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作品 > 随笔 > 正文

诗说蟋蟀

作者: 寇俊杰2023/10/11随笔

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它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已有1.4亿年的历史,也有人认为,蟋蟀在地球上已经进化了近4亿年之久,可以说它目睹了恐龙的兴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有关蟋蟀的记载:“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可见在那时,蟋蟀就成了人们广泛歌咏的对象。

秋风起时,蟋蟀的鸣声便在人们的耳边响起,特别是在夜阑人静、明月当空的时候,那种时断时续,略带颤音的鸣叫尤能撩人幽思。“蛩鸣古砌金风紧,蝉噪空庭玉露生。莫谓微虫无意识,秋来总做不平声。”蟋蟀是知寒暑的昆虫,知时守信,民谚说:“秋天到,蛐蛐叫。”没有哪一种昆虫能够像蟋蟀一样,受到人们数千年的喜爱与关注,进而成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

蟋蟀最初引起人们的兴趣,并非因其好斗,而是由于它那悦耳的音乐般的鸣声。这小虫的鸣声,在不同境遇的古人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杜甫有一首《促织》诗云:“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正客居秦州,他是从蟋蟀的鸣叫声中听到了哀音,继而想到妻子与故乡。

戎昱和杜甫有着同样的感受,其《客堂秋夕》诗说:“虫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白居易在《新春夜雨》中说:“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松檐半夜雨,风幌满床秋。曙早灯犹在,凉初簟未收。新晴好天气,谁伴老人游?”白居易是从蟋蟀的鸣叫声中,听出了光阴的流逝,暮年的凄凉,而皇甫冉的“蒹葭曙色苍苍远,蟋蟀秋声处处同”,贾岛的“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都是在描述时令的交替,进而感叹时光的紧迫。贾岛的另一首《答王建秘书》的诗就说:“人皆闻蟋蟀,我独恨蹉跎。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蟋蟀的鸣唱,在古时的妇女们听来,也有着特别的含义。秋天到了,天气凉了,蟋蟀的鸣叫,好像是催促着自己要赶紧织布,及时缝制寒衣了。古代幽州地区有谚曰:“促织鸣,懒妇惊。”蟋蟀的鸣叫成了一种警示与提醒,这也是蟋蟀又被称作“促织”的原因。与此相对应的是深宫佳丽、异乡游子们听到蟋蟀鸣叫,又会感到其凄凄切切、如泣如诉,于是顿生孤雁哀鸣、思乡怀亲之感。

自古以来,蟋蟀就是一种被人们喜爱的灵物,它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秋天时节的完美,乐意为人们带来灿烂和欢悦,无怨无悔地鸣奏出生命最铿锵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