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2025/09/1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掌握选取不同角度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

掌握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生动形象、自然灵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掌握选取不同角度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生动形象、自然灵动的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学

农耕——畜牧文明海洋——游牧文明

崇敬亲近自然恐惧征服自然

《诗经》《离骚》《希腊诗话》《圣经》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文章《山中访友》《溪水》虽为现代散文,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文化基因,表现中国人特有的在自然中灵动和谐美妙的诗化的生命体验。

因为两篇文章具有相似的主题和语言风格,因此,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今天的学习主要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对《山中访友》和《溪水》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评价。在对比与评价之中,扬长避短,吸收对我们有益的养分。

二、限制性对比阅读

1、默读《山中访友》《溪水》,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完成下表。

《山中访友》

《溪水》

表现对象

使用人称

表达情感

主要修辞

行文线索

2、自主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小组最终版本并交流

第二人称表达效果:

①、更直接

②、更自然

③、更亲切

1.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三、拓展性对比阅读

1、请你再次阅读《山中访友》和《溪水》这两篇文章,着重感受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尝试结合具体的语句或现象,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

2、自主阅读,整理成书面文字

3、小组交流

4、发表意见(每个小组中从未发表过的的同学)

参考意见:拟人、比喻、奇思妙想是两篇文章兼备的特点,但《山中访友》略显造作夸饰,不如《溪水》的灵动自然。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2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章新奇丰富的想象美,学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述。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并能从中悟出生活哲理:只要有一颗真、善、美的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是美的。

【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一、检复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题:山中访友。

2、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呢一句话,就是──山中的一切。

3、下头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去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出“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用笔划一划,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触。

设计意图:以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导入,直截了当,具体可操作,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就有目标性了。

二、细读品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2、划一划,写一写,和同桌交流交流。

3、团体交流:从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相机出示: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位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⑴谈谈你读了这段话后的感受。

⑵当你读到“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的感受是什么(古老)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⑶当你读到“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各种各样的人从桥上走过。)

⑷是啊,这是一座古老的桥,这是一座度过许多人的桥,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在你的凝望里,人影──,在你的凝望里,鱼影──,在你的凝望里,月影──,(指着句子: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谁来带着感受读一读。

⑸让我们一齐带着感受读一读。

⑹此时此刻,你想对桥说些什么呢

设计理念:创设具体的语境之后,学生才有话可说,体验深刻,有了体验,学生的朗读才感情。

4、你还划到了哪些语句

相机出示: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我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⑴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⑵读了这段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当学生说到“呼唤”时)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这呼唤声。(多媒体播放鸟鸣声)从这呼唤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眼神”时)让我们也于露珠交换一下眼神吧。(多媒体播放露珠的图片)从这眼神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知己”时)知己的眼睛会怎样望着呢(当学生说到温馨时)请你温馨的读一读这段话。(当学生说到深情时)请你深情的读一读这段话。

⑷让我们一齐来深情得读一读。

设计理念:多媒体的运用要为理解文本服务,播放鸟鸣声、出示露珠、图象,为的是唤醒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有更深刻的体验。

5、仅仅古桥、树林是我的朋友吗不,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仅仅古桥、树林是我的朋友吗不,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重复两三遍,让学生的情绪高涨。)

⑴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出示山泉的多媒体课件)看,山泉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⑵(出示溪流的多媒体课件)看,溪流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⑶(出示瀑布的多媒体课件)看,瀑布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⑷(出示悬崖的多媒体课件)看,悬崖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⑸(出示白云的多媒体课件)看,白云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⑹(出示云雀的多媒体课件)看,云雀来了,跟他打声招呼吧!(学生读)

⑺应对这热切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会怎样回答呢请你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答案写下来。这个回答能够是多种形式的,能够是山泉清脆的直答,能够是溪流吟诵的一首诗,能够是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唱的一首歌。

(播放轻缓的音乐,学生思考,然后学生或朗读或歌唱自我的作品。)

设计理念:读写结合,即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有使学生的写作本事得以提高。

6、(导读)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万物都是有情的。拣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

⑴让我们也跟着作者与大自然进行心于心的交汇吧,(放轻缓的音乐)只要你用心,你会听到很多很多,看到很多很多,感受到很多很多,你的心会跟大自然贴的更近。感受到了,就用笔写一写。如:(出示)捧一捧山泉,让她从指间淌过,我感受到了;掬一方泥土,轻轻扬起,我感受到了……

⑵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读自我的句子)来,加进你自我的这句话,从“拣起一片落花”开始读。(学生读)看,你的句子跟作者的一样精彩。(指名两三个学生)

设计理念:课堂应当是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读自我的句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凸显个性。

7、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深深感受到“我”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相机出示: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呢

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指什么恩泽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⑵带着你的.理解读这句话。

让我们一齐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吧。

三、升华理解

1、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从你们的语言中,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你们的心与大自然紧紧贴在一齐了,完全融合在一齐了。当你应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时,你有什么话想说表达呢

2、是的,你们的语言深深感动了我,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段话(出示第一节资料)。

【评价】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读写结合,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叶圣陶先生认为,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少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就不是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多元的,应对课堂上渐渐消失工具性训练,我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大胆的设计了许多写的训练,一方面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本事。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是学生写作的好范文。

2、很多朗读,体现个性化、层次性:

课堂上的朗读不应当是机械重复的、毫无效率的,应当是有个性、有层次的。在本设计中,很多的让学生结合自我的感受读课文,读出了精彩,读出了个性。不仅仅读书中的句子,还让学生读自我写的句子,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性认识:

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才会有情抒发。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过渡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情境,让学生仿佛跟作者一样,置身在大自然的环抱,此情此景,学生怎能不一吐为快呢学生的心跟大自然融合得更紧了。

四、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我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

作者的感情。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导人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一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自云瀑布悬崖云雀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o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美)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手工作和生活。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

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5

【创意说明】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阅读本文,学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丽、童心的可贵,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又可认识一种全新的写景方式,指导自己的写作。

设计本课时,我将情境创设、知识领悟和方法指导并重,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会”并“会学”。首先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入境赏文。我将赏文的三大境界作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块为“研读质疑”,引领学生进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境界。这一板块又由三部分组成: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朗读贯穿整个散文教学的始终。“读与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语美、情美;“读与思”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发现,探究质疑;“读与悟”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后感悟,是由“形”到“神”的升华。这“三部曲”是由“学会”走向“会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板块为“迁移拓展”,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结合,实现了美的领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发现“美”。

2、通过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进行研读质疑,鉴赏“美”。

3、通过联想与交流和课余练笔进行拓展和迁移,升华“美”、创造“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

导语:同学们,你看到过晨曦穿越层林,在枝条上跳跃吗?你欣赏过落叶飘零到水上又在漩涡中起舞吗?你感受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吗?你静听过午夜梦回花开的声音吗?如果你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让我们一起去山中访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面,静听范读,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标出精彩的词句与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们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钢筋丛林里长大的孩子,森林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骨子里有着对自然的向往,音乐、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唤醒了他们的潜意识,营造了一个美好情境,把他们带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访之友”,整体感知课文。

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读与品:

⑴ 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美文?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学”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⑵ 讨论明确:鉴赏美文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词语、句式、语段描写的角度,修辞、意境构思等等。

⑶ 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品析: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细腻的描写:

我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触、嗅、视等)

设计意图:对学生提出的鉴赏文章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类,找出最接近他们的中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并且明确各小组分工,确保讨论扎实、有效,不是浮于表面。

⑷ 小组汇报,班级交流。

⑸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再对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评评哪一段文字更优美,并说明理由。

走进树林,青翠的树枝,随风摇摆,上面有鸟儿在歌唱,随风摇摆,露珠在树叶上闪闪发亮。大树的根须深深地扎进了泥土和岩层,吸取地下的水分和养料。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文笔的生动活泼,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

2、读与思:

⑴ 请生再次朗读质疑。

⑵ 学生提问──讨论──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本身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再在班上交流,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3、读与悟:

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阅读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设计意图:架设课本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生活的启迪。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积累与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景的诗词或散文?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归类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联想与交流: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清晨踏着露水进山,而此刻夕阳已涂抹了小路,该回家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此刻,山中的朋友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山中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表达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结语:

喧嚣尘世,碌碌人生,在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水泥与钢筋日渐密集的层林里,我们已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可是,飞鸟、游鱼、老树上的一抹新绿、石缝里的一颗嫩芽和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别忘了用纯真的双眼去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美丽;别忘了我们和大自然有一个约会;别忘了,我们相约爬山去;别忘了,我们相约看海去……(荐读汪国真的《看海去》画面、字幕、配乐。)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将目光由课本转向浩瀚的书海,将思维由“山中”投向广袤的大自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延伸与升华,让语文课堂有情境而无穷境。

4、布置课外作业:

假设自己是家乡的岳阳楼,写一段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自己动笔用文字描绘“美”,再塑“美”,读写结合,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设计反思】

《山中访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心底的爱,感情饱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不同,但富于诗情画意、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话般的意境。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操。

《山中访友》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万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先生语)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拟人手法的运用、人称的变换等。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轻松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相结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种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又是给学生搭建几个认知的平台,还让学生在得“鱼”的过程中学会“渔”,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充满民主、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对话式”和“板块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

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五)、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六)、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