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2025/09/10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8页。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学完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乘法的基本技能,以及对中间或因素末尾有0的口算方法也有所掌握,所不同的是,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活动,自主发现并总结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尝试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不同计算方法的特点,并能根据数的特点,采用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创设实践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的确定。

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素相乘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开心吗?(开心)上节课,我们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好不好?(齐读“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

2、听歌曲《谁唱歌》, “谁唱歌儿喔喔喔?”(公鸡)谁唱歌儿“咯达咯达咯哒”?(母鸡)什么时候母鸡会“咯哒咯哒咯哒”地唱歌呢?(生鸡蛋的时候)同学们想一想,关于0的运算,我们学过哪些呢?(复习有关0的运算)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在乘法运算中有关0的特性,(板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呢?

3、(热身)口算:35x2= ? ? ? 19x5= ? ? ? 250x5= ? ? ?140x6= ? ? 160x30= ? (让学生观察160与30有什么特点?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发现:这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根据这个特点进行口算,让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以及依据。

2、怎样进行笔算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在本子上试一试列竖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能力)。

3、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列竖式,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再让其他学生说一说,黑板上的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4、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这种简便的方法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让学生来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

(1)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

(2)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3、再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5、考考你:哪一种算法更简便?(让学生巩固:列竖式时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

6、让学生观察106和30这两个因素的特点,106的中间有0,30的末尾有0。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探究:列竖式时有简便方法吗?怎样列竖式更简便?让学生上黑板做,并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7、 学生分小组共同探究:106中间的0是否能省略不乘、不写吗?学生发现:因数中间的0一定要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如果因数中间的0不相乘、不写的话,积就会少了一位数,积就会比原来小。得出结论:因数中间的0一定要和另一个因素相乘。

三、知识运用与拓展

1、火眼金睛,比智慧:先让同桌互相讨论,找出题中的错处, 改正。再请学生上讲台指出错处,并改正。(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拓展:(看视频)计算故宫的占地面积:每个足球场的长110米,宽70米,故宫的占地相当于90个足球场那么大,故宫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领略祖国的博大与壮观,开阔视野,情感熏陶,激发探究热情)

四、谈收获,质疑

1、请学生谈收获: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1、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2、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3、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因数中间的`0一定要和另一个因数相乘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

3、唱《“0”的儿歌》:先听《如果开心的话,你就拍拍手》,再唱《“0”的儿歌》(知识点与音乐整合,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

五、布置作业

1、寻找生活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问题。

2、完成书本第49页练习八的第4 、 5 题。

板书设计:

课后评价(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复习导入生动、有趣,而且为新课作针对性的铺垫,整一节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通过探究、合作这个过程,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新课以及进行练习巩固几个环节,让学生上黑板演算、分析计算过程,学生不但得到了锻炼,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其中,知识拓展环节,让学生看视频,了解故宫的博大与壮观,进行情感熏陶,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展知识,把学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因素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方法)灵活地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在谈课堂收获之后,打着节拍齐唱《0的儿歌》,对这一节课的知识点的深度小结,以儿歌的形式,灵活有趣,增强记忆。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xx×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四、小结(略)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篇3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0×3= 12×4=

200×3= 120×4=

20xx×3= 340×2=

指名学生口算,教师写出得数。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的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

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归纳: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几个0。

二、探索新授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板书课题)。

1、教学例11。

(1)出示例11,350×3=

(2)提问: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请全班同学都做并指人板演。

3 5 0

×1 1 3

1 0 5 0

(3)告诉学生,像这样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师边说边板书:

3 5 0 写竖式时,把第二个因数对着 × 3 第一个因数末尾第一个不是0的数。

(4)用简便方法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末尾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再按照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最后将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就可以得到350×3的积。

(5)指一名学生将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6)出示想一想:2500×3怎样写简便?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简便算法。

让学生试做,指名板演:并要求说出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7)及时练习:

课本第21页的做一做

做后订正提问:为什么第2、4两题积的末尾的0比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多一个?

三、全课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今天所学的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样,它也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特殊情况,计算法则是一致的。但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时,第二个因数要写在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的`前面一位的下面,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写几个0,注意既不能漏写0,也不能多写0。

四、课堂巩固:

做练习六 第1~5题。

1、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竖式简写的否正确,订正时,特别注意第2小题积末尾的0的个数。 2、练习第2题:

独立口算,订正时指名学生说出口算步骤。

开火车,来回答。

3、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理解“各是多少”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可启发学生从18的4倍是72推出180的4倍是720,1800的4倍是7200。

4、练习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练习,集体讲评,这道题目属于什么应用题?

五、课外作业:

1、练习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注意第1小题的积的末尾的0不能少写。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德育美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0和任何数得0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得0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运算。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试算体会算理。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7-68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材分析: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一个难点,学生已有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经历了不进位与进位的笔算过程。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一是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二是笔算过程中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是0也要乘,注意0的占位。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体验推理、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0的乘法算理,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师引入本课主题,学习有关0的乘法,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回顾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师生口述,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1.师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有"0"的乘法。

2、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算理。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能正确进行计算。体验推理、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口算训练:

0+6= 8+0= 9-0= 0x5=

7x0= 10x6= 5x30= 50x8=

200x7= 1x2x3x0= 1x2x3+0=

师生交流有0的运算的'特点。

二、授新互动

1、师出示课件例5: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2、生读题题,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尝试列式,生口述,师板书,604×8=

6 0 4

× 3 8

4 8 3 2

想:十位上写几?

(十位上0乘8得0,加上个位进的3,在十位上写3)

3、生完成例5中练习,完整地解决问题。

师强调解题过程。

4、出示课件(学校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先估算一下:大约要多少元?

5、师要求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汇报交流、质疑。(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2 8 0 2 8 0

× 2 3 × 2 3

8 4 0 8 4 0

想: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一些?(第二种方法简便些。)

师板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师生交流,完成课件改错题 。

三、当堂训练:

1、 生独立完成P66"做一做"

师: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

2、指3名学生演板,然后集体订正。

201×3 607×4 840×5

3、比一比,哪个算式得数大。

1+2+3+4 1×2×3×4

1+2+3+4+5+6+7+8+9 1×2 ×3×4×5 ×6×7×8×9

师:要想让加法的得数比乘法大,( )里应填几?( 括号里必须填同一个数。)

1+2+3+4+5+6+7+8+9+( ) 1×2 ×3×4×5 ×6×7×8×9 ×( )

4 、师出示课件,同步训练。

你会计算207×4与8×420吗?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收获?

谁能说一说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笔算比较简便?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先用第一个数0前面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笔算时应该注意: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齐,多位数末尾有向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培养学生在精确计算之前用口算估出积的范围的习惯,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二、目标解析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都要与第二个因数相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相乘;个位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供了两种写法,竖式写法不同,但结果相同,第二种更简便,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这种算法的算理。因为算理相同,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下列各题(列竖式计算)。

123×3= 368×3=

2.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上计算。

3.汇报,说说两道题的不同,需要注意什么?

第1小题不进位,第2小题需要连续进位。计算时要注意:哪位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因数中间有0与末尾有0的乘法与一般乘法的算法是一样的,通过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更顺利地借助旧知进行有效迁移。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课件出示问题:

(2)列式:604×8

(3)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604接近600,600×8=4800,座位应该比4800个多一点。

(4)课件指名上黑板,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尝试解决。

①说说这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因数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因数中间有0。)

②以前因数中间没有0,是怎么计算的?现在因数中间有0,要不要分别相乘呢?如果不乘,会出现什么情况?

③小结: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同,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相乘;个位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

(5)小练习:102×3(不进位) 109×3(一次进位) 409×3(两次进位)

【设计意图】算前估一估,既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算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同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为因数中间有0的算法同前面学习过的算理相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最后的小练习提供了三种由易到难的计算,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的方法。

2.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出示问题: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求的是什么问题?(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求总价。)

(3)列式:280×3

(4)你能估一估吗?

280接近300,300×3=900,需要的钱数比900少一些。

(5)在草稿纸上列竖式计算。

(6)汇报。

(7)说说对方法二的理解。(借助整百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简写的道理:28个十乘3等于84个十。)你更喜欢哪一种?

(8)说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简写时需要注意什么?(一是一位数书写的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中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9)小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估算是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应该在任何不能口算的计算前都要有所体现,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继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索因数末尾是0的乘法计算方法。两种计算方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选择较方便的方法二。虽然教材中没有给出完整的计算法则的文本,但是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记录讨论的结果,突出计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小练习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练习提高

1.练习十四第1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十四第6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如何简便计算。

3.练习十四第5题。

不用计算,你能判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说说理由。

4.练习十四第3题。

(1)独立完成比较大小。

(2)说说你是怎么快速判断的。

【设计意图】第(一)题和第(二)题是分别有关因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继续巩固有关计算的法则。第(三)题通过有关0的乘法计算的规律快速进行得数大小的判断,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运用。第(四)题综合运用有关0的四则运算,达到快速区分的目的。

(四)谈收获

说一说您今天学习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归纳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卡片出示)

30×2040×60130×459×20

38×4072×5060×8048×60

2.笔算。

3.引入课题:如果把“1470×6”换成“147×60”你会计算吗?揭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147×60

①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147×60,也可以讨论解决。

② 反馈,找原因。

2.试一试。

202×30186×40130×67

3.教学例4:

180×50

① 你会算吗?尝试完成。

②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4.试一试。

5.比较例3、例4有什么异同?

6.小结得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说出乘得的数的末尾有几个0?再列式计算。

240×29280×3478×50119×50

120×80250×40260×30190×50

2.根据15×5=7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5×50=150×50=

1500×5=150×5=

3.课本第21页练一练第5题,同桌按要求相互编题计算。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2.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