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竹影》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竹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动而充满童趣的描写。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艺术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
1、文生动而充满童趣的描写。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2、在文学中体会艺术的美,在艺术中体会文学的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讨论;比较阅读;提问;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到的两幅漫画是“瞻瞻的车㈡脚踏车”;一幅是“瞻瞻的黄包车”。这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丰子恺先生曾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像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
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竹影》。
二、学生简介作者丰子恺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朗读新字词:
qiè tīng cēn cī piě zhàn chán
惬意 水门汀 参差不齐 撇 蘸 口头禅
(过渡:生字同学们掌握得不错,我们还布置了大家朗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认真的读了课文,那么我们一起来思考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2、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3、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四、品味课文,体验趣与美
1、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2、小伙伴和爸爸的谈话主要围绕哪两个方面来进行?你对这两个方面是怎么认识的?
一方面:竹是否难画的问题;另一方面:画竹所用的颜料问题。
五、欣赏
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富有想象力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把我们带入了艺术的殿堂,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爸爸和孩子们的谈话涉及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几幅中外名画,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师:明确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那么,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刚才的图画,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领悟。 (重播图画)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赏析了文章的语言;欣赏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魅力。文章中那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使我禁不住产生了联想。
六、比较阅读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许多有趣的事,文章的题目是──《童趣》,谁能说出《童趣》中讲述了几件有趣的事?
学生答:将蚊子比作“群鹤舞于空中”、“鹤立云端”;“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们试着来比较一下本文与《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明确:
相同点:1、都表现了童真、童趣。
2、都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不同点:1、《童》是文言,选取几件事;《竹》是现代文,一件事。
2、《童》注重想象、联想;《竹》注重审美。
教师小结: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通过对两篇文章主旨、选材、语言、手法的比较,达到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应用在平日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延伸
感受了作家童年时的童真童趣,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
让我们走进童年,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八、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艺术。
我们要细心品味自己的生活,学会欣赏美。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想把罗丹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九、作业
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写一篇短文,充分体现童趣。
《竹影》教学设计 篇2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走过童年,他们活泼、大胆、率真,对充满童稚的游戏有切身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生动有趣的内容,很容易激发起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另一方面,孩子们在游戏时往往忽视了游戏中蕴涵的艺术的美。但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对文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加以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完全能够领会童稚的活动中所蕴涵的艺术的美。
【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活动中的艺术的美。
2、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二、教法学法指导
1、让学生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最好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引导学生稍微了解即可,不要过多讲解。
2、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
3、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注意向生活延伸。由童年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课文内容作空洞的说教,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如果有条件,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欣赏活动,如看绘画、雕塑、摄影等展览,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多媒体演示)
明确:谜底,影子。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会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多媒体演示)
(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对生活的美好体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简介
教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三、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教师: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的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朗读以后请同学们体会其中蕴含的童真、童趣。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整体感知,归纳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轻声自由朗读。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借着月光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五、拓展欣赏
教师: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游戏无意中走进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这些画可由教师提供,也可鼓励学生提供)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和刚才的感悟,谈谈你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理解。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然后回答。学生能谈出一些方面即可,不必面面俱到,教师适时引导。)
六、联系生活,加深认识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有能够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让你获得过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学生交流童年趣事,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反馈】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学习了本文,你能说说中国画与西洋画有何不同吗?
【教学反思】
略
《竹影》教学设计 篇3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徘pái徊huái 参cēn差cī
点拨:注意多音字“参”“差”的读音。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2)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二、重点句子
1.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
2.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
三、文学(文体)常识
《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家(称谓)。
全文以“竹影”为线索,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P128注释1 丰子恺,原名丰润,画家、散文家
1. 重点段:P131 第5-6段
(1)竹子难画在哪里?(第5段)(2)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比喻)
说明:中国画重写意(神似),西洋画重写实(形似)。
2.记叙线索:孩子兴趣转移(看人影—画竹影)
3.爸爸的角色:艺术领路人,寓教于乐
《竹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了解丰子恺及其散文作品和漫画。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风格差异。
过程和方法:1、体会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描写。
2、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充满童趣的活动中蕴含着艺术和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趣,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充满童趣的活动中蕴含着艺术和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请学生谈谈感受。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对于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这个夏夜有意思吗?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四、拓展欣赏,感悟体会
名家评论:
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俞平伯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你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儿。——朱自清
出示丰子恺的几幅漫画作品,请学生以画中主人公的口吻说一说图画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比较丰子恺散文和漫画的相似点。
如:大量的.内容取材于儿童生活;文字简练(构图简单),内涵丰富;形神兼备等等。
五、深入阅读,感受绘画美
人们常把丰子恺的作品比作一对孪生姐妹,本文中同样融入了绘画艺术的技巧,
例如: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评析:“弥漫”一词用得好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了美感。
绘画艺术由光线、色彩、线条等多个因素构成,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绘画艺术美?
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
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
……
六、课堂小结
《竹影》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体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漫画作品、中国画、西洋画
教学时数:1课时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了解课文内容,画出你喜欢的语句。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展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并配以作者的话。)今天我们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竹影》。(同时板书出课题)..
B、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C、检查预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
D、自由朗读课文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E、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2、看到孩子们在水门汀上描竹影的时候,父亲有没有责备孩子们把地板弄脏?父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父亲和“我们”一起描竹影,还给“我们”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F、拓展欣赏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
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西文艺的不同,并由学生合作赏析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一些不同画法)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拓展延伸: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比如过家家、女生喜欢布娃娃等,再回到丰子恺的漫画,“瞻瞻底车——脚踏车”;“建筑的起源”,在儿童的游戏中蕴含着文化艺术。
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发散延伸:
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
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艺,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区别。
教学反思:
在设计课堂时,我希望以尽量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内涵。所以在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首先关于作者丰子恺,这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和文学家,所以对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在网上我下载了关于丰子恺的生平资料,以及他有代表性的几幅漫画,希望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验。
特别是课文中关于中西绘画的区别,我精心的准备了几幅中国山水画和西洋油画,通过分组的讨论的方式,对比分析。为的是学生能够在对比过程中学会欣赏,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发散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内容精彩纷呈,让我惊讶于学生的思维。
《竹影》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方法导航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二、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三、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四、 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 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和儿时的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想到这也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
今天,让我们一块来欣赏丰子恺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中国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然后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关于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关于文中生、难字词的音、义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读,查找工具书,小组内相互讨论补充、订正等方式得出满意答案。
(1)、读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蘸(zhàn) 口头禅(chán) 参(cēn)差(cī)不齐
(2)、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2、 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为什么? 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
(1)、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2)、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教师可当堂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中国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一) 课堂小结启示
这部分内容由多个学生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而有的收获启示,然后老师归纳补充,得出满意的答案。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而且更要善于创造美。这样,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拥有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朱光潜先生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明确:
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要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要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2、课外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关于竹的诗文:
宋 苏轼 《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郑板桥 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 《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食饱窗间新睡后, 脚轻林下独行时。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五、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 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中国画的由衷爱意。
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