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2025/09/1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数的运算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运算律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在一些计算过程中,运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律?

生: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

师:想一想,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的运算律。

(板书课题:运算律)

⊙回顾与整理

1、运算律。

(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课件展示)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你能举例验证这些运算律吗?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18+17=17+18。

生2:加法结合律:(5+3)+7=5+(3+7)。

生3:乘法交换律:5×9=9×5。

生4:乘法结合律:(7×8)×5=7×(8×5)。

生5:乘法分配律:(5+4)×6=5×6+4×6。

(3)除了用算式,你还能用哪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

(课件出示下图,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预设

生1:我通过实物计数来验证。

生2:我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来验证。

2、运算性质。

(1)减法的运算性质有哪些?

预设

生1: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a-b-c=a-(b+c)。

生2:a-(b-c)=a-b+c。

生3:a-(b-c)=a+c-b。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的意义是什么?相关的知识都有哪些?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知识。

回顾与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举例子说明。

生1:加、减、乘、除。

生2:列举算式……

(2)课件出示教材70页1题。

庆祝“六一”。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用了哪些运算?

预设

生1: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6+39=65(只)。

生2: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还要折多少只纸鹤?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20-26-39=55(只)或120-(26+39)=55(只)。

生3:我根据第二幅图提出问题,一共需要多少钱?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5×52=78(元)。

生4:我根据第三幅图提出问题,扎蝴蝶结用了多少米彩带?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8×=9(m)。

生5:我根据第四幅图提出问题,平均每组有几名同学?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6÷4=9(名)。

(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解答,用课件展示相关算式)

(3)结合上面的算式,完成下面的表格。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全面,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下表)

算式

意义

加法

26+39=65

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120-26-39=55或120-(26+39)=55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1。5×52=78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18×=9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36÷4=9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整数、分数、小数运算的哪些意义相同?

预设

生1:整数、分数、小数的加法、减法、除法的意义相同。

生2:分数乘法的意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种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四则运算的关系。

(1)陈述加与乘、加与减、乘与除相互间的关系。

预设

生1: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整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生2:加法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而减法是知道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加法和减法是互逆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生3: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除法是把一个数进行平均分,求份数或每份数,乘法和除法是互逆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陈述加、减、乘、除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预设

生1: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生2: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生3: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生4:被除数÷除数=商,除数×商=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生5: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等数的运算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注: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复习巩固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练习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再次出现。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复习“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都学过哪些运算?

预设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复习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整数的相关运算。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

(1)复习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92页3题。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个体汇报。

师相机指导,学生结合点子图和小棒图重点说清每步计算的实际意义,巩固算理。

(2)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习题:

327+46-135(126-62)×6

1000-582-10472÷8+75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运算顺序。

让全做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3)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习题:

80×3=70×9=40×6=500×9=

100×5=6×300=420÷7=630÷7=

900÷3=2×2000=7×60=400÷8=

学生开火车计算。

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92页7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独立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指名汇报思考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我从问题入手,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用付的钱数减去买篮球花的钱数。

生2:我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先求出4个篮球一共花的钱数,再用200减去买篮球一共花的钱数,所得的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我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弄清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按部就班地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运用数轴来解释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熟练的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能力;将有理数的加法转化为小学的数的加法运算,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利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在运算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步骤;

难点:有理数加法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一建筑工地仓库记录星期一和星期二水泥的进货和出货数量如下,其中进货为正,出货为负(单位:吨)

进出货情况库存变化

星期一+5-2

星期二+3-4

合计

问一:列出算术表示这两天水泥进货和出货的合计数量,并算出结果。

问二:上述问题中,星期一该建筑工地仓库的水泥库存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星期二呢?

二、师生互动:

问一:[学生回答]水泥进货的合计为(+5)+(+3)=+8;

水泥出货的合计为(-2)+(-4)=-6;

[教师讲解]也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水泥进货的合计:

在数轴上表示水泥出货的合计:

[教师小结]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问二:[学生回答]星期一该建筑工地仓库的水泥库存增加了3吨,

用算式表示为(+5)+(-2)=+3;

星期二该建筑工地仓库的水泥库存减少了1吨,

用算式表示为(+3)+(-4)=-1;

[教师讲解]也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星期一、星期二的库存变化结果:

[教师小结]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三、知识讲解: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一般地,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学生练习(一):(口答)确定下列各题中的符号,并说明理由:

(1)(+5)+(+7);(2)(-3)+(-10);

(3)(+6)+(—5);(4)(+3)+(-7);

(5)(-)+(+);(6)0+(-);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计算结果的绝对值。

四、例题板演:

例1:计算下列各式:

(1)(-11)+(-9);(2)(-3.5)+(+7);

(3)(-1.08)+0;(4)(+)+(-);

解:(1)原式=-(11+9)=-20;(2)原式=+(7-3.5)=+3.5;

(3)原式=-1.08;(4)原式=0;

学生练习(二):计算下列各式:

(1)(-)+(-);(2)(+3)+(-12);(3)(—2)+(+3);(4)(-1.625)+(+1);(5)0+(-1.25);(6)(+19)+(-11);

学生练习(三):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的运算,并求出计算结果:

(1)(-2)+(—4);(2)(-5)+4;

例2:某家庭工厂一月份收支结余为-1200.50元,二月份收入为2000.70元,问二月底家庭工厂的收支结余情况如何?

解:(-1200.50)+(+2000.70)=+(2000.70-1200.50)=+800.20(元)

答:二月底家庭工厂的收支结余为收入800.20元。

学生练习(四):冬天的某一天,哈尔滨的气温为-38℃,北京的气温比比哈尔滨高32℃,问当天北京的气温为多少度?

五、思考题:

1、下列两个有理数相加:

①两个正数;

②两个负数;

③一正一负,但正数的绝对值较大;

④一正一负,但正数的绝对值较小;

⑤零与正数;

⑥零与负数;那么,

(1)和为正数的是(填入代号,下同);

(2)和为负数的是;

(3)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绝对值的和的是;

(4)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中较大绝对值与较小绝对值的差的是;

(5)和等于其中一个加数的是;

2、两个有理数相加,和是否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请举例说明。

六、课堂小结: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一般地,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计算结果的绝对值。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5

设计说明

本学期是对本学段的四则运算的整体复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算理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内容的安排,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所以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因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算理的复习。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源,进一步加强对笔算方法的训练及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算法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的现实意义的同时,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列出算式,并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总体复习学过的四种运算形式。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预设

生: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后个体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一说,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课件出示教材86页小小商店、植树和装鸡蛋情境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不仅要引导学生说明使用了哪种运算,还要说明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运算,把重点放在交流四则运算的实际意义上)

2、根据模型复习整数乘法与除法的笔算及小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教材86页点子图和方块图。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14×12和693÷3。

学生独立计算。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教师不要让学生停留在直观运算上,要以直观运算为基础,让学生说明算理。重点是在直观运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乘法与除法的笔算方法)

(2)复习小数加、减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6页3题(2)中小数加、减法的相关计算。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学生互相交流后个体汇报。

(3)复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出示教材86页3题(3)中的4幅图。

让学生先涂一涂,算一算,然后汇报。

3、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87页5题的相关情境。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学生个体汇报。

师小结:可以根据题意,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数量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理解题意。可以画图表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制订计划。提出辅助问题,明确解题思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第三步,实施计划。选择适当的运算,列式计算。

第四步,回顾检验。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检验计算结果是不是实际问题的解,并写出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地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算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为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减少运算的繁琐,增加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混合计算的步骤锐减,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二十四”点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并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计算。

2、经历“二十四”点游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培养探索思维方式。

教学流程:

运算法则→混合运算→探索思维。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生活应用引入:

从学生喜爱的“开心辞典”中王小丫做节目的图片入手引学生进入学习兴趣

[师]我们已学过哪种运算?

[生]乘方、乘、除、加、减五种;复习各种运算的法则;

例计算:

① ②(教师板书)

③ ④(学生计算)

二、混合运算举例。

1.(生口答)下列计算错在哪里?应如何改正?

(1)74-22÷70=70÷70=1

(2)(-112)2-23=114 -6 = -434

(3)23-6÷3×13 =6-6÷1=0

2、计算:(学生上台做,教师讲评)

(1)(-6)2×(23 - 12)-23;(2)56 ÷23 - 13 ×(-6)2+32

解:(1)(-6)2×(23 -12)-23=36×16 -8=6-8=-2。

(2)56 ÷23-13 ×(-6)2+32

=56 ×32-13 ×36+9。

=54-12+9=-74

三、合作学习1

请看实例:

如图:一圆形花坛的半径为3m,中间雕塑的底面是边长为1.2m的正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该花坛的关际种花面积吗?这个算式有哪几种运算?应怎样计算?这个花坛的实际种化面积是多少?

[生]列出算式3.14×32-1.22

包括:乘方、乘、减三种运算

[师]原式=3.14×9-1.44

=28.26-1.44=26.82(m2)

[师]请同学们说说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法则

(生相互补充、师归纳)

一般地,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是: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有括号,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四、合作学习2

例2:如图,半径是10cm,高为3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满了水,小明先将桶中的水倒满2个底面半径为3cm,高为6cm的圆柱形杯子,再把剩下的水倒入长、宽、高分别为50cm,30cm和20cm的长方体容器内,长方体容器内水的高度大约是多少cm(π取3,容器的厚度不计)?

分析:如下图所示

解:水桶内水的体积为π×102×30cm,倒满2个杯子后,剩下的水的体积为

(π×102×30-2×π×32×6)cm

(π×102×30-2×π×32×6)÷(50×30)

=(9000-324) ÷1500 = 8676÷1500≈6(cm)

答:容器内水的高度大约为6cm。

三、分组探索(见ppt)

下面请同学来玩“24点”游戏

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可能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

(1)甲同学抽到了,a、8、7、3,他运用下列算式凑成24,=24。

(2)乙同学抽到了,q、q、-3、a,他能凑成24或-24吗?=24。

(3)丙同学抽到了,a、2、2、3,他能凑成24或-24吗?=24.

(4)某同学如抽到下列一组牌6、5、3、a,你帮她设计一下算式使之能凑成24或-24。或-12×3-12×(-1)=-24

(5)老师抽到下列四张牌,1、-2、2、3,你认为能凑成24或-24吗?

(6)老师抽到下列四张牌,9、2、4、10,你认为能凑成24吗?

试一试,你自编两组可凑成24或-24的牌,请邻座同学帮你设计算式。

四、作业:课本第54页,作业题。

教学反思:

对于有理数混合运算,关键要把握好两点,运算次序和符号,不必让学生训练太繁琐、太复杂的计算,而多应该增加探索计算题(编不同的“二十四”点题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