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晏子使楚》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晏子使楚》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题
1、师: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
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晏子使楚》。
3、师:谁来说一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4、指名回答。
(晏子原名"晏婴","子"是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尊称。使:出使。)
二、扫清生字。
1、开火车组词。
2、由生提问比较难写或要注意的生字。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2、生自读课文。
3、指名回答。
4、师: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3个)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来谈谈晏子到了楚国以后就受到了楚王怎样的侮辱?用复述的形式把它介绍给你的组员。
5、四人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引导:
(1)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哪位同学大声读出来?
(2)指名回答。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从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师: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你认为横线上可以写些什么?
a、在这之前,楚王(不断地侮辱晏子)。
b、后来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楚王的三次侮辱)。
c、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指名回答。
4、师:同学们可真认真,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5、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1)师:该怎样读这句话(瞅、冷笑)。
(2)指名读,全班读。
(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
4、生: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5、师: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6、小结
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
《晏子使楚》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说出故事的内容,能形象地朗读课文。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深入领悟晏子和楚王的形象,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同学,在口语交际、合作能力等方面能得到提高。
3.通过合作探究,提高整合资料的能力,并能结合文本谈谈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导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哪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楚国,去欣赏外交家晏子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我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再次感知课文,不过这次可是带有任务的。
问题: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
同学们读得太好了,来我们为自己出色的朗读鼓鼓掌。
(三)我的舞台:过把导演瘾
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很适合于合作表演,但是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同学们去尝试另一种合作学习的方法,那是什么方法呢?请看大屏幕。过把导演瘾。跟同学说戏,可以说言、语动、作神态……,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深入了解人物形象,更好的凸现人物性格。这种方法我们平时用的比较少,希望同学们能大胆的进行尝试,按我们平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活动,看清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协作,组长做好笔记。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下面哪一组先来过把瘾。
学生导演,学生点评,老师适当也点评。
(四)各显神通: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像晏子这样爱国的,古往今来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种精神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溃成为人们谈论的永恒话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话题:说说古今爱国的小故事
要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能进行资料整合并能找出与课文的联系和区别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同学发言,同学补充发言,老师总结。
同学们合作得太好了,既能整合好资料,又能联系课本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听出来了,联系:都是爱国,不同:爱国所表现的方式不同。有轰轰烈烈的,有默默无闻的,有勇敢的,有智慧,还有无私奉献的爱。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总结得更好,我真感动,我为你们雄辩的口才,广博的知识,更为你们对语文学习投入的那份热情感动。正如同学们所说,翻开中国的历史,处处可见爱国的壮举,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关天培永战外敌,从刘胡兰面对铡刀,大义凛然到叶欣、钟南山在特殊战场上的视死如归,还有战斗在各条展现的人们,他们用自己不悔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得赞歌。同学们做为学生你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得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呢?谁来说说?
同学发言,老师总结。
(五)思维火花
同学们说的很全面,下面我们再次回归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对晏子进行评价。
学生发言,老师总结。
静下心来,思考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公开课比预想得要好,整节课流程清楚,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法,做到了师生互动,同学们能积极投入,踊跃发言,其中学生在课堂中绽放的生命活力肯定感染了不少听课的老师。回顾这节课,感慨颇深,现谈几点,以释情怀,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首先,我感觉学生的状态特别的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朗读,不管是个人朗读还是集体朗读,读得非常好,读出了楚王的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及对齐国的蔑视和嘲讽;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聪明、不卑不亢,听同学们的朗读仿佛晏子就活灵活现得站在我们面前。
第二,在“过把导演瘾”环节中,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导”的形式是花样翻新,这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如:有一小组采用故露破绽的方式,导演先不导,演员先表演而表演的同学又用方言说,最后导演再说戏,并特别强调如果不是剧情的需要,表演时必须说普通话,这种方式用心良苦,可见同学们确实动了脑筋。我认为,不管这节课结果如何,同学们的这种创造性发挥是应当肯定的。
第三,在小组交流探究时,同学们确实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比如,同学们学到了如何整合资料,学到了如何根据要求找出与文本的联系和区别,我想,如果学生们每一节课都能学到一点,那么,学生们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这节课有几处疏漏之处:
第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时,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只是简单的肯定了第二同学的发言而没有指出第二位同学的概括好在哪里。
第二,在同学们导演过程当中,对学生的点评略显粗糙,应重点点出同学们要重点点评导演而不是点评演员。
第三,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没有仔细的考虑问题的深度。第四,由于时间紧,学生们小组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让学生们放开手脚,这是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总之,我觉得开一节课很难但又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许正是这点才吸引我鼓足勇气去尝试。确实也是如此,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由于对教案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因而对新课程标准领会得也更加深刻,这是我感触颇深的。另外,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真正的感觉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晏子使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故事的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2、能根据意思写出并积累成语。
3、能用“不敢不”造句
4、学习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继续提高默读能力。
5、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教学重点、难点:
边读边思,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过程。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通过理解,揭示课题。
1、简介晏子。古时候有个人名叫晏婴,他身高不到五尺,就和你们差不多高,他是齐国的大夫,也就是宰相,这个人啊,很有才干,人们尊称他为晏子。
2、学习生字,理解课题。
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晏子)“晏”字上边写个“日”字头,下面写个“安”字,这是一个生字,请大家一起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晏子的故事。
3、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板书:使楚)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那晏子出使到楚国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3、学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三、提出问题,深入学习。
1、出示问题: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气愤?什么地方让你最佩服?默读课文,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2、大组交流。(在理解晏子和楚王的三次斗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第一次智斗: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①理解: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智斗。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挖狗洞让晏子入城,来侮辱晏子,进而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晏子不卑不亢、将计就计,要楚王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此次,晏子未见楚王,就给了楚王一次迎头痛击。
②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第二次斗智: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①理解:楚王寻找借口,讽刺晏子无能,齐国无人。面对楚王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再次回敬楚国,表面上似乎是为自己的无能难为情,实际上正是在这不动声色的装模作样中,回击了楚国,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②感悟三次“笑”。
第一次是初见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这一笑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同时,晏子也作了很好的应对。
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
第二次是面对晏子不动声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击,他无言以对,“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实是装作听不出晏子话里的话,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嘲笑齐国的人做贼没出息。表面上态度并不尖锐,实际上是笑里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认输,又想出了新花样,这种笑,居心更加险恶。
③感情朗读第二次斗智。
第三次斗智: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①理解:晏子的回答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②感情朗读第三次斗智。
(说明:这一环节,学生在自己研读、归纳、思辨和梳理的交流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体会出晏子的反驳是那样的富有逻辑,富有哲理。同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总结全文,学做演员。
1、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2、用“不敢不”造句。
3、过渡: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让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我们藐视楚王,更佩服晏子,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我们是否可以演演这个历史故事呢?
出示剧幕:
第一幕
时间:春秋末期
地点:楚国城门外
人物:晏子接待晏子的人城门卫兵
画外音: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晏子来到楚国城下,只见城门关着,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洞──。
晏子: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
接待晏子的人:不须多说,快请吧!
晏子: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接待晏子的人:(愤怒地瞪着晏子)你,你,竟敢如此无理!也不看看你自己多高的个子!(后一句没敢大声说,但充满了轻蔑的语气)
晏子:唉,谁让我访问狗国呢,只好从狗洞里钻过去了。(说着假装要走进小洞)
接待晏子的人:慢,你等一等,快去禀报大王。(一士兵跑下,一会又跑回来)
士兵:大王有令,城门大开,迎接齐国使臣!
(两个士兵打开大门,晏子大摇大摆走进城门,脸上挂着一抹胜利的微笑)
4、分小组练习表演。
5、大组交流。
五、小结。
师:晏子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驳倒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他不愧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六、布置回家作业。
模仿第一幕的写法,编编第二幕(第二次斗智)或第三幕(第三次斗智),请好朋友一起演一演。
板书设计:
13、晏子使楚
侮辱
晏子(充满智慧) 楚王(不敢不尊重)
反驳
教学效果反馈:
三次智斗是课文学习的重点,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自己研读、归纳、思辨和梳理的交流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出晏子的反驳是那样的具有逻辑、具有哲理。教学内容多,应安排2课时完成。
不足之处:我班学生思维不活跃,表达能力差,教学进程缓慢,课堂气氛很沉闷。
《晏子使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 习辞(cí)者 缚(fù)一人
酒酣(hān) 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
(1)何以也
(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3)所以然者何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晏子使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4、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讨论“使”字的意思。“使”是“出使”,就是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去访问另一个国家。
2、提问:本课写的是谁,代表什么国家,去访问哪一个国家,主要会见了谁?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文章大意。
三、体会晏子出示楚国所处的困境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打算怎样“接待”他?
四、抓关键词,理清脉络
1、楚王的想法实现了吗?(为什么?找出体现楚王打算落空的句子。
让学生通读全文,画出带有“只好”的三句话。
(1“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第2节);2 “楚王只好陪着笑”(第3节)3“楚王只好赔不是”(第4节)。)
五、品读故事、体会晏子的智慧
(一)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课件)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明确推理过程。
(1)推理性填空: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 )。
(2)完成作业: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 ) 那么( )
(3)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 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讨论、悟理)
4、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5、反馈诱导。我们来看晏子究竟是怎样说的?
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
6、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指导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7、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故事、体会晏子的智慧(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摩肩接踵、欺君之罪等。
2、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各位出使楚国的小记者,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要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语气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3、学生表演,师生相机点评。
二、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学生自读、自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
三、分析人物
1、师: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2、指名回答。
四、发展智力、加深对晏子的认识。
1、谁能想出比晏子更好的办法来对付楚王的侮辱?
2、学生小组讨论、点评。
五、拓展阅读:读晏子的故事《鸟》。
附板书:
11、晏子使楚
进城门 狗国 狗洞
见楚王 访问下等国家
赴酒宴 水土不同
《晏子使楚》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
2、学会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哇”,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能读懂有关词语的意思。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提示课题,简介人物和时代背景。
二、课内自学
1、要求: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主要写了什么事?
自学生字词。
三、按自学要求依次检查自学效果。
1、主要写了什么事?
2、多音字正音:大
3、字形、笔顺:敝、臣、尊
四、指名分段读课文
五、学习1—3小节
1、议议读读,深入理解。
(1)晏子刚到楚国,楚王用什么办法侮辱晏子?
(让学生找到有关课文回答: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想让晏子从这个洞庭湖里钻进去,以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晏子说了这番话后,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晏子用的是什么方法?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作业 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晏子怎样挫败了楚王的第一次侮辱?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自读课文,划出晏子所说的话。
2、读晏子的话,想一想含着的意思。
(1)“这是什么话?……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2)“敝国有个规矩,……就派到这儿来了。”
给这两句话配上话外音,讲讲他们心底的意思。
3、同桌对读晏子与楚王的对话,注意人物的神态与语气;指导名学生角色表演读。
4、练习小结:第二次楚王取笑晏子( ),没想到反倒被晏子取笑楚国是( ),晏子又一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善辩的口才,反击了楚王。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二次失败,楚王仍不甘心。在一次宴会上,楚王取笑齐国人没出息,晏子又作了非常巧妙的回答,请看第5自然段。
2、自读课文,划出晏子说的话。
3、分角色读课文,注意人的语气和神态。
4、练习小结。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联系上文回答:“从这以后”是指什么事以后?
2、“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楚王尊重他的什么样?我们从晏子身上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通读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提示:
1、楚王为什么侮辱?这是故事的起因,从第( )到( )自然段。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怎样对待的?这是故事片的经过,从第( )到第( )自然段。
3、结果怎样?故事的结果,是第( )自然段。
二、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想趁机侮辱晏子。
第二段: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有力的反驳,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第三段:楚王不敢不新生晏子。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完成课堂作业 本上的作业 。
五、课外作业 :把《晏子使楚》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