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推导并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最近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你对圆又有了哪些认识?
(二)创设情境:龟兔赛跑。
第一次龟兔赛跑,小白兔输了不服气,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比赛,这回小白兔画了两条比赛路线,小白兔跑圆形路线,乌龟跑正方形路线,结果小白兔赢了,观众纷纷表示比赛不公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二、新授教学。
(一)定义。
1、小乌龟跑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什么?小白兔呢?
2、什么是圆的周长?请你摸一摸你手中圆的周长。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
(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1、学生讨论。
(1)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你认为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
2、猜测。
看图后讨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通过观察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3倍,那到底是多少倍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实践操作。
(1)目的: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圆的周长约是直径的几倍。
(2)建议: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请你们在动手测量之前考虑好怎样分工更合理。
(3)填写表格。
单位:厘米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
圆的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4)汇报小结
看了几组不同的结果,虽然倍数不同,但周长大多数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比三倍多多少呢?
(三)认识圆周率、介绍祖冲之。
1、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表示。
2、介绍祖冲之。
(四)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怎样求周的长?如果我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C=d
2、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
教师板书:C=2r
3、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五)课堂反馈。
你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小乌龟和小白兔谁跑的远了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
1、=3.14()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大于b小于c等于
2、半圆的周长()圆周长。
a大于b小于c等于
(三)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
2、d=1.5厘米3.d=4分米
(二)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r=6分米
2、r=1.5厘米
3、r=3米
六、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C=dC=2r
单位:厘米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
圆的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活动要求:
1、各个组成部分面积分配合理,布局合理。
2、要体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需要.大致分为:1----4岁;5---8岁;9----12岁。
3、要有娱乐活动场所、休息场所、小路。
4、算出各个部分的面积。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主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想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套、系绳的小球。
学具准备:
塑料圆片、正方形纸板、圆规、剪子、直尺、细绳。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回想一下,它们的周长各指的是什么?
2.揭示圆的周长。
(1)同学们都有一张正方形纸板,请你们用圆规在这张正方形纸板上画一个最大的圆。然后用钢笔或圆珠笔描出圆的周长,并且沿着圆的周长将圆剪下来。
(2)谁能指出这个圆的周长?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
二、动手操作,引导探索
1.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提问:你知道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还想知道什么?
我们先研究怎样测量圆的周长,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学生边回答边演示。
(2)教师甩动绳子系的小球,形成一个圆。
提问:小球的运动形成一个圆。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2.认识圆周率。
(1)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①用绳测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太麻烦,有时也做不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准确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研究圆的周长计算方法首先考虑圆周长跟什么有关系。
请同学们看屏幕,认真观察比较一下,想一想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系。(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向前滚动一周,留下的线段长就是圆的周长。)
提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圆周长跟直径有关系?
②学生测量圆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周长跟直径是不是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用你喜欢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将结果记录在表中。
生测量、计算、填表。在黑板上出示一组结果。
请同学们看黑板,从这些测量的计算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点?
③课件演示,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继续演示上面三个圆,直径与周长进行比较,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些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那么屏幕上这三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三个圆的周长也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2)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任何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那也就是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他为圆周率。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圆周率?圆周率一般用π表示。(指导读写π。)
(3)了解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圆周率的历史。
关于圆周率还有一段历史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111页方框中的方字,想: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到底等于多少。后来数学家们逐渐发现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现在人们已经能用计算机算出它的小数点后面上亿位。π=3.141592653……
3.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根据刚才的探索,你能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c=πd;c=2πr。
要求圆的周长,你必须知道什么?(直径或半径)
4.运用公式计算。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课件演示:由第一个圆逐渐变大,分别出示第二个、第三个,提问:怎样求这个圆的周长?(生答需测量出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师给出直径0.8分米,学生计算它的周长。)
(2)出示例1。
①在学生读题后提问:求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计算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②学生尝试练习,反馈评价。
③提问:如果告诉你的不是这张圆桌面的直径而是半径,该怎样解答?不计算,谁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3)完成第112页“做一做”。
(4)看书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下面的说法对吗?并说明理由。
(1)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
(2)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3)π=3.14()
2.测量一圆形实物直径,计算它的周长。
3.有一奶牛场准备用粗铁丝围成一个半径是12米的圆形牛栏(如图),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至少需要买多少铁丝才能把牛栏围3圈?(接头处忽略不计。)
四、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思考题。
课件演示:大圆的周长和两个小圆的周长之和同样长吗?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测量结果记录、计算器、直尺、直径不同的圆片、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同学们想看吗?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我们学校的直径是9米的圆形水池,为了同学们的安全,学校要在水池的周围安装上护栏,需要多长的护栏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师: 我们看这个水池的边沿是圆形,安装护栏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如果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
师:这节课我一起研究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1、圆的周长含义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圆,谁能看着圆再说一说什么是圆的的周长。
师: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的周长。
2、测量圆的周长 师:怎样才能知道圆的周长是多少呢?师: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片,你能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吗? 生测量活动,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还有不同测量的方法吗?
师多媒体演示。
我们可以在圆片上作个记号,然后把圆片沿着直尺滚动一周,这样就测量出圆片的周长大约是31.5cm。
我们还可以用绳子绕圆片一周,作好记号,然后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得到了圆片的周长也大约是31.5cm。
师:现在同学们都会测量圆的周长了,我们再来看圆形水池,请看大屏幕。请你用刚才的测量方法测量出水池的周长。
生:用绳子量出水池的周长。
师:水池那么大,用绳子子测量太麻烦了,滚动就更不行了。
师:有没有比测量更科学、更简便的方法呢?
生:计算
3、探究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①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师: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呢?
师: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怎么计算?
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怎么计算?
师 :同学们看,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需要一定的条
件,计算圆的周长也一定需要(条件),那这个条件可能是什么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一下。
师:如果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又有什么关系呢?
师 我们再来看,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条件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条件边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们看,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与它们的条件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我们可以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也存在着(倍数关系)。
这个倍数会是几呢?同学们来猜测一下,这个倍数大于几
生1:大于2;
生2:大于3;
生3:大于4;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你从图上来看,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会大于几。
生:直径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半个圆的曲线的长比直径长,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一定大于2。
师: 有理有据。我们再来看,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会小于几呢?
生猜并说理由。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老师来作个辅助图形,请看大屏幕。
(师多媒体演示圆外切正方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直径相等,正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而圆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小,所以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小于4。
师:你真聪明。通过同学们的猜想、交流,我们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并且这个倍数在2和4之间,到底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呢?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求出来呢?
生:计算。
师:好,就用同学们这个办法来求。先测量出几个直径不同的圆片的周长,再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来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来量一量,算一算,把计算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计算的时候可以请计算器帮忙。 (小组活动,师巡视。)
师:一定注意要测量准确,减少误差。
(集体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计算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说并展示结果)
师: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有什么特点。
生:都比3大一点。
师: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实际上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板书:圆周率)大家看用这个字母表示,(板书π)。
师:会读吗?(板书pài)
师:一起读,用手在桌子上写几遍。
师:会写了吗?
师:π就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它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再看同学们计算的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为什么都不一样?
生:测量不准确。
师:很会分析问题,我们计算出的这些商都不一样,是因为测量有
误差造成的。
师:老师这里有关于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同学们想看吗?
师:请看大屏幕。(解说:古今中外,有许多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其中,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约在1500年前,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小数的人。比国外数学家得到这一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1000年。)
师: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还有很多,如果有兴趣,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查阅好吗?
师:好了,通过同学们的猜想、测量、计算,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知道了直径,怎么计算圆的周长。
生:圆的周长等于圆周率乘直径。
师:如果用字母C表示,那么C=?
(板书C=πd)
师: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我们还可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板书:C=2πd)
师:这两个公式都是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利用它可以计算圆的周长。
由于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的时候,一般取两位小数。(板书:π≈3.14)
三、实践应用:
师:现在我们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
1、师:请看大屏幕,请你来算算在水池的周围安装护栏需要多长的护栏。生算,集体交流。师评价。
2、老师还有一题,请看大屏幕。(生读,试做,集体交流。)
3、判断题
4、思考题
四、小结。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重点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地解答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问题。
2.通过将圆的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究圆与正方形的关系的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从探究活动过程中去发现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梳理体系
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板书课题: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吗?
小组合作,让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整理一下,然后进行汇报。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1)圆的认识:
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
直径d:决定圆的大小;
半径r: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d=2r;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2)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圆周率: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周长的计算:。
(3)圆的面积:
由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圆面积计算:。
圆环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唤醒学生以前所学圆的有关知识,并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二、基本练习,整合知识
教师:刚才我们对本学期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1.说说下面各题的最简整数比:
(1)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2)
(2)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
(3)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2 cm和3 cm,,它们的直径比是多少?(2:3)
周长的比是多少?(2:3)
面积的比是多少?(4:9)
【设计意图】将圆的知识和比的知识结合起来,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并进一步理解圆的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
2.一个公园是圆形布局,半径长1 km,圆心处设立了一个纪念碑。公园共有四个门,每两个相邻的门之间有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相通,长约1.41 km。(课件出示题目情境)
(1)这个公园的围墙有多长?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求公园的围墙的长度就是求什么?该怎么求?(因为公园是一个圆形布局,所以求公园围墙的长度就是求圆的周长,根据,=1 km,就能求出圆的周长是6.28 km。)
(2)北门在南门的什么方向?距离南门多远?(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北门在南门的正北方向,距离南门的距离就是直径的长度,是2 km。)
(3)如果公园里有一个半径为0.2 km的圆形小湖,这个公园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引导学生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来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圆环的面积来计算这个公园的面积。)
(4)请你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引导学生不仅可以从四个门的位置和方向去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从圆和正方形的关系方面去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平面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并融合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求公园的陆地面积其实就是圆环面积的变式,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生提问题这样一个开放式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三、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1.用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白铁皮(边长是1.8 m)分别按下面三种方式剪出不同规格的圆片。(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1)每种规格中的一个圆片周长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观察每种规格的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及总周长之间的关系。)
(2)剪完圆后,哪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
教师:猜想一下剪完圆后哪一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吗?(引导学生用数据说理,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一般性原理,假设第一个圆的半径是,某种剪法中剪掉的小圆的半径一定是,此时要剪掉个小圆,剪掉小圆的总面积为,即和第一个圆的面积相等。)
(3)根据以上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剪圆的方式判断剩下的废料是否相等的验证过程,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教师: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周率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能力训练点
1、会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圆的周长测量方法的探究,渗透化归思想。
2、通过介绍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研究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演示,使学生受到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操作、实验,从中发现规律。
2、运用周长公式,指导学生计算。
三、教学重点:
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圆周率意义的理解。
五、教具、学具准备:
微机、实物投影、小黑板、系有螺丝帽的线、大小不等的圆片、铁圈、皮尺、直尺、线绳。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创设情境
(屏幕显示)两只小蚂蚁在地上跑步,红蚂蚁沿着正方形路线跑,黑蚂蚁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1)要求红蚂蚁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板书:围成)
(2)求黑蚂蚁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板书并揭示课题:圆的周长),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板书:曲线)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什么叫圆的周长?(生回答,师完成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3、实际感知
(1)师拿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用手摸出圆周长的那部分。
(2)让全班学生动手摸摸硬币、硬纸板、圆柱的周围,同桌之间边说边指出周长是指哪一部分的长。
(二)测量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你能用手边的测量工具,测出圆的周长吗?你能想出几种测量方法?(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硬币、圆铁圈、硬纸板等)。
学生说出测量方法:化曲为直、滚动、软皮尺测、绳绕圆一周。生边说,师边微机演示。
师:你们想的这些方法都很好,但是不是对所有的圆都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师捏住一头系着螺丝帽的线,用力甩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绕线法或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吗?当然不能,因为只要老师的手一停,圆就消失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三)引导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启发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长有关,也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微机演示: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三个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生说出观察结果,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2、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1)测量计算
小组合作,分别量出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并把相应的数据填在89页的表格中。
请同学汇报所填数据。
观察这些数据,能发现什么呢?
生概括出: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2)媒体演示:
屏幕上大小不同的三个圆及三个圆的周长(化曲为直的线段),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每个圆的周长还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引导概括
其实,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3、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教学生读写π,介绍π在计算时如何取值。
学生自己读书中介绍祖冲之的一段知识。
(四)归纳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1)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回答,教师板书:C=πd?或C=2πr
(五)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黑板出示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指名读题,自己列式解答(1生板演)
(六)订正时教师强调说明:
(1)解答时不必写出公式。
(2)π取两位小数,计算时就不再看成近似的数了。
(3)计算中取近似值的那一步要用“≈”表示。
完成例1下的做一做,实物投影订正。
(七)看书质疑,全课小结。
(八)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3)π=3.14?()
2、求下面各图的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3、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2)d=1。5厘米(3)d=4分米
r=6分米r=3米r=1。5厘米
分三组进行解答,订正时强调单位名称。
4、解答简单应用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4。2米,周长是多少?
(2)一个圆形牛栏的半径是12米,要用多长的粗铁丝才能把牛栏围上3圈?(接头处忽略不计)
(3)一种压路机的前轮直径是1。32米,前轮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前轮每分转6周,它每分钟前进多少米?(得数保留整米数)。
(九)课后练习
量一量家中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计算它滚动一周前进多少米?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8~99页例4、例5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绕一绕、滚一滚等活动,自主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知道圆周率的含义,并能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学会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求圆周长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圆周率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谈话引入,并指名说说怎样测量圆的直径。
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形物体(圆形铁环、一元硬币、塑料胶带或其他任意一个圆)。
学生独立测量圆的直径,比一比谁量得最精确。
组织交流。
[思考:量直径是上一节课的内容。在教学新知之前进行复习,意图有两点:一是因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主要研究内容,量直径能为研究圆周率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服务;二是让学生练习比较精确地测量直径,为接下来比较精确地测量圆的周长做必要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三、自主探索
1、出示圆形铁环。
谈话:这是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谁上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学生指出圆的周长)同桌讨论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引导学生概括圆的周长的含义)
提问:你能量出这个铁丝围成的圆的周长吗?
学生动手尝试测量。(可能会想到把铁丝剪开、拉直,再测量铁丝的长。)
指名介绍方法,并上台进行测量演示。
2、出示一元硬币。
提问:你能测量这枚硬币的周长吗?
指名说说方法,学生动手测量。
3、猜测联系。
提问:对于刚才这几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你有何评价?
谈话: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
引导:是啊,用绕线法和滚圆法测量圆的周长比较麻烦,测量的结果也不够准确,我们应该寻找更简便的计算圆周长的方法。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与直径的长短有关)
追问: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可能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提出各种猜想,也可能会提出圆的周长等于直径的3、14倍)
谈话:大家能提出不同的猜想,这很好!不过猜想只是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验证。
4、研究验证。
出示活动要求:
(1)每个同学选择一个圆形物体,分别测量它的直径和周长,并计算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2)把你们小组测量与计算的结果整理在下面的表格里(表格略)。
学生活动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汇报。
提问: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其实,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而且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称为圆周率。一般情况下,人们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等于3.1415926……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取它的近似值3.14。(板书:圆周率π)
谈话:关于圆周率还有一段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一读第120页下面的“你知道吗”。
提问:读了这段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还想知道些什么?
提问:为什么我们研究的结果和圆周率的实际值有一定的误差?
[思考:量铁丝围成的圆、一元硬币、塑料胶带等圆形物体的周长,是看似简单、重复的操作,但实际上不断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第一次量铁丝围成的圆的周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想到将铁丝围成的圆剪开、拉直成一条线段再测量,在操作中充分感受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量一元硬币的周长,则不能直接剪开、拉直,而必须采用绕线法或滚圆法,这在引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实际测量得到周长的方法并不方便,从而产生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组自由选择圆形物体测量周长,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5、推导公式。
提问:根据圆周率的意义,怎样求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提问: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呢?(板书:C=πd)
谈话:你能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
出示“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决后,组织反馈。
四、练习巩固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圆周率等于3.14。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
(3)一个半圆形的周长是这个圆周长的一半。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
样想的。
2、一个圆形木桶的外直径是4.8分米,在它的外面加一道铁箍,这道铁箍长多少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独立解答。
3、地球赤道的半径约是6278千米,绕赤道走一圈有多少千米?
先让学生估计地球赤道的周长,再独立计算。
五、课堂总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