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人琴俱亡教案

2025/09/0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人琴俱亡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人琴俱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前两篇课文导入新课:

父子深情→母子深情→兄弟深情。

二、介绍作者及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三、出示小黑板,读准字音:

猷()笃()了()舆()奔()调()

掷()恸()

四、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五、弄懂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师补充解释:

俱:都。既:已经。笃:(病)重。

掷:扔。何以:即以何,为什么。因:于是,就。

索:要。而:表承接,不译。恸:痛哭,极度悲哀。

琴:弹琴。绝:气息终止。卒:死。

2、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小组互译,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译文,学生改错。

六、指导学生: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并背诵。

七、小结:

八、作业:

1、翻译句子:

语时了不悲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人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其他的故事吗?

教学内容 : 十三、人琴俱亡

课 时 : 2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在理解大意基础上理解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教学重点 :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情,语言简洁。

教学准备 :

教学过程 :

一、朗读课文比赛:

分三大组,指名各组推荐的学生代表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的不同感情。

二、理解文章内容,深入体会“至爱亲情”:

1、学生讨论并交流两段文字内容。

2、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2)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特别明确“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3、分析理解子猷的个性特点,从而理解本文所表现的主题。

4、了解语言简洁的'特点。

三、拓展训练:

1、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锄地种菜),见地有片(一块)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拾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 废(掷下)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你)非吾友也。”

人琴俱亡(网友来稿)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人琴俱亡(网友来稿)教案,

(1)下列各项中,“故”字含义不同的是()

A、依然故我B、故作镇静

C、故态复萌D、故步自封

(2)解释加点的词:

A、捉刀()B、异曲同工()

捉弄()异想天开()

(3)翻译句子:

A、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掷而掷去之。

B、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你读了短文后,有什么感受?

人琴俱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力求弄懂课文大意。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理解这则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难点: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刘义庆,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故事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二、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提高文言语感。

三、弄懂文章大意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补充词语解释: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矣,语言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3、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了,完全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往。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既,已经。掷,投掷,抛掷,扔。

6、因恸绝良久。

因,副词,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哀。良,很。绝,死亡。

7、月余亦卒。

亦,副词,也。卒,死。

参考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四、当堂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人琴俱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兄弟之间的至爱亲情。

2、感受作品之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3、对作品之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

4、体味其简洁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课程类型:

讲读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课堂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对《世说新语》有何认识?了解哪些?(通过提问:

1、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2、有利于更好的掌握这一方面知识

(穿插问题: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小说之中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有哪些?)

这样可以把学生带回到初中以来学过的经典现代小说中,更好的与原始文言小说形成对比!

下面,我们从抽象到具体,通过研读《世说新语》中的《人琴俱亡》其是否体现了一些现代文学原理中的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读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复读书培养语感,为翻译,背诵奠定基础)

1、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纠正字音:

笃(dǔ)都(dū)丧(sāng)(sàng)了(liǎo)舆(yú)调(tiáo)恸(tng)

2、体朗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注意在范读期间,容易读错的字音要重读)

三、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学生活动:学生读出他们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

教师补充资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子敬: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东晋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赋》

四、扫清字、词、句等障碍(使学生能掌握作品大意,为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小组活动:

1.以平时要求的'四人为一小组活动。

2.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

3.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互动性,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检测一: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错: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了:完全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改错:(子猷)径直坐在灵床上。

2、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晋书列传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两个语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语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性,请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个性的语句体会子猷的形象,并说一说这些语句与语段二之中哪些语句相照应。

3、子猷对弟弟有深厚的情谊,但弟弟死后他一开始并没有哭,这是为什么?你能从语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吗?

(教师通过对此题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人用“人琴俱亡”一词表达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六、小结:

课文内容结构

俱病笃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奔丧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琴弹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月余亦卒

在此结构之中,小说的雏形依稀可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业已具备。叙事较为完整,情节波荡起伏,首尾呼应,实为一佳作。在整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试背文章,完成大纲要求。

2、语法现象:宾语前置

如:何以都不闻消息?(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在前文有:1.吾欲辱之,何以也?

2.王曰:“何为者也?”

3.王曰:“何坐?”

七、布置作业:

拓展思维:根据《人琴俱亡》写一篇亲情故事,更好的体味其中的情感。

人琴俱亡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

3、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4、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课文

了(liǎo)不悲笃(dǔ)

舆(yú)奔(bēn)丧

恸(tòng)亦卒(zú)

不调(tiáo)

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实词:

笃:(病)重;索:要;舆:轿子;

径:直往;素:向来,一向;卒:死

虚词:

而:表承接,不译;了:完全;

既:已经;俱:全,都。因:于是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奔丧事,一路上都没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

2.探究

(1)、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

(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独特的悼念方式?

3.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真切的体会?

第三块:布置作业

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对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理想象。

人琴俱亡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词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体会文中简洁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王子猷与王子敬兄弟二人品格才华最突出,这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人琴俱亡》讲的就是他们痛人心扉的故事板书:人琴俱亡(刘义庆)

介绍:作品作者

此书主要记载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最大特点是记述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刘义庆:南宋文学家

二.读通读顺,读懂课文

第一:独立阅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手头的工具书给自己不懂的生字词注音,并结合语境判断确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第二:使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标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1.红字注音

全班齐读一遍

2.字词解释,翻译文段

3.出示译文

全班试背

过渡语:我们对本文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了呢?请看———探究理解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 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他死去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一 是子猷本身当时病势严重二 是因自己的骨肉兄弟之死而极度悲伤

2. 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 “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悲痛之情喷薄而出, 因此“恸绝良久”所以子猷前后的表现不矛盾

过渡语:兄弟间互相迫害的也有

曹植《七步诗》)(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其中说到,读《七步诗》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曹丕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过渡语:兄弟间手足情深的也有

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3. 请回顾课文:你觉得最让你挥之不去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话)

明确:“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四.小结归纳,积累背诵

课文语言十分简洁全文仅84字,就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手足情深,原因就是抓住了人物的只言片语或细微的举动,即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才使得人物这样鲜活

板书:手足情深

语言简洁

过渡语:请同学们看关键词,齐背全文,这次读时,注意人物语言与叙事语言的不同感情

过渡语:是啊,逝者已去,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下面再来看看现今生活之中的手足情深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平分生命》

请同学浏览文章

师:表达什么情感、主题

让学生谈感悟

结束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给予每个人的只有一次”可是,这个十岁的小男孩为了解救妹妹,竟然要把自己一半的血分给妹妹,让妹妹和他平分生命他对妹妹的爱真是比水晶还要纯洁,比黄金还要宝贵……

人琴俱亡教案 篇6

【知识与能力】:

1.对作品之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

2.品味其简洁的语言,体会兄弟之间的至爱亲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理解作品及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品之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学习重点】: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走近作家: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

2.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表达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3.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幼时从父学书,后来自创一格,与父亲齐名,人称“二王”。主要作品《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

(二).朗读课文。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子猷 病笃 索舆 奔丧 好琴

掷琴 恸绝 亦卒 不调 了不悲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只画一处)

(1)、因恸绝良久

(2)、月余亦卒

(3)、子敬素好琴

(4)、便径入坐灵床上

(5)、便索舆来奔丧

(6)、此已丧矣

(7)、何以都不闻消息

(8)、都不哭

3.这则故事写了,表现了xxx。

(三).课前预热。

1.“煮豆持做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知道有关这首“七步诗”的故事吗?你如何评价曹丕的行为?

2、在你的身边,你看到过哪些体现手足情深的感人事例?

二、合作交流:

(一).感知课文

1.小组活动,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译课文。

2.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凭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错: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

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改错:

(二)理解文意

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念弟弟的三个动词是什么?

3、你能猜测出子猷死亡的原因有哪些吗?

4、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对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5、有人说,结尾一句话是多余的你的看法呢?

6、这篇文章虽短小,却能尺水兴波,悬念不断。说说文中都有哪些悬念?

三、拓展延伸:

1、文中的子猷、子敬都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都以书法和行为“卓异”著称,是当时的“名士”。本文中子猷的行为就想显得蹊跷难解。弟弟死了他不哭,还弹琴,而后来却一发不可收拾。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2、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3、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教)这节课后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