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比应用教学设计

2025/09/1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比应用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 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

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2

做好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简单应用题教学,其实从教10以内的加减法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汉字还不认识,因此不会出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对于“应用题”、“已知条件”及“问题”也难以理解,主要是与加减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运算的意义进行理解,即通过具体事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与应用,并将直观的动作及语言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

此外,在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教学重点,不能交给学生一些死办法及解法公式,不然,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套的习惯。为了给学生打好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让学生逐步能把应用题里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可适当做一些文字题的练习。如:把5和3合并起来是多少?3个4是多少?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借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或图片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叙述应用题,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演示及叙述的事物都是常常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也让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与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阶段,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会动手操作,可根据教师的引导复述题里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对算法加以选择,写出算式,口述答案即可。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逐步向半文半图的应用题过渡,可训练学生看着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题里说了什么?先告诉了什么?又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的帮助对应用题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再出现完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已知条件”、“问题”及“应用题”等术语了。之后再教学生如何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及解题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对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步骤进行了解非常重要。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有步骤地分析及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

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2、合理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借助形(数轴)来理解数,经历从实际中抽出数学模型(数轴),从数形结合两个侧面理解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

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低于正常水位0.16米记为-0.16,高于正常水位0.02米记作()。

2、在直线上表示2,0,1.5,。

3、-3和-5谁更大?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呈现例3

(1)学生观察情境图,叙述图意

(2)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3)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4)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再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5)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6)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叫数轴。

(7)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2、呈现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先让学生说说数轴上数的大小情况,0的左边是什么数,0的右边是什么数。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的不同。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三、巩固练习

1、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示(),海拔高度为-102米,表示()。

2、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3、根据数轴上的点比较大小。

-7○-51.5○520○-2.4-3.1○3.1

四、反思提高

同学们,学到现在,这节课也将近尾声了,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吧!

我的反思与体会

学生对数轴并不陌生,就是多了负数一方有的学生理解慢,觉得正数是从左向右排,负数是从右向左排的错觉,当知道负数的数值越大,负数越小的时候,好像明白了,但在练习的时候(比较大小)还是出现了错误。还得通过练习,来认识知识,强化知识,巩固知识。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体会物体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

2。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浮力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 【教学仪器】:

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 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演示]: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附: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G物 上浮 最终漂浮 ρ液>ρ物

F浮=G物 悬浮 ρ液=ρ物

F浮<G物 下沉 最终沉底 ρ液<ρ物

(二)通过调节物体受到的F浮或G物,可以调节物体的浮沉。

(三)应用

1.轮船:把物体作为“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潜水艇: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3.气球和飞艇: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3、4。

五.教学后记: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9~70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结合课件出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2.课件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精美的雕窗。

【设计意图】由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导入课堂,自然地引出例题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实践操作(课件出示教材例3中的雕窗插图)

师:谁能说说这两种设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1:左边的雕窗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右边的雕窗外面是圆的里面是方的。

师:我们可以将上述特征分别概括地称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预设2:都是由圆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组成的。

师: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组合图形)你能用学具组合出这两个图形吗?

学生操作,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组合与位置关系,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产生。与此同时,激活了原有的关于组合图形的认识,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

2.解决问题

(1)阅读与理解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

预设1: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2:需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

师:只告诉你这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你能计算出这两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尝试练习。

(2)分析与解答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的?

预设:正方形的面积是2×2=4(m2),减去圆的面积(3.14 m2),等于0.86 m2。

师:你是怎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

师:在右图中你能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吗?(不能)该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呢?

预设1:可以把右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

追问: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相当于什么?(底是2 m,高是1 m,相当于圆的直径和半径。)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预设2:也可以看成四个三角形。

师:这样一来,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呢?相当于什么?(底和高都是1 m,相当于圆的.半径。)

师:那么,圆与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练习,分析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得出公共边以及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达成问题的解决。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只用几个简单的设问,引出的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展示。

三、回顾反思,理解算法

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左图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左图:。

师:像这样,你能计算出右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练习,反馈讲评。

右图:。

师: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1 m代入上述的两个结果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预设:和之前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一般的数学规律是本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利用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

四、课堂练习,强化认识

1.基础练习

(1)有一块长20米,宽15米的长方形草坪,在它的中间安装了一个射程为5米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它不能喷灌到的草坪面积是多少?

师:求不能喷灌到的草坪面积,就是求什么?

(2)一件古代铜钱的模型(如图),已知外圆的直径是20cm,中间正方形的边长为6cm。这个模型的面积是多少?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2.拓展练习

在每个正方形中分别作一个最大的圆,并完成下表。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汇报展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正方形面积为,圆的面积为,面积之比为。

师:如果是在圆内作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就作为今天的课外作业。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的设计在于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强调对结果进行验证的意识。拓展练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进一步揭示了圆与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比应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比例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师指出: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出示例1:把教材第49页线段比例尺改写数值比例尺。

(1)、说一说方法。

(2)、改写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1㎝:5000000㎝ =1:5000000

3、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距离为Xcm。 10:x=1:500000 X=500000×10 X=5000000 5000000㎝=50㎞巩固练习。做第52页的“做一做”。指名做,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9页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