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025/09/0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学生操作)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5“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P37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37第5题。

4、完成教科书P38第7题。

5、完成教科书P38第6、8题。

四、课外实践作业

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拼出你所喜爱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的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⒈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五、教具、学具准备: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课件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丰富的情景中,开动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七、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八、教学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曹冲在记录大象的重量时要用到什么单位?生:重量单位。

师:那你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生:千克、克、公斤、斤

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1千克=10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师:我们帮助曹冲称大象用这些重量单位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大象比较重。

师:嗯,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学习完了这个新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可以帮助曹冲解决问题啦。

(设计目的: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吨有多重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真不错,但是不够那么精确。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袋大米,一袋大米重100千克,那么,十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呢?

生: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那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一吨就等于一千千克,也就是说这十袋大米重1吨。

师:你们都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了吗?

生:知道了。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1名同学重25千克,10名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呢?

生:10名同学重250千克。

师:你们的计算能力可真强。那四十名同学重多少千克呢?

生:四十名同学重一千千克。

师:你们算得又快又准,都是计算的小能手。那这40名同学重多少吨呢?

生:重一吨。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快啊。同学们都已经理解了吨和千克的关系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吗?

生:鲸鱼,大象,还有一些很大的东西。

师: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们都看到老师展示的图片了,老师想问一个问题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等会儿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设计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我们之前也学过其他的重量单位。现在老师是把这几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你们能分清楚他们吗?生:能

师: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西红柿有150克

西瓜有3千克

一头大象重7吨

一条鱼有2千克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真不错。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些什么呢。

生:我们学了吨,还知道了吨和千克的关系。

师:称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和大宗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师: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帮助曹冲称的大象找到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生:能,用吨来测量大象的重量。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

吨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圈尺。

2、调查市面上的几种地砖的规格,计下它们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说装修住房客厅里一般铺什么,怎样知道要用多少块地砖。接着按教材提出任务。

2.说明课题,并板书:铺地砖。

二、小组活动

1.提问:在客厅里铺地砖,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后在班内交流。说明需要知道客厅的长、宽和地砖的规格。

2.学生汇报所调查的地砖的规格。

3.出示客厅的长、宽和三种地砖的规格。

4.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然后汇报不同规格地砖块数的 计算方法和结果,老师可以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按实际情况想到各是怎样拼接的,了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观。

(2)提出美观要求,让学生讨论好的办法,每组计算后填表,然后在班内交流,得出比较好的办法。

(3)提出四周铺15厘米的大理石条,让学生讨论要怎样计算。

(4)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得地板更美观?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测量、计算

1.提出要在教室里铺地砖,必须做哪些工作,怎样计算的问题。

2.分小组进行测量、讨论和计划、计算。

3.各小组汇报每组的计划,在班内交流、比较。

四、活动小结

五、课外延伸

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你的房间设计一个合理的铺地砖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4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连一连。

48 × 2 32 × 5 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

160 ÷ 2 240 ÷ 5 的第一个数!

96 ÷ 3 80 × 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

直接写得数

1. 40÷2=650÷3=980÷4=680÷4=

2. 720÷4=800÷6=720÷4=230÷6=

3. 600÷3=160÷40=23×30=50×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本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人为一小组在自主探究、交流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给学生留出充分观察、思考和发现新知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及事例设计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及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教学设计着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有关的数学内容,借助豆荚这一生活实物,编制6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

课件出示:5×2=3×1=3×3=4×2=4×3=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口诀,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三五十五二四得八四五二十

3、揭示课题:以上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及应用口诀进行计算。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奠定了知识基础。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60页例6。

(1)看图填表。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6主题图及相应表格)

①提问:图中一共有几个豆荚?每个豆荚里各有几颗豆子?

(6个豆荚,每个豆荚里都有6颗豆子)

②思考:1个豆荚里有6颗豆子,2个豆荚里有几颗豆子呢?3个、4个……6个呢?请把你想到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预设:

生1:2个豆荚里有12颗豆子。

生2:3个豆荚里有18颗豆子。

生3:4个豆荚里有24颗豆子。

……

(2)整理乘法算式。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填的结果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

预设

生1:1×6=62×6=123×6=184×6=24

5×6=306×6=36

生2:前五个算式还可以这样列:6×1=66×2=126×3=186×4=246×5=30

解决方案,学生生活,小学数学,能动性,组织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既能使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又能使学生从中学习通分的相关知识。通分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它是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是指定数的同分母分数题目的进一步发展。学习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公分母及找出原分数的分子、分母需要扩大的倍数。因此,在学习通分时,应先明确通分的思路,再准确地掌握通分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数学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情境图,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学校的平面图,上面标出教学楼、操场和宿舍楼的面积分别占校园面积的,和,并出示教材83页第一个问题。

师:题中要求什么?(求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师: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就是求和谁大)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和谁大谁小,从而求出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结合例题,开门见山,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践探究,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观察和,找出这两个分数的特点。(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

2、质疑:运用以前学习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小组讨论后汇报:运用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3、探究和哪个分数大。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整理各小组的比较方法。

方法一:画图比较法,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方法二: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所以>。

方法三: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所以>。

师:有的同学用画图比较法直观、形象地比较出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的'同学利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两个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分子或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出了和的大小。你们都能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真棒!

(3)判断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师:通过上面的比较,说一说谁的占地面积大。

(操场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分母、分子均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给予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能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

⊙探究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1、明确通分的意义。

师:观察方法二,这两个分数是根据什么转化成了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在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转化的过程中,分数的大小变不变?(不变)

师: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2、明确通分的方法。

师:将和进行通分,是以什么作分母?(以和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师:试一试,能用7和6的公倍数作分母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

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用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作分母。

师:你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喜欢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3、试一试。

师:你能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宿舍楼和教学楼谁的占地面积大吗?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通分的方法)

预设生1:通分时,可以用6和10的公倍数作分母。

生2:可以用6和10的最小公倍数30作分母,因为=,=,<,所以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演练、讨论,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

⊙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和和和

2、甲、乙二人安装同一种机床,甲安装3台用4时,乙安装5台用6时。谁安装得快?

3、在>>中,()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