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围城读后感

2025/09/08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围城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围城读后感 篇1

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并;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围城读后感 篇2

在读《围城》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婚姻悲剧的小说,旨在告诫人们,婚姻似围城,请绕行。甚至,有读者评论拿此书充当逼婚圣旨的免死金牌。

当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审视方与孙的各种争吵时。我发现,婚姻就是一碗汤,两个人把握好火候,就可以一起品尝这味道鲜美的汤;反之,只剩下嚼不烂的肉渣滓。

每个人都在心里给自己建造了一座围城,不管你是否结婚。找对了人,那个他/她帮你打开那种城;找错了人,那个他/她替你加固这座城。

所以,我觉得,围城不是婚后建立的,而是每个人在遇到那个人之前就有了一座城,只是总有一个人愿意打开自己的城门,弃城而去你的城。

所以,结婚并没有那么恐怖好吗?!我们因为这部小说,才有机会站在上帝视角,去观察和倾听那对争吵的夫妻。不是让我们去看婚姻的可怕,而是让我替他们反省和思考。其实,彼此多一点包容和理解,我们共筑的爱城里会阳光明媚,繁花似锦。

最后,希望所有已婚朋友能够婚姻美满幸福;那些到了晚婚晚育年龄的朋友们,不要害怕,期待你们最终找到正确的那个人,善待他/她!

围城读后感 篇3

又读《围城》,感觉很不同,尤其是对于孙柔嘉的印象,感觉孙柔嘉并非如大多数人的评价,处心积虑,把方鸿渐拖入围城,他反而是认准目标,努力实践,不离不弃,对生活、对家庭从来没有失去信心的.正面形象。相对几乎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唐晓芙而言,孙柔嘉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象征,一个理想。

在《围城》里,身逢乱世的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主人公,活在自己的围城里,面对着转瞬即逝的财富、事业和爱情,经历着人生的幻灭,电光石火的美妙,注定只是回首的惘然。

在乱世,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当然,钱钟书之写《围城》,对于战争只是点到为止,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在战争中悄然而逝,他们依然以一种常态生存,战争对于他们仅是一种不和谐音,一种避重就轻的背景音乐。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总有一些东西会深留在人心中,吹尽黄沙始见金,那些人性的美好,人格的魅力,对于生活的挚爱,是怎样的围城都不能围困,多久的历史都不会冲淡的。

围城读后感 篇4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上个月同学分享著名作家杨绛所写《我们仨》还有印象不,杨绛就跟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部作品的作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了。是的,他就是杨绛先生的丈夫——钱钟书。一部《围城》,对情爱的描写只是两三笔带过,更多的是事前事后双方神态表情等方方面面微妙的变化,看着《围城》,你就像在电影院里欣赏《前任3:再见》。

记得徐志摩曾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看来,作品中的的方鸿渐同学,看来就是认命了。无论当初多爱的两人,在时光的轻视下,在无数耳病厮磨中,你们不再有激情,你们只是冷冷的握着手,生活只是死水一潭。最近的一个新闻,第一批的90后已经离婚了,他们占了离婚主力军的21.5%,一个中部省会城市就有五千零90后离婚,那么我想问他们嫁给了爱情还是嫁给了只要九元的结婚登记证呢?,门不当户不对,世上又有几个人是灰姑娘呢?

最后我想以民国时期著名画家丰子恺的三句话来作为我演讲的结尾: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围城读后感 篇5

读了《围城》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了。方鸿渐这个人,在钱钟书的笔下似乎是一个除了会点舞文弄墨、却有百般缺点、一无是处的人。他的文凭是买来的,志大才疏、胸无点墨、性格软弱又好强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出假装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时还很虚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给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对爱情执着,有时候往往透着一些可爱。

在学业上,出国留学的他居然没有取得文凭,他居然花钱买张假的,这里就体现出他的可爱来。既然作假,国内又很难被查出,自己却还是担惊受怕,怕被发现。好像是一个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亲发现。

在爱情上,方鸿渐也透出他的可爱来。他同时和三个女性交往,既爱这个,又喜欢那个。后来结婚后,居然发出谈恋爱无用的感慨。事业上,方鸿渐是不得志的。处处是别人的棋子,可是方鸿渐却无奈接受,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放弃,表现出坚持的可爱来。

看《围城》这本书的过程中,里面的幽默、讽刺的用语给了我欢乐;看完后,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有深深的感慨。

围城读后感 篇6

这两天刚看完《围城》这本书,故事的更概是这样的,主人公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与同船的鲍小姐有些青睐,初尝了爱情的滋味,但却有另一位大家闺秀苏文执小姐对他有了好感。回国后,他通过苏认识了她的表妹唐晓芙,不想却对这位唐小姐产生了好感,但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感情也并没能长久。

后来经过好友赵辛楣引荐,同去三闾大学任教,同行时又认识了孙柔嘉小姐,俩人也不过是普通朋友,可最终走到了一起,不过他俩的感情实在糟糕透顶……这本书的作者钱钟书先生说这本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

语言平淡无奇,所写之事也只是人间的是是非非。不过书中却始终贯彻了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婚姻感情犹如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中的人想出来”,这也许是作者的得意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