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马说》教学设计

2025/09/1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马说》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马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四、听读课文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五、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七、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八、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九、教师小结并拓展延伸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马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斯皮尔伯格的最新力作《战马》导入

《马说》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不同诗歌体裁的韵律美,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诗句的内容,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朗读《马诗》,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韵律。

自学要求: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1.解释加点字并注音;

2.标注出这首诗的节奏;

3.标注出每首诗的韵脚。

二、补充材料

1、作者名片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后世称“李昌谷”。李贺是中唐最具天赋的诗人,有着积极用世的政治态度,却终生未参加科举考试。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ー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之称,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2、作品简介

李贺27岁就去世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呕心沥血,用才华横溢的诗笔,筑成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这些诗歌中以“马”为题或谈到“马”的诗歌有80多首,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可见李贺对于“马”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喜爱。他的《马诗二十三首》是历来写马之作中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马”为题写作的组诗。清人王琦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者,而意初不在马矣。”李贺写作马時并非只是为了描绘马的外形,更多的'是借马来表达对在位者的赞美、讽刺,对他人或配身世的悲叹或怜惜之情。

【学习探究】

品读《马诗》,思考:

1. 品读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自学指导:描绘画面要注意:

(1)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

(2)抓住诗句中传神的关键词;)

2.诗歌前两句所用的比喻手法,有什么妙处?

(自学指导:“沙如雪”、“月似钩”两个比喻,内涵丰富。)

3.品读后两句,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自学指导:金络脑,快走……)

4.说说你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理解。

(自学指导:(1)概括两句诗的内容;(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你觉得作者借马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导:一、体会诗人感情一要紧扣文章内容;二、根据诗人生平经历)

【达标检测】

一、基础练习

(1)大漠沙如雪, 。

(2) ,快走踏清秋。

二、综合练习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B.《春日》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C.《过故人庄》的首联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颔联两句是描写山村

风光的名向,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运用了由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景物。

D.《马诗》前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

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能的霜雪。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阅读链接】

阅读《马诗二十三首》,说说你的理解。

马诗(其一)

李贺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马诗(其八)

李贺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马诗(十八)

李贺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马说》教学设计 篇4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四)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 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 才美不外见(xian) 食(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 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 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马说》教学设计 篇5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训练点

1、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注意节奏。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情感渗透点:

背诵课文。学会推销自己,展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二、朗读时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懂情感)

1、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2、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翻译,课堂展示的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完成后,教师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堂检测。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四、链接写作背景,思读品读课文。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来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明确学生组内讨论课堂展示分享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五、古为今用

质疑:“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吗?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请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选择一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七、板书设计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马说》教学设计 篇6

一、文本解读

这篇文章是一短小精品,不足200字。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四、教学重难点突破

理解《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

八、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⑴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才美不外见。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倒装句:

⑴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