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025/09/1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疏通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背诵并默写文章。

3.赏析本文写景的句子

4.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心态。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号________,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诗现存于世的约340余首。“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_______词风,同杰出词人_________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________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_________。

背景衔接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寄居于承天寺。

字音

遂()寝()藻荇()

4.重点词解释

念()遂()相与()中庭()

盖()但()耳()

5.重点句翻译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文初探

文章可分为几层?请简要概括。

课文深究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合作探究

1.本文的写景句子美在何处?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现实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以实际行动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自觉性。

3、觉悟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因为本课的教学立足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只有突出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去依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后两框内容的学习奠定一份情感基础。

2、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含义。因为在平时许多学生常将环境问题的含义认为就是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也是环境问题。所以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本课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的。

2、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幅美景图片和韩红的《家乡》歌曲把学生引入美好环境的氛围,然后峰回路转发问: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是危言耸听?给学生一个突兀的感觉,创设一个疑问,导入新课的学习。

2、解决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事例和漫画,从环境受污染的种类出发,形象地告诉学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出环境问题的含义。再用一条连线题帮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两个具体表现。

3、解决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这一教学重点:

通过超连接的形式,把图片、文章、事例、数据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用回放课件的形式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资料谈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有了情感升华,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 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 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2、练习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 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月:空明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闲人:清闲之人 悠闲之人

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