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数学教案

2025/09/1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数学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6、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体验“调商”的过程。在试商的过程中,学生回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讨论理解“商为什么大了或小了”然后在掌握“调商”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试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三年级实验教材数学说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位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复习检查(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364287

+72+88+49

结合扮演情况进行评议。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框出下面部分。

爬行类

376

两栖类

284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类一共有多少种?

列式算式:376+284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看看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师: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教师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经历数射线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射线及三个基本特征。

2、能利用数射线的特征找相邻数,比大小等。

3、感受到数学的简洁性,抽象性,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数射线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射线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感知到排队整齐的美感,初步渗透沿着直线排队比较整齐的方法。

1、谈话引入:小朋友你们排过队吗?我们来看看小花,小树的队伍。再欣赏一下,小朋友,大朋友的队伍。

课件展示:小花的队伍,小树的队伍,小朋友,大学生,解放军的队伍;

师:你知道他们排得整齐的小秘密吗?

2、师:数宝宝们也想学他们的样子排队,你们愿意帮他们吗?

那今天我们就来给数宝宝排排队。(出示0—10的数字卡片)

二、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积极性,力求能真正体会和理解数射线的基本特征。

1、戴上小口罩把这些数宝宝读一读。

2、把这些数宝宝按从小到大排一排。

师:怎样才能让这些数宝宝们像小树,小朋友们一样排得整整齐齐呢?回忆一下刚才整齐的队伍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体会到沿着一条直的线排可以整齐。)

师:在黑板上出示一条直直的线。师:现在就让数宝宝到线上来排队吧。

认识起点,越往右,数越大。

师:谁来排第一个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谁排在第一个?为什么?

(小结:0是开始的地方,我们叫它起点,排在第一个。)

三、引导学生体验到从小到大地排,从0往右数,越数越大。

认识起点,越往右,数越大。

师:谁来排第一个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谁排在第一个?为什么?

(小结:0是开始的地方,我们叫它起点,排在第一个。)

师:接下来排谁呢?

四、使学生体会到间隔距离一样长才好。

认识间隔一样。

(1)师:真好,我们小朋友知道要从小到大地排了。谁来摆一下?

(在排1,2的过程中,有意设置2的距离与前面不一样。使学生体会到间隔距离一样长才好。)

(2)小结:(指着黑板)一个一个数宝宝空开的距离要一样,为了做到一样长,我们可以按相同的长度,把他们的位置定下来。

(3)请学生把剩下的'数宝宝全部排好。让学生感受排得整整齐齐的数宝宝。

五、认识箭头

4、认识箭头。

(1)师:看到这么整齐的队伍,10后面的数宝宝11也想和他们排在一起。

问:11排在哪儿呢?怎么办?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预估1:紧挨着10写。(再次强调距离要一样,这样不可以。)

预估2:把线延长。(标好11后,追问12怎么办?还有别的数宝宝呢?)

(3)能不能想一个标志,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条线还可以画下去?

小结:用一个箭头来表示这条线可以一直延长下去,所有的数宝宝都可以上来排队呢。

六、取名字

5、总结:

(1)观察排好队的数宝宝,师:这条神奇的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复习3个特征)

(2)给它起个名字吧?

(3)回忆:谁还记得我们刚才是怎么创造出这条数射线的?

引导学生回忆:要一条直的线,0是起点,排在第一个,后面的数宝宝从小到大一个接一个排在后面,空开的距离要一样长,最后还要加个箭头。

(可以让小朋友闭上眼睛想象今天认识的数射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和大约几时。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对策:让学生通过拨一拨、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认识整时数和大约几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正好有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

在这段动画片里有一样物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作用可大了,请你们边看边找,比一比,看谁能第一个把它找出来。(课件播放动画片)

2.指名汇报,公布正确答案:钟表。

3.提问:你知道钟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用处吗?学生介绍

4.揭示课题:钟表在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它能告诉我们时间,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钟表”。出示课题。

【开课伊始,从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画片入手,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说说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做好了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及能力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1.组织探究,认识钟面。

(1)师:今天小朋友们都把自己的小闹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真漂亮!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吧!(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各种式样的钟表)

(2)师:无论什么式样的钟,都有一个钟面。仔细观察你的钟面,看看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用教具钟演示:12个大格,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板书)

由学生介绍时针和分针。

提问: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呢?

每人在自己的实物钟上指出“时针”和“分针”给同桌看。

(3)师:下面请你们拨动你的小闹钟,看看还能发现些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时针和分针同时在走,而且走的不是一样快的……

(4)师:老师这儿也有个钟面(课件出示一个空白钟面)。

提问:这个钟面完整吗?再给它加上些什么才算比较完整?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上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

2.认识整时。

(1)指着刚刚添加完整的钟面,提问:这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你是怎样认出是3

时的?(学生介绍认识整时的方法)

(2)出示5时的钟和表,提问:这只钟和这块表上表示的是几时呢?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几时。

(3)出示电子钟,提问:你知道这个是什么钟?这个电子钟表示的是几时呢?怎么看出来的?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小结:圆点后面两个零,前面是几就几时。

(4)师拨钟面,指名口答。

(5)请你拨一个你喜欢的整时,让同桌的小朋友来认一认。同桌活动集体反馈时根据学生拨的整时让学生说说当时一般在做什么?

3.认识大约几时。

(1)教师拨钟(5时整),提问:这是几时?再拨(5时过一点),提问:这又是什么时刻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讨论最佳答案。再拨(5时不到),提问:这个时刻怎样说比较合适呢?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小结:几时不到和几时过一点我们都可以说成“大约几时”。

(2)出示“7时不到”“7时刚过”“7时整”三个钟面,指名认钟并说明理由。

(3)交流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小闹钟拨出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可以是整时或大约几时)找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师,介绍一下自己拨的时间,并说明此时此刻自己一般在干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通过观察、拨钟、小组交流、全班性交流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去获得新知。】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1.画一画。“想想做做”5。

丁丁听说我们小朋友今天学习了认钟表,想出示几个钟面考考大家,可没想到他是个小马虎,画出的钟面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三个钟面,依次指名说说缺少什么。

你能帮帮丁丁,把这几个钟面补充完整,并且使钟面表示的时间正好是丁丁要求的`时间吗?学生完成,集体评议。

2.议一议。“想想做做”6。

课件出示:有一天,老师听到两个小朋友在争论一件和时间有关的事,小明说10时的时候他在上第二节课,小丽说10时的时候她在床上已经睡着了,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原来一天之中,上午有个10时,晚上也有个10时。

3.说一说。课件出示:上午时,中午时,下午时,晚上时。

让学生根据这几句话填上合适的时间,并说说当时自己在干什么。(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力求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加强趣味性,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掌

握一天24小时的概念。】

四.课堂总结,拓展开放。

周末的时候你们一般都做些什么呀?

请小朋友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张周末的“作息时间表”,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渡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设计“作息时间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体会并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对这些加法进行比较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能尝试运用所学加法去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累积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使学生能与同学互相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并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小棒、计数器、卡片、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这是谁呢?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

四、课堂总结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领学生发现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注意力并学会知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