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比大小教学设计

2025/09/1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比大小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比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情感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较大小的方法。

2、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情境图、板书用小图片。

教 学 过 程

一、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

1.板书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大小”。请认真看老师板书,下面请大家跟老师齐读两遍。

1.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孩子们,有信心吗?(有)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

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看书最认真。

1.出示自学指导

(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把书翻到第17页。手指第17页的图,思考并指名学生回答:

1.数一数:猴子有几只?梨有几个?桃有几个?香蕉有几个?

2.猴子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3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摆有什么好处?

3. 猴子的只数和香蕉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2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 猴子的只数和梨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4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5.你能分清“﹥”、“﹤”吗?他们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

二、“先学”环节(14分钟左右)

1、学生看书自学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

(2)汇报交流。(板书:17页情境图)

2、检测自学效果。

过渡:同学们自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比一比谁能做对思考题。

(1)出示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

①照着书上的日字格描一描“>”“<”“=”。

②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学生展示。

三、“后教”环节(10分钟左右)

1、更正(生生合作)

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提示:用红笔改,哪个地方错了先圈起来,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1)议一议。

①2=2,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

②2﹤3,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是“﹤”前面那个数是大数还是小数?后面那个数呢?

③5﹥4,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是“﹥”前面那个数是大数还是小数?后面那个数呢?

④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的写法?(尖尖对小数)

(2)小组内对改、统计正确率、小结。

板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2

课题:比大小(一)

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情境

1、少年宫正在举行一个个人广播体操比赛,下面是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资料介绍:郑强,11岁,身高1.42米;李明,11岁,身高1.38米。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他们俩谁高?为什么?板书:1.42米>1.38米

2、他们的成绩出来了!郑强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谁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样表示?板书:9.87<9.90

3、第三位选手出场了,张华,今年也是11岁,身高1.40米,我们先来关心一下他的成绩:评委说,张华的表现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猜一猜评委可能给出多少分?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说一说你的怎么比的`。

4、现在他们要进行团体表演,请你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他们排成一队。

5、小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1、三位选手的体重是这样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

请你把他们的体重按顺序排列起来。

2、第9页练一练第1题、2、3、4题。

3、第9题《数学游戏》。

四、总结。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根据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很好。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3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授课人

所在单位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在涂一涂,比一比中培养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活动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难点: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小数的意义不同。

课前准备

教师

视频投影仪、图例

学生

两张同样大的方格纸、彩笔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

情境

发现

问题

我们已经和小数成为了好朋友,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了。

1、大家来看这样两个小数0.3和0.30谁大呢?

2、你想通过什么方法证明0.3=0.30呢?

学生可能回答03.=0.30

学生汇报

课伊始激发学生学习的的热情,只有与小数成为好朋友,学生才能高兴地去发现它的奥妙和神奇。

二、动手

操作,

体验

探究。

(一)引导

第一次发现

3.和老师一起动手试一试,好吗?

4.快拿两张方格纸用彩笔涂一涂,表示0.3和0.30

教师巡视

5.在黑板粘贴的图例上随着学生的汇报涂色。

6.在小组内一起数一数涂色的方格数。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7.指名汇报(板书:0.3=0.30)

1.学生动手操作,用彩笔。

2.互相欣赏。

3.指名汇报涂色的过程。

4.学生小组合作。

5.学生汇报。

得出结论0.3=0.30

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通过操作使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分数的意义进行回顾。涂色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数一数方格使学生亲身经历涂色部分面积是相等的过程。

(二)引导第二次发现

1.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P10T1. 0.2和0.20谁大?

2.指名一边涂色一边汇报

1.学生在教材上完成涂色、比较。

2.同桌交流得出结论:

0.2x0.20

再次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到这两个小数也是一样大的。

(三)引导第三次发现

1、投影仪出示教材的第2题,2个同样大的方格。

2、提问:你想怎样涂色,使两部分相等?

3、快动手试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结果

4、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汇报。

6、教师板书

0.5=0.50 0.7=0.70

0.9=0.90 0.1=0.10

……

1、学生自由回答。

2、学生自由涂色、写数。

3、小组合作交流。

4、小组代表汇报,说明理由。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思维从几个数拓展到许多组数的比较。

(四)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1、提问:通过以上这些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在小组内交流。

3、师板书结论:强调小数大小相等,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1、小组合作交流。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就可以)

由具体实例归纳一般规律,使学生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感性上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联系

生活,

趣味

拓展。

1.指板书

提问:你还可以运用生活实际来说明两个小数是相等的吗?

2.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请看投影仪,你会填吗?

0.4=()元

0.60米=()米

1.500千克=()千克

8元=()元

3.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小数吗?

板书:

()=()=()

4.教师巡视

5.指导汇报

师板书:

0.4=0.40=0.400

学生可能汇报:

0. 5元表示5角;

0.50元表示5角0分;所以0.5=0.50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3.学生自由选择小数独立完成

4.同桌之间交流

5.学生汇报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蕴含着生活。

通过这一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灵活运用小数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加深对这一规理解与应用,激发学生感受小数的神奇。

四、总结

升华,

回归

生活。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想对小数朋友说什么呢?

2.到生活中去寻找两个小数相等的例子,好吗?

看谁细心,找的最多

学生自由谈体会。

通过这一简短的提问,使学生更加喜欢小数,为进一步探索小数点的规律以及小数加减法作了铺垫。

让数学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三只猴子分水果的情境和讲故事让学生自己运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一一对应相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的探索发现。

2.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让学生操作拿出与猴子和香蕉相对应的数字卡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讲完后让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等等。

3.及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策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及时反思,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通过对各种个性化练习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加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这三个符号的读法及其含义和作用。

(2)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识别5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读和学会“”和“=”的用法。

(2)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

(3)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初步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学兴趣,体验实际生活中的大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五.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数的大小,并正确的运用“”和“=”

六.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法

七.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交流合作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主题图、图片(包括3只小猴、4个梨子、三个桃子、2根香蕉)、1-5的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黑板上出示1-5各数,请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排列数的大小。

(1)报数字,让学生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2、5、3、1、4。

(2)出示:2、5、3、1、4数字卡片,请学生把以上的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讲授新知

1.首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小猴分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

从前,森林里有三只小猴子,它们经常一起玩耍,一起住,一起吃东西。有一天,他们走了很远来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这时的它们高兴极了,可是肚子却咕咕叫了,它们三个就商量分头去找吃,过了一会儿它们都回来了,各自都拿着不同的水果(在主题图上贴上相对应的水果图片)有梨子、香蕉、桃子,可是个数都不相等,要怎么分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小猴分水果呀?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通分的意义;

掌握通分的方法,能运用通分的知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在比较大小的同时体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感受通分的必要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运用转化原理,组织好铺垫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迁移。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铺路搭桥,激活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课堂评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3)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练习的形式、梯度和侧重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我们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是哪两种情况?

有部分同学很快说出:一种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

大;另一种是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复习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对:

在圆圈里填上﹤ ﹥或﹦

23441124○ ○ ○ ○ 55789736

二 、探究新知

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1、教师谈话引入: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这本书介绍了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我们书中的同伴红红和亮亮正在读这本书。

2、出示图片,交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