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少年闰土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根据有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4、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自主热身,缓解紧张气氛,激情进入课堂。
一、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一曲热情洋溢的舞蹈,展示了同学们的朝气与活力。你们是新时代的宠儿,你们健康、聪明、活泼、天真、可爱。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少年,他和你们年龄相仿,也同你们一样聪明,活泼,可爱、并且还多了几分勇敢。你们想认识他吗?那让我们一起大声地喊出他的名字:闰土
(板书:少年闰土)
二、介绍背景,了解作者
提到闰土,我想到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我们本文的作者。也就是说,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五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和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请同学们把课下收集的有关鲁迅的资料拿出来,向小组长汇报,小组长选出本组比较优秀的一位来前面展示,并向大家汇报。
是啊,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1919年鲁迅先生自北京回老家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了离别多年的故乡的破落景象和农民痛苦的生活情况,感触很深。于1921年1月,他以这次回家的见闻为索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就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里节选来的。
小说是用第一人称“我”写的,“我”的思想感情就是鲁迅的思想感情。但是这是文学作品,人物是典型化的,小说中的.“我”就是课文中提到的“少爷”,而不能说“我”就是鲁迅先生自己。课文是小说中的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编入课本时加的。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们想细细了解这位少年吗?请你们自行来扫清眼前的拦路虎吧!
1、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自学生字,按要求说出生字的音序、部首,读准字音,分辨字形,了解字义以及书写应注意的地方。
2、快速通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画出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4、找出课文中不理解或较难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只知道
无端稀奇
素不知道如此
如许从来不知道
希奇其中
单知道无缘无故
5、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出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表现了“我”和闰土儿时的真诚友谊,抒发了“我”热爱劳动人民,向往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
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2、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再识闰土,品读深究
1、细读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和闰土的哪几件事?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汇报。
(板书: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3、各小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一件事来读。读出特色。读出水平。
4、学生自由练读,同桌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表演。
5、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板书: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6、读后想想,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
(看瓜刺猹)
六、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月亮地下,闰土一个人看瓜刺猹在“我”眼里是多么惊险刺激的事啊。所以,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幅画面。
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学生描述。
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景色描写烘托气氛、动词的恰当使用使画面动了起来)
引导背诵(出示段落填空进行提示)
七、拓展延伸,布置任务
今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闰土,特别是从闰土的外貌特征上进行了描述。那么,请同学们课下学着这样的外貌描写方法,写一写你身边的同学,在小组里猜一猜,你写的是谁?
本文除外貌描写外,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课下在小组里细细感悟和体会,以便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任务。
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然而,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时,闰土的巨大变化却让“我”大吃一惊。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历尽三十年的沧桑之后,“我们”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如果想知道,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或学案中的文章《中年闰土》,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4、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健康、机灵、纯朴和勇敢。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小毡帽。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板书:闰土(出示课文插图)
2、打招呼: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过渡:看来同学们都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二)学生反馈交流。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6、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3、指导背诵本段。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及要求: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感情读文。 (重点)
3、了解课文讲述有关闰土的事情,从中体会人物特点。 (重点)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难点)
过程与方法:
1、有速度地默读全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3、根据画面展开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旧中国的黑暗下,闰土身上所展现的品质。
课前准备:
1、查找并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2、本课的生、字、词卡片和鲁迅形象图。
学习指导时间:2课时
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介绍朋友,并与学生试着去和他打招呼。
师:今天教师给你们位新朋友,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答:想!
师:他叫闰土(出示课文插图)板书:闰土,谁能主动与闰土打个招呼?
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着闰土的插图交流。
2、鲁迅先生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的伙伴(听老师讲闰土刺猹的故事,学生谈感受。)引入课题——少年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仔细读文,找出文中陌生的字词,用熟悉的方法去理解。
2、读课文后,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并说说理由。
3、学生相互交流。
4、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辨认理解并正确运用。
三、质疑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已读懂或没弄懂的地方,分别做上记号,并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
四、了解闰土的形象
1、指名在文中找出。
2、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其形象特点。归纳(纯朴、活泼)
3、通过毡帽及紫色,体会闰土的'健康。
4、自由读这部分,学习作者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试写几句。
五、教学文中第一段画面
1、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部分,看看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反馈交流,相互体味。
3、指导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出示文中闰土刺猹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机智勇敢)
2、闰土除了这时所表现的特点外,其实还有很多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吧。
二、品读并体会
1、概括课文讲了闰土的几件事?并说说自己对哪件印象最深。
2、指多名学生谈,并让其概括闰土其他的特点。
(1)闰土会捕鸟,是个高手。
(2)闰土很勇敢。
(3)闰土自由自在,很快活。
3、小结:闰土是个的少年。(结合学生的概括)
4、让学生交流难理解的部分。
5、展开想象,情景表演。
闰土和作者最终还是分开了,在他们分别之际,会发生怎样的感人情景呢?让学生说一说,并演一演。(仔细体会文末两个“哭”字)
6、拓展延伸。
让有兴趣的同学,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具体而言,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关键点,学生与文本对话是重点,学生与自己对话是难点
[教学目标]
1.识读课后16个生字,识记其中的“闰、毡、猬”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弄不明白的词语,如,“郑重、值年、祭祀、装弶、伶俐……”等
2.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读得少年闰土就是你的朋友
3.与课文中的闰土交朋友,享受他英俊的少年形象与他那“奢侈”的故事
4.敞开心扉,与朋友闰土对话,感悟属于少年季节的“色彩”与“梦想”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网上查阅鲁迅生平以及浙江绍兴的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预习第20课《少年闰土》了吧?
生:是
师:请写一写课题,好吗?如果愿意,可以写到黑板上请注意:“闰”字
生:有的在本子上写,有的在黑板上写
师:我想知道,鲁迅的这位少年朋友为什么取名叫“闰土”?
生:因为他是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闰土
生:他的父亲非常爱他
师:是的,每个人的名字里都寄托着父母希望与爱心
师:“闰土”,他的父母会这样喊——
生:
师:作为朋友鲁迅会这样喊——?
生:
师:你把闰土当朋友,会喊——
生:
师:这就是要认识的朋友——“少年闰土”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与课题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既识记了“闰”字,又了解“闰土”的来由,同时通过角色变换,心理换位,呼唤“闰土”,闰土在我们一声声的呼唤里,与我们情感移近,逐渐从书上走向我们的`心里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练习读文
师: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是一位能干会玩、英俊洒脱的美少年你们喜欢这位朋友吗?
生:喜欢
师:请用你的朗读表示你的喜欢吧!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喜爱之情,再练习把课文读一读,待会儿,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生:练习读书,书声琅琅
(二)展示读文
师:(面向全体,相机指导,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三)了解大意
[情境创设,师生对话,感知内容:中午放学回到家,妈妈(师扮)与你交流谈话……]
妈妈:宝贝儿,回来啦?!快把书包放下!
儿子:是!老妈!
妈妈:儿子,今天学得什么课文?
儿子:少年闰土
妈妈:少年运土?往哪里运?
儿子:是闰(rùn)土(tǔ),不是“运土”
妈妈:瞧,妈这耳朵!哎,这闰土是谁?
儿子:他是鲁迅三十年前的一位好朋友!
妈妈:长得啥样?
儿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妈妈:好可爱的孩子!这孩子考试考得不错吧!
儿子:是啊!好多“题目”我可能都考不过他!
妈妈:说我听听!
儿子:他月夜看瓜,见猹咬瓜,举起钢叉就刺,好机敏、好伶俐啊!
还有他下雪捕鸟,海边拾贝壳……可好玩啦!
……
[设计意图]
学生怎样与文本对话?
其一,在初读阶段,执教老师要把当堂练读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最初的读文(“对话”)练习,以期全体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保住这个底线的基础上,对读得有声有色者多鼓励
其二,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讲的什么当然,这一信息的反馈,提倡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自然生成,而非暖瓶注水——硬灌
三、书写练习、巩固字词
1.认读生字
捏(niē)、扭(niǔ)、胯(kuà)、郑(zhèng)、拜(bài)、租(zū)、允(yǔn)、厨(chú)、颈(jǐng)、缚(fù)、稻(dào)、贼(zéi)、畜(chù)、闰(rùn)、毡(zhān)、猬(wei)
2.临写生字
(强调写字姿势,做到身正、肩平、臂开、足安,握笔做到“三个一”)
3.默写生字
四、熟读课文、练习批注
与少年闰土谈谈心,写写你对少年闰土那些“希奇”的事的想法,当然,你也可以与闰土比比少年
[设计意图]
与写字对话,在识记成为第一要义的同时,还要明确写字不仅仅是识字的一种手段,还利于养成一种认认真真做事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检查反馈
师:(口述)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的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生:听写
师:与课文对照
[设计意图]
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途径很多其中,教师背诵,学生听写就是一种
教师背诵课文,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听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并积累文本语言的有效形式之一
二、批注课文,师生对话
1.选准方向,潜心对话
师:(出示课前预习题)“与少年闰土谈谈心,写写你对少年闰土那些“希奇”的事的想法,当然,你也可以与闰土比比少年”根据你的课前预习,请再次默读课文,补充完善你的思考,把感想、体会写在课本的字里行间时间十五分钟
生:读书、思考、批注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对话的重点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怎样与文本对话?
首先,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先于学生,一如导游要先熟悉景点,然后才能正确导向;
其次,学生与文本对话要选准话题譬如:“写写你对少年闰土那些‘希奇’的事的想法”
再者,要尊重学生与文本对话所产生的独到想法
2.正确导航,重点对话
(1)对话重点: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滩拾贝
关于“月夜刺猹”的对话:
——刺猹的条件
——刺猹的过程
——刺猹的结果
——刺猹的评价
关于“雪地捕鸟”的对话:
——捕鸟的工具
——捕鸟的经过
——捕鸟的结果
——捕鸟的快感
关于“海滩拾贝”的对话:
——拾贝的时机
——拾贝的过程
——拾贝的成果
——拾贝的享受
(2)“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滩拾贝”,在鲁迅看来,是“希奇”的事,为什么?
(我被圈在四壁高墙的大院里了!)
(3)“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滩拾贝”,在你看来,是“希奇”的事吗?为什么?
三、突破难点、自我对话
师:如果让你和闰土交换少年你愿意吗?请你上网和少年闰土QQ(聊聊天),不妨先动笔起个草吧时间十分钟,不少于250字
生:奋笔疾书
[设计意图]
运用网聊的形式,愉悦学生的心里,突破与自己对话的难点
四、文本延伸,深度对话
师:读读周国平的《童年的价值》,再读读《少年闰土》,你们一定有新的想法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暂的如果只看数字,孩提时期所占的比例确实比成年时期小得多可是,这似乎短暂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我们仅在儿时体验过时光的永驻,而到了成年之后,儿时的回忆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对聪明的大人说的话: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生:孩子们各抒己见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会7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学会人景合一,勾画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情感。
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一)出示本课词语,学生自读。
(二)强调“伶俐、颈、一匹猹”读音和“撒秕谷、明晃晃、供祖像”中的多音字。
(三)重点教写“羞”字。
(四)出示词语意思。
(五)介绍作者鲁迅
(六)介绍写作背景
二、梳理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
(二)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那几部分内容。
三、品读感悟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我记忆中的闰土是什么样的?
(三))抓住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可爱与勇敢。
四、总结方法
总结本段运用的人景合一、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小练笔
(一)出示习作要求。
(二)写作提示:注意抓住环境、外貌、动作进行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文章结构图。
(二)回顾文章结构导入
二、品读感悟
(一)品读“我”与闰土相识部分
(二)思考:“我”第一次见闰土时,闰土时什么样子?
(三)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体会闰土的健康纯朴。
(四)品读“我”与闰土相处部分
(五)用小标题的方式归纳闰土给我讲的有趣的事。
(六)品读“雪地捕鸟”部分
(七)抓住语言、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八)品读“看瓜刺猹”部分
(九)抓住语言、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
(十)再次品读“我”与闰土相处部分,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十一)出示描写“我”内心感受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
(一)出示《故乡》节选。
(二)二引导学生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特点。
(三)出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特点对比揭示小说所要表达的中心。
(四)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故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因为这是课文学习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并了解闰土,初步体会人物的特点。
3、体会文中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感受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相关于闰土外貌的句子,体会人物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学:说说闰土名字的由来,说说闰土与“我”的关系,交流鲁迅的相关资料,初识鲁迅。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进行初次的预习交流,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同时走近鲁迅,为认识鲁迅踏出第一步。
明确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初步认识闰土,了解闰土。
(二)自学互测:一是学生二人小组互读课文,检测课文朗读情况,交流文中不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二是找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并通过重点词语初步感知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的少年?)
【设计意图】:
第二次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会感知预习的重要性,同时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让学生走近闰土,认识闰土。从情感上接纳课文。
(三)互动释疑:
1、读出下列词语
一扭郑重套住仿佛厨房刺猬胯下
允许窜了
【设计意图】:
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全体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连线
便是只知道
没有知道没有原因地觉得
无端地觉得如此
素不知道以前
如许就是
先前不知道
单知道向来不知道
其间其中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容易走进课文,体会文本。引领学生感知新旧文化表达上的差异。
3、展示朗读:可以难读的句子,也可以是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亦为下节课的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品味句子。
他紫色的`小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比较:他紫色的小脸,头戴一顶毡帽。
比较:他苍白的小脸,头戴一顶毡帽。
(感受:描写人物外貌时要结合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
学习作者人物描写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四)巩固提升:
闰土向“我”讲了哪几件事?
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概括的能力。
(五)课堂检测:
1、听写生字词语:
胯下一扭套住刺猬厨房窜出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率,做到课课清。
2、描写班级里一个人的外貌,可以是学生,可以是任课老师。(不能写出名字,但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
结合所学,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学习与语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意识,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