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2025/09/0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协作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

填空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 ) ,先从个位加减。

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 。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 。 竖式计算

46+25+17 75-28-19

二 探究体验

1 课件出示公共汽车停在站点情景图。(有乘客上车,有乘客下车)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出示有关数据)

3 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4 引导学生列出加减混合运算式

思考:要想知道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生说师板书:67-25+28 67+28-25 5请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让学生弄清楚要求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就是要从原来车上的67人去掉下车的25人,还要把上车的'28人加上)揭示本节课题“加减混合运算”

4 引导学生探究加减混合算式的竖式计算方法。(借助前面学过的连加 连减计算方法,类推出算是67-25+28的竖式写法。(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点拨)

5 组织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师指导竖式计算。

6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吗?

三 实践应用

1、组织学生完成第28页“做一做”

56+34-20 78-24+39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小动物做对了吗? 80-46+18=62 54+26-48= 22

3、二(2)班共39人,下课了,走出教室15人,又进来7人,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人?

4、夺红旗游戏(分小组每个成员依次按顺序计算出结果,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对又快)

5、我家养了15只鸡,上个月下了43个蛋,吃了28个,这个月又下了39个蛋,请问我家现在有多少个鸡蛋?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加减混合应注意什么? 《乘法》乘减、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讲解示范

教学准备:

PPT课件、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6÷3×2=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明白简单的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进而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作好了铺垫。)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4×3=12 12+7=19

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为什么先算4×3?

4×3+7

7+(4×3)=7+12 =19=12+7=19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精讲点拨

(一)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7+12=19

4×3+7=12+7=19

问题:

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二)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12÷3=7+4=11

问题:

1.谁来说说这道题应该如何计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他们交流提供了依据,发现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结合情景来理解运算顺序更自然、深刻。)

四、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20-8÷2 7×5-3 4+4×6 81÷9+2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小动物回家(连一连)

(三)在○里填上“>”“<”或“=” 54÷9÷2 ○ 3 3×6÷2 ○ 13+56÷7

3×7-16 ○ 27 45-9×3 ○ 5×8-18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小结、作业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3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化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被减数“1”往往内隐在数量关系之中这个难点问题。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学生自己去总结、整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下一节课分数加减运算及简便计算的探索留下空间。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简算知识以及技能的能力。另外,在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加减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解法,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学生学会分析把总数看作“1”,求剩余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和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4、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关键是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1、将本课故事题目、顺口溜、结语等内容制成课件。

2、用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师:唐僧师徒一行到西天取经,路途遥远而艰辛,由于奔波劳累,大家口干舌燥,实在走不动了,师傅叫八戒去找些东西解渴,懒洋洋的八戒不去化斋,便从老农的瓜地里偷了一个西瓜,当师傅问他西瓜从何而来时,八戒吞吞吐吐的答不上来,这时师傅已经猜到八戒的西瓜八成是偷来的,因而十分生气,坚决不吃,并将八戒教训了一顿。悟空赶忙从八戒手里抢过西瓜说:“师傅不吃,我们3人就分了吧,每人吃1/2。”八戒一听急了,马上说:“不行,不行!西瓜是我拿回来的,我不能只吃1/2,没有1/4,也要1/5悟空就切了1/5给八戒。再切1/3给沙和尚,剩下的归自己,八戒一看直拍脑门大喊:“猴哥,我上当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戒为什么喊上当了?

出示题目:有1块西瓜,沙师弟吃其中的1/3,八戒要吃其中的1/5,剩下的给悟空吃,悟空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学生读题,猜想:悟空吃剩下的西瓜,怎样求剩下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我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导入新课,能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还能把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师:花园里除了月季花和杜鹃花剩下的就是草坪了,你能说出如何求草坪的方法吗?

课件出示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

花园面积-月季花面积=草坪面积

花园面积-(月季花面积+杜鹃花面积)=草坪面积

师:谁能解释“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这两句话的含义?

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花园的面积看作“1”。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说算式意义。

师:现在花园的面积用“1”表示,月季花的面积用1/4表示,杜鹃花的面积用1/3表示,那么剩下的草坪面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列出算式:

1-1/4-1/3 1-(1/4+1/3)

师:你们真是好样的!那么老师前面刚给同学们讲的故事:1块西瓜,沙师弟吃其中的1/3,八戒要吃其中的1/5,剩下的给悟空吃,悟空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可以列出以下算式:

1-1/3-1/5 1-(1/3+1/5)

师:这4个算式与前两节课学习的分数加减计算有什么不同?(前两节课学习的是加法或减法的一步计算,这4个算式有的是连减,有的是加减混合计算。)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我想大家对加减混合运算应该不会陌生,有信心独立完成吗?

3、两组同学在书上独立完成1-1/4-1/3 和1-(1/4+1/3) 两个算式的计算,另两组在练习本上计算

1-1/3-1/5 1-(1/3+1/5)

指名4位同学上台板演。

再交流计算方法与结果。

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析例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难在被减数是个隐蔽的已知条件,要看作“1”,我在这个关键之处,以西天取经的有趣数学故事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作铺垫,再引导学生探究例题呈现的条件,抓住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这个关键,很自然地找到了隐蔽条件所应取的数值,这样化难为易,如何列式计算,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巩固

1、练一练

(1)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 1-(1/2+1/6

(2)我国约有7/10的人口在农村,其余的在城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3/4-5/8+5/6 4/5-(1/6+3/10) 3/7-(9/11-1/2)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与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一起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教师课堂巡视,选择典型错误分析原因。

师: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提醒学生用好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四部曲” 。

课件出示: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四部曲”

①认真审题是前提

②仔细思考是基础

③细心计算是关键

④自觉检验是保证

设计意图:将运算顺序编成简单易记的顺口溜,有助于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而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抓住典型错例展示点评,并用分数加减合运算“四部曲”小结,有利于学生避免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把花园的面积看作“1”

1-1/4-1/3 1-(1/4+1/3)

把一个西瓜看作“1”

1-1/3-1/5 1-(1/3+1/5)

把全国人口数看作“1”

1-7/10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5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版

教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P76例3。

主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能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评价任务

任务一: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任务二: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检查:

1、口算:

0.2+0.33.5+2.48.7-4.51-0.6

0.9-0.52.3+5.44.9+18.6-5.5

0.7+0.86.7+1.15+6.59.7-7

回顾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环节二

明确目标,自主探究

1、出示例3(1)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竖式:7.45+5.8+4.69=17.94

7.45

5.8

+4.69

17.94

2、出示例3(2)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20-6.45-8.3

=13.55-8.3

=5.25

20-(6.45+8.3)

=20-14.75=5.25

递等式:7.45+5.8+4.69

=13.25+4.69

=17.94

小结:当几个小数进行连加计算时,可以把各个小数写在同一个竖式里,计算简便。也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环节三

练习

1、P77做一做练习十八第一二题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观察板演内容,抽生纠错。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环节四

总结

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提高

总结做题经验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7.45+5.8+4.69=17.94

7.45

5.8

+4.69

17.94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6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3、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8.65+0.40=9.05(分)9号选手的得分

9.43-9.05=0.38(分)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的分数

师问:除了这样分开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5、引导学生结合练习,交流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三、拓展训练

2.35+4.28+0.657.66-3.54-1.46

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四、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