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数学的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的教案 篇1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2、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知道底和高会求面积吗?如果剪去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角,剩下的会得到什么图形呢?哪个图形的面积你会直接计算?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3、揭题。
二、新授。
1、出示梯形图。
(1)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提示:求梯形的面积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样,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
(2)操作实验。
反馈: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指名拼一拼。
指导拼法。
①重合。
②旋转。哪个梯形旋转?一般可以怎样移动一个梯形?旋转到两下底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平移。
思考:通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2、出示直角梯形图。
(1)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又能拼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2)提问:拼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3)观察: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且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一半。
3、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思考:(1)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比较梯形的高与拼成
小学数学的教案 篇2
一、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4、5、6题。
二、 教材分析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复习,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分数与百分数的运算与整数运算完全相同。
三、 学情分析
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整理与复习”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复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意查漏补缺,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计算法则;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梳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之间的内 在联系,沟通与四则混合运算、简算的关系。
2.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准备
课件 小卷子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一节有关计算的复习课。请你看小卷子完成第一题: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把这几道题按自己的想法分类。
530+380= 83-57=16×50= 96÷8=0.37+1.6= 1-0.74=0.25×4=3.2×0.4= 8.4÷0.7= (加减乘除、整小分)出示表格:课题:整数小数的计算 动画:各种运算意义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这节课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整数加减法
计算并验算4325+385=(学生板演)
师:进行整数加减法计算应做到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向前一位 进1)(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为什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二)小数加减法
请你把这道题改编成一道小数加法题。
出现:43.25+38.5=81.7543.25+3.85=47.1 43.25+38.5=81.75 强调:小数点对齐问题,小数末尾有0的问题。
选择一题由学生验算,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计算方法) 强调:1.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逆运算)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整数乘除法
出示:102×37= 3774÷37=请你选择一道题完成。 这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自己的话说方法) 观察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逆运算)
(四)小数乘除法
以小组为单位,把102×37改编成小数乘法计算,看你能写出多少道,并迅速写出答案,不写竖式。 我们可以写出多少个?(无数个) 展示学生成果。(小结方法) 强调:1.补0占位的问题。
(1)47.5+7.65=73.06-3.96=(2)32.5÷0.25=1.2×750= (集体订正,反馈。)
小学数学的教案 篇3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二)P82——P89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第1课时 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3、对于轴对称图形,大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比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重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对应点。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①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②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考:
①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后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①根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
②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
④根据这个图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巩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①动手设计。
②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平移
一、教学内容:平移P86——P8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移的特征。
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活动: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
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
2、说明: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
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
小学数学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根据圆的半径、直径或周长来计算圆的面积,解决简单的有关圆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准备:圆形纸片
一. 创设情境。
S:同学们,请看这里?(展示课件动画)
S:现在小马有一个问题:我的这个活动范围是一个什么形状? X:是圆形。(板书:圆)
S:小马还有一个问题,我的活动范围占地多大?这个多大指的是圆
的什么量呢?
X:是圆的面积。
S:对了,就是圆的面积,我们现在就来一起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 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 出示电子课本。
S:请大家请大家翻到课本67页的彩图,有一个问题: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你认为怎么做,大胆来说一说。
X1:公式。
X2: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S:(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看来这位同学预习的非常好,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重点。)要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这个方法不错,那咱们来回想一下,咱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单击课件)
X: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
(单击课件)
S:但是这么多学过的图形,转化成哪一个比较好呢?大家来选一选。 X: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S:喔,这三个图形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应该尽量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来做。请大家看黑板上的电子课本(电子课本)
S读:在硬纸上画一个圆。。。。。大家附页1中的圆都准备好了
吗?
X:准备好了。
S:请大家举起来展示一下。好的请放下,老师想问大家,通过剪纸拼图,你发现了什么?
X:(学生自由回答)
S: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现在我来演示一下,大家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课件演示)
2. 讲解课件。
4份时S问:这个像是咱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
X:不像。
S:不像没关系,咱们继续分,再分成8份,这次呢?
X:有点像平行四边形了。
S:继续分。(演示到32份)
S:这下更像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但是,这还没完,咱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的拼图过程。(单击课件)
S:咱们从圆开始,先是4份,它完全是一个不规则的四不像,再分成8份,还是不像,然后依次16份,32份,还可以继续往下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最后,它会无限地接近一个什么形状呢? X:平行四边形。
X:长方形。
S:到底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
S:启发: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在哪里?平行四边形的这两条边是斜的,而长方形是竖的。大家从这个4份的图开始看可以观察到,这条边的倾斜度越来越小,最后它就会变得无限接近于90度的竖线,而这个图形也会近似的什么图形?
X:长方形。
(板书:长方形)
S:它不是真正的长方形,而是一个无限接近于长方形的近似长方形。 正如课本68页最上面的这句话。
3. 电子课本P68
S:如果分的。。。。。。长方形。同时我们的小精灵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拼成的。。。。。关系?
S:请大家注意看我的课件演示。(讲解)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C*r 2
=2π
2r*r
=πr*r
2 =πr
2即 S=πr
S:从这条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X:半径。
S:同学真聪明。好的,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了,要不要试一试这条公式好不好用?
S:来看一下咱们这节课刚开始看到的这个圆形花坛,原来它的直径有20m,要想求出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来?
X:半径。
学生先做题,再用课件演示答案。
三. 拓展练习。
1. 回答(尽量不要动笔)。
2. 计算(78.5 m2)
S= πr2
2 = 3.14×5
= 3.14×5×5
=3.14×25
=78.5 (m2)
四. 回顾总结。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成果?(学生自己总结)
老师补充:1.化圆为方。
2. S= πr2
3.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半径)
板书:
1. 化圆为方。
小学数学的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通过圆的教学,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本节课教学第9397页圆的形状特点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教学中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来体验圆的特征。例1通过说圆、画圆、感
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这样,学生在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例2通过用圆规画、用尺量来教学圆心、半径、直径,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例3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练习十七在安排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特别说明:由于本届五年级学生还没有使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关轴对称及平移,旋转的内容无法涉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圆
1.课前交流:略
2.导入新课:
(1)(指着物体上的圆)这种形状叫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
二、自主合作,初步认识圆
1.画圆。
(1)学生借助物体画圆。
(2)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定长、定点、旋转一周。
(3)用圆规规范地画圆、剪圆,让学生再次感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4)比较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①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
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2)认识圆的特征
①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特征。
②完成填表题和判断画圆,让学生知道圆的大小和半径或直径有关。
③教师小结有关内容。
三、联系实际,初步应用圆。
1.广场花坛喷水装置的设计,如果你是设计人员,喷头放在哪里?喷水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巩固圆心的作用。
2.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
3.这是一个球场,要在中间画这样一个圆要用哪些工具?怎么画?
小学数学的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圆的面积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活动,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圆面积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三、教学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叙述: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餐桌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这不,小明家就新购置了一张圆形的餐桌。为了起到保护作用,妈妈给了他一个任务,让他去配一个与桌面相同大小的玻璃桌面。这可把小明难住了,这玻璃桌面该多大呢?【可使用圆的图片2】 同学们,要想帮助小明解决他的问题我们需要用到什么知识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面积的求法。(板书题目:圆的面积)
2.看到今天的课题,你都想知道什么?
3.什么是圆的面积?在哪?摸摸看。
(学生摸手中圆形纸片,并用手指出圆的面积)
过渡语:圆的面积怎样求呢?在这里,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其它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二)复习旧知识
1.你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求法吗?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课件演示)
3.问:其它图形呢?(学生简要叙述其他面积推导过程)
4.小结:这样看来,当我们遇到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
(三)学习新课
1.请你猜猜看,圆的面积公式应该怎么推导出来?
(生:转化成已知的图形进行推导)
2.怎么转化?想想办法。任意的分成几份行吗?
(生:沿圆的直径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
3.下面请大家动手实际拼摆一下,看看自己的想法能否实现。请看活动要求:
(1)以组为单位,先摆图形。
(2)看看拼出的图形的底和高与圆的关系,并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3)有问题及时记录,以便讨论。
(学生动手拼摆并贴在白纸上)
4.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生:边不是直的,是弯的)。
5.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6.是的,边不是直的这可怎么办呢?我们已拼成长方形为例,当我们把圆平均分成四份,拼成的图形是这样的;把圆平均分成8份,拼成的图形是这样的;把圆平均分成16份,拼成的图形是这样的;把圆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图形是这样的。(课件展示)
【可使用圆的图片27】
7.同学们请你对比大屏幕上拼得的这几幅图,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8.看来,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曲线越接近于线段,拼得的图形越接近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当分成无数份时,曲线也就变成了直线。这个问题解决了么?下面继续小组合作,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9.汇报不同推导方法:
转化成长方形的:
长方形的面积=a × b 圆的面积=c×r 2
=π r × r
=π r 2
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 × h
圆的面积= c × r 2
=π r × r
=π r 2
转化成三角形的:
三角形的面积= 1× a × h 2
圆的面积= 1c×4r 24
c× r 2 =
=π r 2
转化成梯形的: 梯形面积=1×(a+b)× h 2
15c3c×(+)×2r 21616
1c××2r 22
c× r 2圆形面积= ==
=π r 2
10.观察一下,这些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将圆转化成已知图形去推导的)
11.总结:由此可知,我们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可以用全部的小扇形推导,也可以用一个小扇形推导,当然也可以用部分小扇形推导。
现在我们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已经推导出来了,小明的问题可以解决了我吗?要想解决它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圆的直径、半径或周长)
(四)巩固练习
1.求圆的面积(单位:厘米)
r=3 答案:s=28.26(平方厘米)
d=20答案:s=314(平方厘米)
c=125.6答案:s=1256(平方厘米)
2.小明测量出桌面的直径是2米,你能算出玻璃桌面的面积吗?
答案:3.14×22 =12.56(平方米)
3.判断
(1)直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2)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面积也一定相等。()
(3)圆的半径越大,圆所占的面积也越大。()
(4)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6倍。 ()
4.听故事解题:
巴依老爷买来一群羊。
巴依老爷说:“阿凡提,快把新买的羊赶倒圈里去”。
阿凡提说:“老爷,这个长方形羊圈太小了!”
巴依老爷:“什么,太小了?你不把羊全部赶进去,哼哼,你的工钱就别拿了!要不,你自己花钱买些材料,把羊圈围大些。”
阿凡提想:“该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既不花钱另买材料,又能够让羊圈的面积变大呢?”
同样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阿凡提想个办法吗?并且请你说明你的理由。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圆环面积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画圆环、剪圆环的活动过程中,初步感受圆环的特点、形成过程,进而探索出圆环面积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圆环的特征、圆环面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学习方法回顾、铺垫回忆一下
我们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用到了什么学习方法?
(生: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利用旧知识推导出新知识。)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遇到不会的想会的,把新知识转化成了旧知识解决。 板书:不会
想 会
新 旧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研究新问题。
(二)创设实际应用的问题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光盘,看,这是什么?
(1)动画光盘(2)歌曲光盘
(3)空白封面光盘
2.想知道这张光盘的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欣赏学生的校园活动照片。
这些照片见证了我们同学6年来快乐的校园生活,非常珍贵。想不想把它珍藏起来?老师打算把这些照片刻成光盘,等你们毕业时当毕业礼物送给你们好吗?
3.现在这张光盘的封面还空着呢,你想不想亲自为它设计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封面呢?要进行设计,咱们先了解一下哪部分是可以进行封面设计的。
4.小组内摸一摸准备的光盘实物,再让学生实投指一指。
师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线条图形、涂色图形)【可使用圆动画14】
5.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由两个圆组成,它们的圆心是相同的。(课件点击出圆心)
6.师说明:这样两个同心圆所夹的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圆环。
板书课题:圆环
外面的圆我们叫它外圆,里面的小圆我们叫它内圆。两个圆周之间的距离我们叫做环宽。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