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鲁迅伤逝读后感

2025/09/1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鲁迅伤逝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鲁迅伤逝读后感 篇1

爱情本身就是永恒的话题,有的人的爱情悲情,有的人的爱情欢喜,有的人的爱情轰轰烈烈,有的人的爱情平平淡淡,那么在鲁迅笔下的爱情又是怎么样的了?在我的印象中,鲁迅先生好像没有写过关于爱情的文章,但是恰巧我前段时翻阅的《伤逝》,原来是鲁迅先生所写的。

文章的一开始“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仔细的阅读了鲁迅先生的这个作品。《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

其实结合鲁迅现在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再仔细品读文章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结果也是不难理解。被社会所束缚了,同时涓生和子君本身也是有自己的问题。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

他们通过自己的斗争,最后获得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但是最后涓生和子君还是没能走在一起,在他们结婚之后,子君不那么上进了,甘愿成为丈夫的附属品了,沉浸在家庭的琐事之中,像变了个人。而涓生自私,利用自己不甘于平庸的借口抛弃了子君,最后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没能过上如意的生活。

当然,鲁迅先生不可能单单只是描绘他们的爱情悲剧,在这之中蕴含了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它启示人们: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为社会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同时它也揭露了一个事实:爱情需要“物化”,他是基于基本的生活的,没有生活基础(在这里体现为社会基础)的爱情势必会破灭。

鲁迅伤逝读后感 篇2

我们总是很天真地以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只关乎于爱与不爱。这恰恰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人是生存于社会中的,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与制约。或许会有那些不被世人所祝福的情侣高亢地喊着:“只要我们在一起就是幸福,我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谁不想有一份受到祝福的爱情呢?老一辈的人总是强调门当户对,这也不无道理,两个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完全不相同的人,即使爱了,也难享受吧。

子君在文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相信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坚定的,她认定了涓生是她此生要追随的人,不管外界给她多大的压力,她都不会屈服,所以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子君以为自己的坚持可以换来她想要的,然而在与涓生的朝夕相处中,他们发现“生活”这个二字词语包含了太多太多,让他们应接不暇。当他们走在路上的时候,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虽然子君“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涓生却“瑟缩”了,这个小细节便可以看出其实他们并无法完全无视世俗对他们的评价,而恰恰就是这些,为而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之本,维系这些的是金钱,不巧后来涓生又失业了,他们的生活又下了一个台阶。子君无法再是那个只懂爱的少女了,生活的压力让她窒息,她“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涓生觉得伙食也不好了,“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他们再没有心情去谈情说爱,生计问题太严峻,根本让他们难以忽视。爱情面临生活的压力的时候,爱情的光芒越来越暗淡。他们当然明白,彼此已经不再是当初爱的那个人了。他们挣扎过,努力过,毕竟他们不愿自己证明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但事实证明,这一切只是徒劳,他们之间的问题在时间的沉淀下已不可击破了。终于,涓生无法坚持了,他说出了那句“我已经不爱你了”,本以为子君会闹,却见她沉默了,眼光“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慈爱的母亲”。并不能认为子君是无所谓的,她只是不相信,他们的海誓山盟竟然支离破碎了,她奢望涓生会开口告诉她刚才那句话不是真的,而她也深知这不可能,所以“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惧地回避着我的眼”,她怕看到涓生眼中的坚定。讽刺的是,最终子君离世了,而这个消息竟是从别人口中得出的,于是涓生便总是想到她的死,然后自责忏悔。最终,他决定向新的生路跨出去,默默前行,为子君,为自己……

我很佩服最初子君与涓生的勇气,敢于与现实决裂,毅然追求自己想要的。但不能否定这股勇气才导致了悲剧。他们的结合太过仓促,缺乏考虑。或许大家都认为爱情是感性的东西,爱情来了不能抗拒。但是静下心来,用一时的快乐换来终身的苦痛,难免太冲动了。其实很多时候把那些人放在心中并非是坏事,这样那个美好的形象不会褪色变质。不得不说,他们的爱情悲剧社会是主导,一个时代有一个社会,一种思想,他们的爱情在那个社会浪潮中是难容的,挣扎也只是徒劳了。所以说,社会力量是别人忽视的。

鲁迅伤逝读后感 篇3

记得大一恋爱时,高中老师说我们是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与脆弱,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他说子君养小鸡当宠物,后来还是杀掉吃肉。我那时并没有在意他说的话。

初中时代读鲁迅,有点反感。不过我和邻座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句话:“倘若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这是斑蝥。那时前面坐了一个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脑袋也大,脊背总是弯着,而且,经常放屁。记得我不时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听得“噗”,他转过身来...于是我们给他起名为“斑蝥”,这个绰号用了三年。那时我和一个叫明玉的女生特别好,她长得很漂亮,皮肤很白,但是汗毛比较重,于是我们叫她“monkey",后来上历史课,学到苏联文学史,她灵机一动给斑蝥起了个俄国名字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气了,转过身来恶狠狠地说:“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后来到了高中,我有一阵子特别迷鲁迅,觉得他简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时看他的文章,觉得特别好,尤其是心理描写,最喜欢他的《狂人日记》。当时觉得那个狂人的心理他怎么就能描摹得那么真切呢?难道他亲身经历过?而我,之所以觉得《狂》很好,是因为那时心里状态很糟糕,看着鲁迅的描写,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不过,我那时仍然觉得他的文字欠佳,没有许多文学家那样的灵性和气势。后来看了他写的《明天》,其中阿五帮单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写,仍是心理的,真是太准确了,鲁迅想必很细心敏感的,不然不会如此。

伤逝的结构是很别致的,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就像一个人在面前细细絮絮地诉说,忏悔,还不时抹眼泪。我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极好,他本来是学理,学理的人写文章就是这样,不潇洒浪漫,但是严谨准确,说他的文锋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笔也是如手术刀一样利落精确。你不了解这个涓生,但是从他的话语中,可以逐渐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仿佛他俩是你隔壁的邻居,你见证了他们因为爱情走到一起,听到他们的小鸡和房东太太的鸡们混在一起喳喳叫,看到他们的“阿随”栖息和瘦弱地喘气,后来被主人用黑布一蒙头,推进一个不很深的土炕......这一切都是变化着的,由爱情到后来不爱了。

鲁迅说爱情第一要生活,没有生活爱情也会磨灭。他说的话我信的,于是想自己当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现在,读到《伤逝》里“爱情是需要时常更新的”,才发现自己以前认为只要不被破坏,就一直完好。是错了,不进则退,没有永恒。

克氏说,人们爱的时候,多是用头脑而不是心。人的头脑太发达,进化了心灵的真纯,有时人是在用心爱,但也不再是最初的无私。人们付出爱,是为了得到爱情,人们渴望爱情,其实是在渴望被爱。那么多人感叹找不到真爱,真爱不住在他们心中,因为他们不够真,也没有去爱。

想必鲁迅是很懂得爱的,才能写出《伤逝》,逝去,即是渐渐地消失。如影随形的爱情,慢慢游走,自私的人不要只会悲伤。

鲁迅伤逝读后感 篇4

鲁迅先生的作品《伤逝》选自他的小说选《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做作品。

“五四”以后的青年普遍关心的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伤逝》写的就是子君和涓生的恋爱以及其破灭过程。

小说以涓生的口吻和切身感受来描写两人曾经的热烈的爱情和最后爱情破灭的悲痛以及悔恨。涓生和子君冲破了重重的障碍,最后终于得到了他们的爱情和所谓的自由,然后在处处受到排挤的封建社会现实面前,这两个知识分子并不能仅仅依靠他们的勇气和“盲目的爱”好好地生活下去。面对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和两个人各自的思想和性格方面的弱点,使得两人越走越远,最终出现了“所谓真的隔膜”,使得涓生对子君的爱情消失了。

事实上,涓生爱上的是他眼中的那个勇敢的、果断的子君,是他想象中美好化了的子君,他从这样的“分明的、坚决的”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希望,这样的“轻飘飘”的爱是很不牢靠的,虽然一开始的时候他们非常幸福,然而那幸福那么虚幻,还夹杂着不安,一旦生活起来,幻想破灭,爱情也随之消失。子君大概是真爱着涓生,所以她能够为了爱走出封建,奔向自由,追求个性的解放,但是,也只是这样而已,面对涓生的变化和生活的压力,她渐渐的不安起来,以至于用不停的“考验”来给自己以信心,然而涓生最后到底还是对她说了爱情的“消失”,这对于子君来说就是希望的幻灭,最终子君被父亲接了回去,在他人的冷眼中死去。

涓生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要去寻找新的出路,可是,并不成熟的他面对着黑暗的社会,也只能是摸索着前进,他对于子君的去世感到强烈的自责和悔恨、悲哀,小说的最后写到“我向着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虽然所说的是,他不想面对黑暗,只想用遗忘和谎言来掩盖,不让自己的真实露出来,事实上却是对于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小说一如鲁迅的一贯作风,及其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问题,在黑暗社会中,恋爱和婚姻的自由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鲁迅伤逝读后感 篇5

《伤逝》作为鲁迅笔下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却是复杂又充满歧义,甚至连其弟周作人都认为此篇最为难解。然而,小说所刻画的爱情的样子与矛盾,却是并未因时间流逝而失去意义,今日读来,依旧能激起许多共鸣。

这篇小说是男主人公涓生的忏悔记。因为爱,涓生和子君不顾一切,同居、相守;因为经济问题的琐碎、心理共鸣上的矛盾,最终走向悲剧的收场。期间的深刻教训,今日看来,依然有着诸多共通之处。

爱情需要物质基础。同居之后紧随着的就是涓生的失业,经济上入不敷出的局面,让子君只能在柴米油盐上精打细算、日夜操劳;对爱情心灵契合的向往,让涓生对子君只顾通俗生活、没有精神交流而无比失望。随着生活日益困顿,这些窘迫与矛盾愈发紧迫和扩大,终致分手的结局。也许爱不需要任何理由,正如子君冲破枷锁也要和涓生在一起一样;但是爱下去,需要物质的维持。

精神层面的契合也很重要。对于女主人公来说,她向往了爱情的自由,但最终的期望还是传统的家庭生活;而对于男主人公来说,却是高要求的精神交流,谈文学谈艺术,等等。精神上的不契合,所追求的东西的不一致,使得他们在共同走下去的道路上越来越难以为继。

这是一部悲剧,也是嘲讽当时的知识分子在爱情中的虚伪的作品。小说里涓生对子君说"我不爱你了",子君离开而后死去,但男主角最后忏悔所得的体会却是"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是多令人愤慨的虚伪。从这个角度来说,"涓生"与鲁迅刻画的其他有着种种弊病的知识分子,包括孔乙己、狂人、吕纬甫等等,并无二致。

当然,我的思想并没有鲁迅先生那么深刻,读完此篇,我的感慨还是停留在"爱情需要物质基础"这一浅显层面上。这也是贫穷的我的阅读体会的写照吧。

贫乏又浅薄如我,连这篇读后感的标题都不知该如何概括,也就啰嗦至此。

鲁迅伤逝读后感 篇6

《伤逝》在鲁迅的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作者第一次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也是唯一的一次。小说写的是一对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青年人,怀着个性解放的强烈意愿,勇敢地冲出家庭结合在一起,寻觅到了应得的爱情与幸福。然而,他们终究在现实中停下了脚步,导致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我并不想多谈涓生是否有负于子君。在现实的残酷面前,人自私的本性,抑或是本能的适时爆发,我是可以理解这种情况的。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们就可以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被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但至少面对生活的打击,涓生还依稀意识到“只为了爱”的盲目,并想竭力“救出自己”,可也正是这种个人奋斗的思想阻止他迈出大步,于是他最终也只能在子君死后沉浸在无限的悔恨和悲哀里。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动很少,我们只能从涓生的想象中来寻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却是鲜明无比的。尤其是她的死对涓生全部的爱更是对比出一个永恒,“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的——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这种美好东西的毁灭,更激起读者随之而来的悲情意识,也许正是这才揭示出悲剧人物形象的实质吧,令我不免再次为之嘘唏心痛了。总之,《伤逝》中子君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对爱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剧色彩。可相比涓生,子君在生活面前尤为退缩,因而打击来临时,她只能让生命随着希望一同死亡。

为什么子君和涓生在得到幸福后又那样轻易地又失去了呢?本来现实就从不给梦想轻易实现的机会,更何况他们又把幸福想得太简单。童话故事的结尾总是说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我们也曾向往过这样的生活。但童话毕竟是童话,它可以在爱情圆满的时侯留给我们一个美好而模糊的未来并果断结局。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能这样做,生活是连续的,恋爱后还有婚姻不是吗?所以追求到爱情自由以后还需要走更坚实的路。人是群居的动物,我们根本不可能在二人世界中生活下去。还记得某部电视剧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婚姻就是两个家庭的社会关系之和。我对这句话表示赞同。子君和涓生的眼光只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甜蜜,全然不顾家人和朋友,更不要说去面对当时社会的压力了,故最终也只能是悲剧了。

子君和涓生达到爱情的小目标后,就失去了解放社会的大目标,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随之失去附丽,于是斗争之后是更加残酷的现实。我说明爱情附丽于社会的问题并不是否认爱情的纯粹,也无意宣扬现实的恐怖,只是偌大的社会不是两人想回避就回避得了的。我们既然身在社会中,心又如何能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