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篇1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八篇“九变篇”的第三部分,兼顾利害。
一、兵法解析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意思就是:
明智的将帅考虑军队作战问题,总是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条件,便能把事情办好: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能设法化解。因此,要用对敌国有害的事情去威慑他,迫使他屈服;要用敌国感到不得不做的事情去困扰他,使他疲劳不堪;要用利益引诱调动敌人,使他听从我们的驱使。
战场上的利与害是一对矛盾。从静态角度观察,两军交战,对己方有利的,对敌方必有害,反之亦然。利与害又有统一的一面,在此时此地是利与害,在彼时彼地未必是利与害。
从动态角度看,利与害又互为缠绕。比如利于己方展开进攻的方向,又正是敌方重兵把守之处,这是利中有害。而兵陷死地之后,又往往能唤起将士死中求生的决心,这是害中有利。
正因为利与害的对立统一,互相制约,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孙子的“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告诉我们:
第一,明智的将帅在考虑战争问题时,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害,不要见利忘害,也不要见害忘利。
第二,要利用敌人贪功求利心理,巧妙调动敌人,达到化敌之利为敌之害,化我之害为我之利。
“智者之虑,杂于利害”强调兴兵作战一定要兼顾利害,不能只贪功求利,草率用兵。
春秋时期,晋献公欲灭掉虞国和虢国以扩大地盘,先派荀息带上名马、宝玉出使虞国,向虞侯街路出兵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虞侯道:“虢国是我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我国也随之灭亡了。可虞侯贪图晋献公送的罕世之宝,不听宫之奇劝谏,借路给晋军。晋军灭虢之后路过虞,虞侯出城犒军,晋人一拥而上,捉住虞侯,夺回名马、宝玉,顺手灭掉了虞国。
虞侯贪利不思害,为贪珠玉财报而导致亡国。两军交战,利与害是客观存在的。军事指挥员要做到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就应在顺利时多虑可能之害,防患于未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突破到了离柏林六十公里的奥得河,胜利在望,全军上下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可朱可夫元帅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发现由于进攻神速,后方的`补给一时跟不上,苏军还出现了掉队的现象。
他记得大战初期,德军攻到离莫斯科三十公里之处时,补给线太长,侧翼出现空袭,自己就利用这一空隙从侧翼反击,一举挫敌,扭转战局。
现在情况倒过来了,德军会不会也利用空隙,从侧翼包抄我们呢?于是他下令部队放缓进攻速度,收缩战线,同时向侧翼派出坦克部队。结果,坦克部队遇上了敌人包抄的反击部队,由于朱可夫元帅事先做出了预防,使苏军顺利地攻占柏林。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一个成熟的指挥官,不仅在顺利时要预见可能会有的祸害,在危难时刻也应该多寻有利因素,不能丧失必胜的信心。
二、古今联想
在制订企业经营战略时,”杂于利害“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一条原则。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往往兼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杂于利害“就能发挥有利因素,尽量消除不利因素,使制订的战略措施更有利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三、读后感
兼顾利害:
这几天,学习到人性就包括趋利避害,说到底,兼顾利害就是此意了!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篇2
《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渡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的商战中从一统“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孙子兵法》对企业家们更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实际的使用意义。商场如战场,企业家们要在这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打赢对手,那么,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的思想便不容忽视,狭路相逢勇者胜,夺得先机,那么胜利便离你更近一步!
赵武灵王虽然死了,但他主导的这场“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却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作战方式,从赵国开始,其他各国以及后世纷纷效仿,采用骑兵作为战场主力,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骑兵一直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直到现代,才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同时赵武灵王的改革精神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评价,赵武灵王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
玛丽:西洋美女,金发碧眼,凸胸翘臀,别具风骚。她与豆蔻二人在和珅妻妾中是最为漂亮的美女,平时与吴卿怜、豆蔻和黑玫瑰同住在家庙后院。
可怜的元姑娘,在出生后于人间生存的几个月内,便被无情的政治搞了一次大起大落,最后命归黄泉,在历史上连一个大名也没能留下,小小婴儿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也许是良心发现,事后,胡太后还是给她加封了一谥号,称其为殇帝。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写的,写的是鲁迅的往事。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散文集。
鲁迅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很熟悉的作家。可是,忽然发现,我只不过是对这个名字熟悉而已,并没有读过鲁迅的作品。所以,今天,我把《朝花夕拾》看完了。
瑞珏,旧社会的一个女人,可以说死在封建的礼教下,也可以说是死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下。我宁愿认为她是死在对爱情追求下,也不愿认为她是死在封建的礼教下。因为最起码他追求到了她的爱情,那是有价值的死;但在那个封建思想弥漫的社会下,如果说她死于封建礼教,那并不希奇,封建礼教下死的女人还不够多么?鸣凤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说她死于封建礼教会让我觉得她的没有任何的价值。所以我更愿意说瑞珏是被爱情葬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篇3
一、兵法解析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意思就是: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通过激烈交战而取得胜利,世人普遍称赞,也不能算是最高明的。这就像举起秋毫算不上大力士,看得清日月算不上明眼人,听得见雷响算不上耳聪一样。古代所谓善于打仗者,都是指那些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战胜敌人的人。所以,那是善于打仗的人虽打了胜仗,却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猛的武功。之所以他们取胜又不出现任何差错,原因在于措施是放在必胜的基础上的,是战胜那些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孙子在《军形篇》中对于战争中的攻守与胜负曾作出精彩的论述:采取防御能保护自己,但要取胜还要看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即“可胜在敌”。防御只是自保的作战形式,要取胜就要进攻,所谓“可胜者攻也”。那么,怎么进攻呢?孙子在次提出了“胜于易胜”的观点。
他说,能正确预见到战争的胜利,能够打胜仗,这当然也是好的,但不能算最好的。
孙子心目中的“善战者”,是“胜于易胜”。就是说,要对容易取胜的敌人和在敌人容易被战胜的时刻取胜,也就是说,要在完全有把握取得“全胜”的情况下取胜,才真正是“善战者”。
胜于难胜,其智易彰,其名易扬,也容易得到世人的喝彩。
但孙子的见解却高人一筹。他认为“无智名、无勇功”的“胜于易胜”才是善战者,才是应该倡导的。
因为这样的“善战者”,事先已有周密的考虑,正确的判断,妥善的部署,正确的措施,所以他的胜利看起来容易,其实这种表面未见智勇的易胜者,恰恰是智勇超群,是大智大勇。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胡宗南集团共34个旅25万人,向我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企图消灭我中央机关和西北野战军。
当时,我军只有2万余人,面对强敌,我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的指挥下,采用“蘑菇战术”,使敌疲于奔命,我军再集中兵力,“胜于易胜”,各个歼灭。
首战青化砭。我军以一个营的兵力诱敌北上安塞,等敌主力向安塞追击后,我军集中6个旅在青化砭设下包围圈,仅用一个多小时,将敌三十一旅歼灭。
次战羊马河。胡宗南发现三十一旅被歼,急忙令主力由安塞掉头东进。我军主力向西转移至蟠龙修整,仅以一个旅兵力牵制敌人在陕北高原兜圈子,15天内武装游击200公里,把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我军见战机来临,以2个旅阻敌9个旅,集中4个旅的`兵力,在羊马河一带将敌第一三五旅一举歼灭。三战蟠龙镇。羊马河之战后,胡宗南误以为我军准备东渡黄河,率军北犯绥德。我军又以小部分兵力诱敌北进,乘蟠龙镇守敌孤立无援之时,集中4个旅围攻蟠龙镇,全歼守敌第一六七旅。
陕北“三战三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我军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巧妙调动敌人,然后集中兵力,胜于易胜者,在局部上各个击破,共歼敌1.4万余人,粉碎了蒋介石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这次胜利还告诉我们,在运用“胜于易胜”谋略时,要把握两点:
一是选用适当战术,造成易胜之敌。胡宗南进攻陕北时,气势汹汹,兵力集中。我军利用敌气盛骄狂、急于决战的心理,以小部兵力示弱诱敌,调虎离山,而后在青化砭一举歼敌一部。次战,我军先是声东击西,指挥敌军大 游行,尔后在羊马河捕捉住歼敌战机。所以歼敌战术要根据敌情、我情、天时、地利等条件灵活运用。
二是选准易胜的对手。所谓易胜之敌,一般是指疲劳、饥饿、骄狂、孤立之战,但还要具体比较,在易胜者中选择更弱者。陕北三战,我都以数倍于敌兵力歼敌一个旅,每战选择的都是孤立之敌,我有绝对把握一举全歼。
可见,我军在运用“胜于易胜”谋略时,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胜于易胜”在战场上被兵家推为制胜之要,而在经济领域,如果能巧妙运用这一谋略,也同样能大获成功。
香港头号船王华人包玉刚,1956年他只有一艘商船。
次年,埃以战争爆发,由于苏伊士运河关闭,造成货物积压,别人劝他趁此良机大捞一把,但包玉刚仔细分析了形势,为了避免与西方船主直接竞争,把船运事业仍然放在东南亚的货运上。
结果,埃以休战后,西方大批商船无事可干,还要花大量费用进行维修。相反,由于包玉刚立足于东南亚,占有天时地利,很快成为世界船王。
善于选择一个“胜于易胜”的目标,避开强劲有力的对手,是包玉刚成功的主要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有不少中小企业,从小处着手,选择一条“人无我有”“胜于易胜”的经营之道,拾遗补缺,而使事业得到发展。
有一位西欧地毯商人,来到阿拉伯国家后,发现许多虔诚的穆斯林教徒每日都要定时祈祷。
他们在祈祷时,一定要跪拜于地毯上,且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面向圣城麦加。根据这一个特点,这位商人将扁平的指南针巧妙地嵌在地毯上。
指南针指的不是正南或正北,而是不论在哪里,都可以准确地指向麦加城。
就因为这个小小的指南针,这种地毯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二、古今联想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意思是说:
当我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进攻。防守是由于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像动作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因此,能够既保全自己,而又取得完全的胜利。
在这里,孙子明确地提出了攻与守的条件:“可胜”、“不可胜”。可胜则攻,不可胜则守,做到“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保而全胜”。
在商战中,如何才能做到“善守”“善攻”,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考虑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与条件,并根据自己的优势与条件采取相应的攻守策略。
一般说来,当企业处于市场主导者位置时,应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当企业处于市场挑战者位置时,应采取主动进攻策略。
三、读后感
这篇文章进一步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取胜!
上一篇文章是告诉我们“先为不可胜”,就是说我们要做到先不被别人打败,这就叫取胜!
这一篇文章是告诉我们“胜于易胜”,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时机成熟,那么我们必须要挑软柿子捏!寻找到容易取胜的敌人或者是敌人在那个时机放松了警惕!
这篇文章同时也从反面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做到“胜于易胜”,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先为不可胜”。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篇4
《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共十三篇。《孙子兵法》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经验的同时,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孙武兵法》和《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分为上卷、中卷、下卷。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逻辑清晰,思想深刻,哲理性、前瞻性较强,其中还涉及了儒家、道家、法家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人并不是学军事专业,在阅读此部著作时则以其它的角度进行领悟。
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如“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这里提到了“奇正”。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商战韬略无常,无百年的不败企业。辉煌如生产缝纫机的胜家,能源的安源,财会的安达信,通讯的高通,不也一夜间似大厦倾覆么?但是,我们利用《孙子兵法》中所蕴含的不变的真理内核,往往可以立于难败之地。只要一个组织,无论公司、甚或班级,就有斗争,就有竞争,就有管理,《孙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难道不是么?无论我们在商业竞争里,无论我们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这都是必须的。不了解情况,就像缘木求鱼一样,难。
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的紧要处便是人生的岔道口,走错一步关系到你达到既定目标的方向,方向错了,就永远达不到你所追求的目标,如同作战中选错了攻击目标一样。所以说,一个人最悲惨的莫过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因为迷失了方向而同时又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一生的努力会付之东流。即便能够迷途知返,也往往是已经流逝了宝贵的时光,再怎样拼命挽回,也是一段令人遗憾的损失。"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的这个用兵法则,不仅是军事斗争的要诀,也是人生的常理。
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的道路却是坎坷不平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波折就没有生活。所以,我们不能把人生理想化,而缺乏走崎岖之路的思想准备,要接受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百折不挠,做一个勇敢的跋涉者。只要你能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那么坎坷就会化为坦途,眼泪就会化为歌声,陷阱也会助你成功,幸福就将属于你,你就将成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的"善战者",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主宰"。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篇5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五部分,势险且节短。
一、兵法解析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guo)弩,节如发机。
意思就是: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进攻态势是险峻的,出击的节奏是急促的。险峻的态势就像张满的弓弩,急征的节奏就像扳动弩机。
古今善战者,通常把战场摆在或者将敌人引入险峻的地方,然后突然出动预先布好的兵力,给敌人以短促的时间、猛烈的行动、准确的打击,从而达到速战速胜的目的。
经济工作也常有风险与紧迫的时候发生。决策者如能善于驾驭把握这种时机,有时能化险为夷,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柳岸花明又一村。
牙膏是论支卖,没听说有论斤卖的。但是两面针牙膏确确实实论斤卖过。事情还得从开头说起。
xx年,这是柳州市牙膏厂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在这“最危险的时候”,新厂长上任了。新厂长首先进行市场调查,找来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把一团乱麻似的问题理出了头绪。
国内一些大企业生产出来的牙膏,若论质量,并不比两面针强多少;若论价格,要比两面针贵很多;若论特色,两面针对牙龈炎、牙齿过敏等症状有显著的辅助疗效且无副作用。
这样的产品为什么还卖不出去呢?厂长把眼光盯在别人的产品上琢磨。豁然醒悟:过去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重视产品的牌子,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两面针牙膏,谁会为他掏钱?
便下定决心:先把两面针的牌子做大!
第一,“其势险”,独保论斤卖的两面针牙膏。新厂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用多少时间再向职工们解释其中的道理,拿出所有的财力、物力做大两面针的牌子,欲在险中闯出一条生路!
第二,“其节短”,让世人知道两面针的牙膏。1990年下半年,厂领导集中力量把“砍”下来的钱做各种广告,速派出大批人马到市场上把论斤卖的牙膏让人们使用。时间虽然短促,但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么一搞,许多消费者还以为这个生产了10年的两面针牙膏是个新产品,为新鲜争相购买。结果两面针牙膏的'市场销量迅速增加,仅在半年之内就扭亏为盈。
第三,“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拿出名牌两面针牙膏。好的产品要有好的形象,两面针靠自身的滚动资金搞技改,从德国、瑞士、意大利、瑞典等国家购进最先进的牙膏铝管生产线、复合管生产线、制膏生产高速灌装包装生产线,定性生产变为科学的定量生产,比如牙膏泡沫量,国家标准是60毫米以上,而两面针则给本厂规定,达到90毫米才是合格,否则不准出厂。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面针牙膏终于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牙膏虽然不同于家电、服装等耐用商品,但一次性商品的售后服务更为重要,因为消费者一次不满意,就可能再不买你的产品了。
一个消费者就是一个市场!厂房撒出去100人到全国抓市场信息反馈,根据消费者的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
在牙膏市场几次涨价的风潮中,不管其他牙膏怎么涨价,两面针牙膏坚决不涨价。
过去,两面针牙膏名不经传时,曾被上海大商家一家家推出门外;如今,经销商都要带钱到厂购货。1996年,两面针牙膏的品牌无形资产已达9.25亿元,全国年均每3个人就用1支两面针牙膏。
二、古今联想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意思就是:
要做到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作战想指挥人数少的军队一样,这是通讯、指挥的问题。
古代用兵打仗,多以金鼓、旌旗作为指挥的手段,用以协调士兵的行动。
正如孙子在《军争篇》中说的:“《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即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夜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军政》说:“用语言指挥听不到,所以设置锣鼓;用动作指挥看不见,所以设置旌旗。”金鼓旌旗都是用来统一军队作战行动的;军队行动既然统一了,那么勇敢的就不得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得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使用灯火和鼓声,白天作战多使用旌旗,这些不同的指挥信号都是为了适应人们的视听变化使用的。
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掌握指挥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则是如何排除指挥中的障碍,巧妙地行使指挥权而达到学会和灵活运用指挥战术的目的。
三、读后感
势险且节短,在我看来,意思就是,要看准情势险要的时机并在最短的时间拿下!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篇6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