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梅兰芳教学反思

2025/09/1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梅兰芳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梅兰芳教学反思 篇1

上个星期,我上了一节《梅兰芳学艺》,改了两次教案,收获很多。细细回味,有欣喜,也有遗憾。

《梅兰芳学艺》一文介绍了梅兰芳拜师学艺,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课文先介绍了梅兰芳拜师学艺受阻,接着重点介绍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及自己的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名师。

本节课思路清晰,我选用依次抓重点词朗读每小节,读中体会,以读促思,体会梅兰芳的勤奋刻苦。本节课有两大亮点;

一、拓展故事。

教学第一小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畅谈读完这一小节的想法,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由于学生对梅兰芳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我适时地补充了他小时候的故事:梅兰芳小时候眼睛近视,迎风流泪,老师朱素云多次教导仍不见效果,拂袖而去,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拓展的小故事让学生明了梅兰芳天资不足,连老师都对他没有信心。通过学生想象梅兰芳和自己的.对话,感受他学艺决心的坚定。

二、巧抓关键词。

“勤学苦练”一词是全文的关键词,我紧扣这一词语设计教学。通过朗读第二小节来感受他的勤学苦练,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代京剧大师也就水到渠成。

在教学第二小节的过程中,我抓住“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一句进行朗读,紧扣重点词“紧盯”“ 注视”“ 常常”来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紧盯”“ 注视”,我先让学生进行简单表演,从而明白词语意思,接着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亲自当一回梅兰芳,紧盯飞到教室里来的一群鸽子。虽然只有短短一分钟,可学生仍感眼睛酸涩。紧接着,我创设情境,秋高气爽的早晨、骄阳似火的中午、大雪纷飞的冬天,梅兰芳都在坚持练习,感受梅兰芳的坚持。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对话,通过妈妈劝说梅兰芳回家,可他虽觉得劳累仍不停止练习,强烈的对比中感受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如此坚定。这样的词语教学,老师一步一步,有的放矢,层层深入,“紧盯”“注视”这两个词语就牢牢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梅兰芳教学反思 篇2

《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 《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动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粉饰太平,梅兰芳得知后愤然离开上海,避居香港。抗战八年,他蓄须明志,始终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表现了梅兰芳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梅兰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 梅兰芳所处的时代离同学们较远,所以在预习课文方面我也给了同学们相应的指导,尤其是让同学们课下通过网络查找关于梅兰芳的相关知识。在同学们展示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梅兰芳的知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加以补充总结。学习新课时,我首先从梅兰芳的几个小故事作为切入点,先给同学们示范用书中的.语言概括地总结出第一件事情,然后让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试着总结出其他几件事,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概括出本文写了梅兰芳的几件事。这样学生们通过认真阅读,了解本文主要写了梅兰芳的五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围绕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来写的,突出了梅兰芳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气节,课文的脉络就十分清晰,学生很快就读懂了。 2.其次,感悟重点语句。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来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从句子中感悟到梅兰芳把民族气节放在了第一位,为了民族气节他宁愿放弃视为生命的艺术。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三、不足之处 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面相对较窄。精读课文时,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还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透过词句深入体会、感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梅兰芳照片,引出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注明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2)文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描绘了哪些内容?(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抓住时机交代反衬的写法,并强调这种写法在今后习作中的运用。最后超越文本,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梅兰芳教学反思 篇3

《梅兰芳学艺》一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梅兰芳是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但对于当今被一系列动画片淹没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和遥远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京剧,缺乏了解,就更谈不上去喜欢这个中国的国粹。

课文意在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我想道理的揭示并不难,只是,作为中国的国粹——京剧,我们却越来越忽视,很多人都对它没什么好感,教学本课时,我得让学生对京剧产生最初的兴趣。

一、第一印象很重要。

我制作了PPT课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初,出示京剧中精美的图片,如:艳丽的服装、多样的脸谱、不同的'角色等,让学生在脑中有个美的初印象。再欣赏梅兰芳唱的京剧视频片段,让孩子从视觉和听觉感官上感受京剧,再介绍梅兰芳此人,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学,就显得简单不少,不会像以往一样出现学完课文后连梅兰芳是男是女都不知道的情况,也让京剧这一中国国粹在学生的脑中形成很了不起的感觉。

二、读中感悟不能少。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以“梅兰芳小时侯学艺遇到了什么困难→面对困难他退缩、放弃了吗?他是怎样做的?”为线展开教学。学习课文第一段,学生熟读课文,抓住难句“不是唱戏的料子”,让学生通过读进行填空练习,“因为……所以师傅说……”和“师傅说……是因为……”,使学生真正读懂第一段。朗读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所以注重读,读词和句,第二自然段通过“紧盯、注视、渐渐、会说话”等词,体会梅兰芳练习眼神的辛苦。

梅兰芳教学反思 篇4

在准备了三天之后,今天,我满怀自信的走进教室,开始了《梅兰芳》这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教五年级三年了,这一课我一直认为比较失败。所以今年我精心准备了这节课。上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但还有不足,现在对这一课做如下反思,从而激励自己“日进有功”。

《梅兰芳》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梅兰芳大师想方设法一次一次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表现了梅兰芳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较好。

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面相对较窄。

2、精读课文时,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还浮于表面,不能很好的透过词句深入体会、感悟。

不足之处将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梅兰芳教学反思 篇5

《梅兰芳 》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一共为我们介绍了五位中华名人,其中梅兰芳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由于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每篇课文都是通过几个故事突出人物某方面的特点或品质,而我班学生语文基本功比较薄弱,所以我抓住本单元的特点,在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事件上下很大功夫,到了梅兰芳这一课,感觉学生进步不小。如何让学生感受梅兰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是本课的重点。梅兰芳所处的时代离同学们较远,所以在预习课文方面我也给了同学们相应的指导,尤其是让同学们课下通过网络查找关于梅兰芳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展示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梅兰芳的知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加以补充总结。学习新课时,我首先从梅兰芳的几个小故事作为切入点,先给同学们示范用书中的语言概括地总结出第一件事情,然后让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试着总结出其他几件事,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概括出本文写了梅兰芳的几件事,这样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了解本文主要写了梅兰芳的五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围绕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来写的,突出了梅兰芳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气节,课文的脉络就十分清晰,学生很快就读懂了。

其次,感悟重点语句,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来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从句子中感悟到梅兰芳把民族气节放在了第一位,为了民族气节他宁愿放弃视为生命的艺术。

梅兰芳教学反思 篇6

近期我执教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梅兰芳学艺》第一课时。《梅兰芳学艺》一课给我们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故事,本文语言精炼生动、紧扣“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学生对梅兰芳了解甚少,我决定从课题质疑入手,以学定教,重点抓住梅兰芳是个什么人、他在学什么、他是怎么学的等几个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联系生活探究寻找答案,抓住关键词句深入领悟勤学苦练的学艺过程。《梅兰芳学艺》上完之后,我感到整个思路是很明晰的,重点部分也得到了落实。

一、运用方法,理解词语。

文中有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如“眼睛没有神儿”“眼睛会说话”“紧盯”“注视”“著名”“京剧大师”“勤学苦练”等,怎样让学生能理解这些词语呢?其中“勤学苦练”是全文的中心词,概括抽象,如何使二年级的儿童对其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呢?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在理解“眼睛没有神儿”时,我采取的是“观察、讨论”法,讨论“没神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在学生的讨论中,老师再根据学生所说的零碎的观察结果中综合出什么是“眼睛没有神儿”。

在理解“眼睛会说话”时,我采取的是“猜一猜”的办法,我看着班级中较顽皮的学生,问学生:“你从老师的眼睛中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看出了演员眼神中所表现的喜怒哀乐,从而也理解了“眼睛会说话”的含义。

在理解“大师”这个词语时,老师采取的是联系生活,和学生谈谈在一年级时认识的怀素,他的字写得非常好,人们很喜欢他,尊敬他,称他为“书法大师”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大师”就是指“某一方面很有成就,被大家所认识、了解的人”。

二、模拟情境,加深感悟。

《梅兰芳学艺》一文讲述了梅兰芳起初被师傅认为不是唱戏的料子,但他通过勤学苦练,最终成了闻名中外的戏剧大师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文眼就在“勤学苦练”。重在让学生体会梅兰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天生的不足,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收获成功。“勤学苦练”一词概括而抽象,如何使二年级的儿童对其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呢?我采用模拟生活情境和联想生活情境两种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感悟,在讲到重点字词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梅兰芳的“勤学苦练”。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找出难理解的字词,通过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全文,体会文章的主旨。我在课件中设置了一些活动的字词,让孩子们置换角色,像梅兰芳一样去“紧盯”、“注视”,从而产生“苦”与“累”的真切体验;再让儿童想象、猜测梅兰芳练功的时间,有学生说是一年,有学生说是四年,当我告诉他们梅兰芳整整练了十年时,学生都禁不住“哇”地叫起来。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形象便在其头脑中鲜活、丰满起来。不需要太多语言,学生便能意会到文章的文眼。孩子们在这一直观形象、生动活化的过程中不仅领会了词义,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积累了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这一宝贵的阅读经验。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的过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入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三、凭借教材,有效扩充。

学习第一自然段我抓住“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接下来我出示了许多梅兰芳的剧照和在各地访问的照片,让学生理解梅兰芳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学完这两段,我把问题抛给学生,既然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他又怎么会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印象会更深刻。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由于我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给予学生的时间比较少,导致学生的自读没有扎实有效的完成,这也提醒我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扎实的教学,要将扎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