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1500字

2025/09/13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傅雷家书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1500字 篇1

他带着一副大大的眼镜,端坐在桌前,借着昏暗的烛光,目光随着手指向的位置在纸面上游走,嘴中不时念叨有词……

印象中的傅雷,是黑白灰三种颜色,不苟言笑。围着一条格子围巾,穿着贴身的长衫,头发只留头顶一片,四周剃掉,个子高高的。他与妻子的合照只有几张,大多是年轻时拍的,常能看见他与儿子的照片,在公园的游船上,在家中的客厅、书房。

傅雷对儿子的爱藏在心中,他们父子之间,没有含情脉脉,始终将道德、艺术摆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护犊之情。

父亲的严谨,使得傅聪和傅敏不敢偷懒,始终抱着相同的态度去学习、为人处世,终于在不同的领域有非凡的成就。他的拳拳父爱,也出自于他对儿子深沉的爱。在儿子出国后,他开始用书信交流,纸张间传递着简单的关心与爱。

傅雷曾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傅聪的歉意,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分苛刻。虽说傅雷是出了名的严父,性格孤傲,但那只是他坚强的外壳。在傅聪留学后,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更为亲密了,由父子变成朋友,再变成兄弟。

我想到了木心的《从前慢》,其中曾写道:“从前日色变得很慢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等待一封信,足矣耗尽我们所有的耐心。但傅雷愿意等,用笔墨回信,在报纸、广播,各种渠道去了解他,关心他的生活。我印象很深的是,傅雷有一次在报纸上看见了傅聪的签名,特意写信去提醒他,还为他现身说法,告诉“聪”字怎么写才好看;为了提高他的素质,也会仔细指出他生活中的小缺点,就连将手放在上衣口袋里,大衣脱掉后丝巾还留着这些小细节也会注意到。他教会了傅聪怎么做人。

后来傅聪在晚年谈起父亲,说傅雷在一次来信中提到与他的话怎么也说不完,还在傅聪身上学到了很多。当时傅聪在波兰留学,第一次回国,与傅雷促膝而谈,整宿整宿的聊天,无话不说。看完这些家书,这才知道原来不管多伟大的人也有最质朴的情感。傅聪与弥拉结婚第三年,有了一个孩子,傅雷夫妇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与他们团聚,他还会常常梦见他们。突如其来的“文革”给傅雷夫妇戴上了沉重的精神镣铐,还未来得及团聚,傅雷夫妇就一起自杀离开了这个世界。傅雷留下的遗书里只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傅雷是一个那么简单、朴素的人。

傅聪形容父亲写给他的一部分书信如同“忏悔录”,他目睹过父亲受苦受难,在感情上的大波大浪。从前,我只听过一面之词,都说傅雷是出名的严父,但我认为,他是世间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父亲,父爱永远是深沉的。在傅雷的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想让傅聪变得更好、更优秀,他只能对傅聪从严要求,就成了大家口中的严父、不近人情。等我读完这本书,才明白,这一切,都缘于对傅聪的爱。

……

我有一个温柔的父亲,他没有傅雷那么苛刻要求孩子,他也想让我有出息,但我一再让他心寒。总是在争吵完之后才会自己后悔,数着他的白发猜着有几根是我气出来的,他也会常常开玩笑说自己被我气的脑血栓,我总是嘴上毫不留情地回怼,心里却很不舒服。我以前像那个《狼来了》里爱撒谎的孩子,他会一次又一次相信我、给我信任。我很害怕他发脾气,有时候他声音冲我大一点,我就会心里不舒服。随着他工作的增多,待在家里的时间也变少了,我会不和他斗嘴,会脾气更好一点,学习再更努力一点,让他少操点心。回家了,一家人就和和气气的。《傅雷家书》使我明白: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开心,而不是徒增烦恼。

《傅雷家书》中简单的琐事,让人感觉温暖、自然。在了解了他们父子最终阴阳两隔,天各一方,心中又是一番极大的触动。

我轻轻摩挲着书页,不知不觉间已经翻到了最后一篇。

他提起笔缓缓写下一行字:聪,亲爱的孩子……一阵微风吹过,烛影微微晃动。

桌上寄过来的信边放着一张黑白相片。相片里的傅雷一只手拿着张报纸,另一只手在上面指指点点,傅聪靠在他的肩上,看起来亲密无间——是父子,亦如兄弟。

傅雷家书读后感1500字 篇2

那橙黄色的封面,是父母倾注的爱。

那句句的问候,是流淌于心间的暖。

那一张张老照片,是被深藏的记忆。

——题记

让时光轮转回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少的傅聪到波兰留学。从此以后,傅聪就生活在父母的日思夜想之中。于是,感情在一封封家书中传递,来往。身为父母那浓烈的思念与期望溢于言表,身为儿子那不懈的努力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

一、教育

我觉得,傅雷先生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一个严父,但又不死板。比如一个令我印象较深刻的故事。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读完,不禁感叹傅聪的才气,更赞同父亲的做法。鼓励孩子走向更宽广的天地,这是一个家长的最可贵之处。虽然我只是一个中学生,但我觉得一个人应当追随自己孩提时代的梦想,在梦想中奋进,并不断在现实生活中探寻。不虚此行,不负韶华。

其实纵览全书,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书信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这一切都时刻感染着我,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琴生涯。从小我就在钢琴前,演绎着音乐的魅力。当时是挺苦的,但现在想起来弹钢琴真的是很美好的事情,陶冶陶冶情操,品味品味音乐,的确是很美好的意境。但我就没有像傅雷这样的家长。我当然不是贬低自己的家长,而是钦佩书中的这样一个家庭,像书中的这样一对父母亲。但一切也未必泯灭我对音乐,对钢琴的热爱,还是依然。再次回到书中,傅聪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成为有名的钢琴家,受了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与他严厉的父亲密不可分的。

书信不仅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更是亲情的流露。在那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二、爱

从书中可以得知,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心灵的安抚。然而,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看到这里,才感到父母与儿子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在这个世界上,“人爱其子,胜于一切。”的道理谁都懂。是的,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都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虽然不是直接的感情,但这种特殊的,传递情感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如孤儿一般的处境里,仍感觉父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了,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也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可见亲情的力量是多么得伟大,是多么得强烈!我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感觉亏欠他们的实在很多。感激他们的同时,又联想:“世上任何一个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都是相同的期望也是一样的,我们应当做的,唯有像傅聪一样,努力读书,回报父母,更加要热爱祖国!”

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回望,然而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教育,永远影响着我们,甚至更加深远!

傅雷家书读后感1500字 篇3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好长时间,做了快300条笔记,怎么说呢,虽然书中多是谈音乐但的确艺术是相通的,所以过程中总会停下来思考很多问题!它激发的思考或是关于人生或是具体的艺术问题,总之很有意义!零零散散胡言乱语的感慨如下:

1、我很感叹这样的家庭关系,从字里行间中去体会他们之间的亲情与情感交流,深入到那个场景里,我仿佛也能感受到傅雷夫妇给孩子的精神力量,多么难得的精神对话与理解。

2、书中感触比较深的是傅聪说不到波兰就弹不好肖邦的观点,我觉得这是艺术上的一种很高的精神层次,理性搭建好框架是勤奋的人都可以做到的,我们并无差别,一定程度上看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但是艺术家有更敏锐的感受力,理性之上的那层感性是个体的差别所在,也是决定一副好画的关键!我在实践中也深有体会!但之前只是从绘画的角度来看待这层关系,直到看到傅聪说的这句,我才突然明白,它是相通的,再有我认为这种感受触及到了人生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就是体验,不同的环境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承认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体验和感受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做的特别好的就是贾樟柯了,他的电影就是他!再想来好的艺术都是如此吧!

3、我认为艺术的和谐与自我的平衡是一个问题,它镜像的反映出自我当下的状态,你在追求画面的同时其实是在重新审视自我。

4、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在生活中或是在艺术上都有这句话的各种变体,李睦老师说艺术要在经验和天真中保持平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想做人做任何事,不止艺术,不都是如此吗?傅雷也是多次写到理智与感情保持平衡感性与理性的平衡,都是一种状态!

5、信中傅雷多次提醒傅聪要多接触自然和造型艺术,一来是因为傅聪不爱出门为他的身心健康考虑,二来是艺术相通的,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都可以获得启发。想来我也要有这个意识,不过今年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感触的,从冯双白老师的舞蹈鉴赏到KINKY BOOTS的百老汇音乐剧到贾樟柯的当代电影再到叶锦添的新东方美学,这些都不是架上绘画,甚至不是绘画,但是我越来越感受到大家探讨的是同一种精神,或者说是从不同的形式中都可以窥见艺术的内核,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更顺畅的自己,那这些不过是手段,或是通过身体的舞动去感受、或是通过眼睛去看、或是通过耳朵去听,只是透过的媒介不同而已。

6、书中我总能感受到傅雷的民族自豪感,我觉得是因为了解吧,因为了解所以认同所以热爱吧!

7、作为一名学习艺术专业多年但依旧是门外汉的人看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真正在做艺术的人是一种什么状态,他的艺术是融入生命生活的!反观自己,我没有这么大的格局,我没办法让渡给艺术更多的空间,我仍迫于生存的在使用利用艺术给我带来更多的外在事物,但却没有静下来好好想想我在做的所谓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我跟它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感动傅聪说自己六十岁才开始懂得音乐,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吧!涉及书单:

1、《世说新语》 日本人几百年来把它当做枕中秘宝

2、《人间词话》 最好的文学批评 开发性灵此书是一把金钥匙

3、《古诗源选》

4、《唐五代宋词选》

5、《元明散曲选》

6、莫罗阿 格拉塞版:《恋爱与牺牲》《人生五大问题》

7、巴尔扎克:《两个新嫁娘的回忆》《奥诺丽纳》《夏倍上校》《禁治产》

8、丹纳:《艺术哲学》 若能彻底消化做人方面气度当面理解领会都会进步不仅增加知识 使你对艺术及一般文化历史有认识

9、《卓别林自传》

10、《约翰克里斯朵夫》

11、《柳家大院》老舍

12、罗曼罗兰《今代音乐家》《古代音乐家》

13、埃蒂昂勃勒Etiemble《新西游记》 促进对现代中国的了解

14、罗素《幸福之路》

15、盖叫天《粉墨春秋》 解放以来谈艺术最好的书 人生教育伦理艺术再没有结合的更完满的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1500字 篇4

近日细读了《傅雷家书》,在阅读前、阅读时、阅读后,产生了不同的感受,颇为难忘。

《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儿子傅聪往来信件的汇编,其中两则书信还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为什么一父一子间的普通家信里存在那么深的教育意义?我在翻开书页之前心存疑惑。

家书的传递开始于傅聪去波兰学习之后,儿子刚离开家,离开祖国,父亲的信中感情深挚,不舍之情令人动容。既期望孩子能在外学成,又时时想着孩子,不得不忍受钻心的思子折磨。每每去信央求儿子多来信,收到来信后便视如珍宝,欣喜若狂。而在等待孩子的来信时,又是那么的坐卧难安,忧心忡忡,幻想着收不到信的种种可能,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累了病了。叹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

傅雷对傅聪的关爱细致入微,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处理、艺术修养、德行品性等各个方面都千叮万嘱,苦口婆心。他说过:“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他不希望儿子只成为一个钢琴技艺超群的钢琴家,而是期盼他成长为一个艺德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时时告诫儿子不忘祖国,为国自强。

这对父子的家信,其实不是普通的家信。正如傅雷所说,这些家信至少有四个作用:“其一,我的确把你当成一个讨论音乐和艺术的对手;其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其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仅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其四,我想时时刻刻做你的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其用心之良苦,感人至深。

有些信中,也有傅雷批评别人的话语,我乍看之下有些觉得他不近人情。比如,他跟儿子说他对刘海粟画作的看法,说刘的油画“笔触谈不到,色彩也俗不可耐,而且俗到出乎意外。”除此之外,竟然还说刘一生就缺少真实、忠诚这两点,从无虚怀若谷的谦德。更说刘去黄山住了两个多月,一切都有公家招待,而画回来的几十件东西,内容如此,大大辜负了政府的好意。这些话是多么的直接,多么的刺耳,一点不留情面。想那刘海粟也非泛泛之辈,何至被贬得一无是处了?读到后来,我才明白,这即是傅雷对待艺术的认真了,在艺术面前,他不讲人情,只忠诚于艺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傅聪才会成为一个拥有惊人才具和谦卑品德的真正的艺术家!

在这些父亲写给儿子的书信中,还深深地忏悔以前对孩子的教育太过苛刻,我们能理解这颗父亲的矛盾的心。就像儿子想回国一趟,父亲又开心又激动,终于可以和儿子见上一面了,可是理智地一想,他去信劝儿子先不要回国,因为联系到当时某些实际情况,回国可能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他决定作出牺牲,继续忍受思子之苦。还有儿子取得一些了不起的成绩时,他既高兴又忐忑,他说“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孩子迷茫的时候,父亲恨不得飞到他身边替他解惑;孩子得意的时候,父亲又不留情地泼冷水,直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孩子有信来,他担心孩子为写信耗费休息的时间;孩子没信来,他担心孩子是否生病了;孩子作出人生的一些选择和改变时,他担忧,他操心,他列出多条比较让孩子参考;孩子对别的钢琴家、艺术家的优劣理智地点评时,他引以为豪、放下整颗心来……拳拳父母心,悠悠舐犊情,一切尽在家信中。

其中一件事值得一提,傅聪获得世界第三名好成绩后,写给父母的长信被邮局遗失,而傅雷夫妇在漫长的等待中,受尽了苦楚。傅雷甚至以为儿子当他是老朽了,不再与他谈一些自己的事,他向儿子诉苦,向儿子“请教”,向儿子恳求:“对别人同情之前,对父母先同情一下吧。”真是读来不忍,掩面心酸。

学无止境,对艺术的追求永远存着谦卑,知道不存在完美却执著地追寻,对国家的热爱,对艺术的尊重,使得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教育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而父亲却说,这是孩子自己的努力,并非是自己教育的作用。我们虽不是艺术家,不是某方面的专家,只是一个普通人,作为父母的角色,同时也作为子女的角色,在这本书中能学到的还是很多,很多。

傅雷家书读后感1500字 篇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这就是《傅雷家书》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傅雷家书》是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父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傅雷家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文革时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聪的书信只剩下残余的几封,所以文章中大部分为傅雷对傅聪写的书信,故名“傅雷家书”。《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练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

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远影响着下一代。

真的感谢那个时代没有手机和电脑,真的感谢那个时候的驿路邮差,现代家庭教育中,《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充满沉甸甸父母之爱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