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2025/09/0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篇1

一、话题要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上来看,学生主动思考得不多,特别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越是这样,就越要训练。新课标也提倡主动探索精神。因此,话题的构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价值的基础之上。

话题一:在这个明艳的春天,竺可桢爷爷和孩子之间又有了一次对话。请同学们读一读,你能发现第二次对话和第一次对话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已经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第一次不知道。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两次对话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回答说是,第一次回答不上来。

师:这还是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一次对话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诉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朵开花的时间。

生:第一次有提示语,第二次没有。

师:你读得很认真,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真是好样的。

(话题促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自主阅读的兴趣)

二、话题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语文是姓语的,任何话题偏离文本偏离语文都是无效的话题。只有建立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之上的话题

才不是空中楼阁。

话题二: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些对话,看看他们在说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啦!”小孩()地说。

“什么时候?”竺爷爷()地问。

小孩()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 )地说:“是。”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充分鼓励和赞赏,并提出尽量要准确贴切。填入的词语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这一话题的讨论既训练了学生对话朗读的技巧,认识到提示语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词要准确。对深

入地体会人物也有帮助。)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篇2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篇3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本课的学习,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生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第二段,着重指导读好对话。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分清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并结合语言及前文内容,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等词语,感受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感受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篇4

语文是工具。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读和写的紧密结舍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过书海无涯,要讲究效率。“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小学阶段共有三百多篇课文,如果要求学生胸有文章百篇辽是有困难的。如果让学生精读百篇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获得“下笔尚通顺”的效果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段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阅读训练中,段的训练下仅包含着词句的因素,而且是构成篇章和体现文脉的外在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基础,没有扎实的构段基本功就不能顺利实现布局谋篇。

因此,引导学生把语文中的精彩片断学到手,让学生“胸有百段”,以读学写,写中促读,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中年级在学生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非浅。今天我听了刘爱香的.《第一朵杏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句段式模仿,即用刚学的句式、段式模仿写片段,可见成效。句式模仿,例如在刘老师的《第一朵杏花》有这样一个片段,让学生模仿文中“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的句式,来自己写一写。她先提供了一个句式: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风吹——,吹——,吹——,吹——……于是,在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橘子,吹红了柿子,吹熟了庄稼……”“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小草,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熟了玉米。“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开了腊梅,吹冻了河水,吹来了雪花”等一些充满着诗情、跳动着灵性的语句。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篇5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可也应该充满灵气与活力。赞可夫说过:“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民主,营造宽松氛围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说:“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千方白计地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挚友,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勇于猜测,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允许学生敢于给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教学进行挑剔。记得我在教《第一朵杏花》时,要求学生回家先预习,再反馈他们的学习的情况,再反馈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竺爷爷要弯下腰来求问。”可能有的学生没有理解这句话,在回答的过程中答案无奇不有,其中还有一位学生说:“竺爷爷可能是驼背。“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果在这时我出声阻止这一切,那么我想再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还会这样异想天开的回答问题吗?答案肯定是”否“。这时我们教师要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了。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乃至所错。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作为人师至关重要的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导他们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总结经验,走向成功的彼案。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篇6

课文描写的是我国物候学家及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研究物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通过讲述竺可桢为了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来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文中“竺可桢爷爷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其中“走近杏树数了数”说明了竺可桢观察杏花比别人更仔细。文中还出现了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两次对话以及竺可桢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后“快步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从“快步、郑重、记下”等词语反映出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