
活动过程:
1. 交流调查结果。
2. ——提问:你采访了谁?他们小时侯在春天里最喜欢干什么?
——幼儿根据自己的调查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采访结果。
——将各种活动内容以图示表示出来。
2. 讨论:我们在春天里可以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幼儿分组讨论:在春天里,我最想参加哪些有趣的活动。
——交流、了解春天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愿望。
活动四活动名称:春天他们在看什么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设想并探索学习背面人的画法。
培养幼儿的观察、想像、表现和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背面娃娃一个,背景画两幅。
活动过程:
1.出示活动背面娃娃,引导幼儿观察背面人的形象,共同总结背面人的画法步骤,教师分步示范(头、身体、上肢、下肢)2.请幼儿做模特,让幼儿观察比较背面人的异同?(发型、衣着、动作、高矮等)3.启发幼儿想像:背面人在春天能看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手上拿什么?鼓励每个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设想。
4.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将自己的设想的情节画出来。
5.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