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语文教案

2025/09/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语文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

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指几名学生说。)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

(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二、总结下课。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将重点都定在了发现一词上,大家都很积极,好像争着比谁的发现最多最奇,但把“观察中”忽视了,而怎么观察到的,自已观察时所做了什么,这个过程学生却大多数都是只字不提。引导学生将自已是如何观察到的,及观察时自已是否认真等过程说了出来,这就为观察的内容提供了真实性的证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以前的学习表现作出的

1、学生能借助课件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积累归纳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学生对发明创造很感兴趣,对于这样的科普类文章乐于阅读。

4、大部分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画批,完成表格任务,并能在小组活动时进行交流。

5、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要求,并能够进行简单复述。

6、学生能够通过打写来表达自己发明的心愿。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种创新识字,画批、小组讨论、打写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设计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写法,培养学生在网络上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资源:

1、跨越式语文资源。

2、语文书、表格、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学法

1、《嫦娥奔月》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故事中的嫦娥因为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而飞上了月球,而今,许多宇航员则借助科技的力量登上了月球,太空对于人类来说已不再神秘。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上是怎样生活的,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32课《太空人的生活》。

2、看到课题旁边的星号,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该怎样学习?

出示投影:自主学习,了解课文。

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梳理结构,总结写法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自学两篇略读课文,有信心吗?

二、学习课文,梳理结构。

《太空人的生活》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那么太空人的生活究竟与我们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深入的学习。

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用~~~画出来。

(2)、太空人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独立思考后同桌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

4、回顾课文,梳理结构。

(1)、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同学们刚才汇报的内容,赶快找出来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词最能说明太空人生活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概括地说了太空人生活的特点,也就是先总写,3——6自然段围绕这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太空人的生活,再分写,这种文章结构叫总分。

(3)、这篇课文运用了总分的结构,从衣、食、睡、洗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太空人的生活)。

师: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不但《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发明、使用机器人也已不再是梦想。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篇文章《机器人》。

1、这篇文章中也蕴含着总分结构,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用——把总写的句子画出来。

2、默读4——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围绕重点句从哪几方面描写了机器人的本领,用~~~画出来。

3、比较:两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在资料城中还有许多这样这样有意思的科普文章,让我们赶快去读一读吧!

出示阅读提示:

1、边读边将前三篇文章的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表格中。

2、想一想:这几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写法课文《奇妙的音乐建筑》《“鸟巢”式国家体育馆》《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概括一个特点(总写)

从哪些方面把

特点写具体

(分写)

结构类型

四、尝试运用,打写创编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阅读,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一定迸射出了创造的火花。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未来的()为题,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主题从不同方面将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打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批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4.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5.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机灵可爱的松鼠执着的寻找落叶筑巢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批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1.松鼠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动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11课《看松鼠做巢》,看看文中机灵的松鼠执着地寻找落叶筑巢的情景。

2.读课题,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2.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松鼠是怎样表演的?用笔勾画有关词句。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课件,了解松鼠表演的几种不同方式。

4.学生自由读这一段。

(1)指名读,教师相机评议指导朗读。

(2)齐读。

四、学习生字

1.本课生字中,注意巢,鼠,湿,饶均为翘舌音。

2.字形结构上巢、鼠、费、伞为上下结构的字,附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三部分要紧凑。指导书写时注意归类学习,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松鼠是怎样表演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是怎样做巢的。

二、精读课文3-9自然段。

学习3-9自然段。

1.学生默读。

思考:我给了松鼠哪些帮助,结果如何?

(抓住我的做法及松鼠做巢两条线索学习)勾画重点词句批注写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

“我”提供的帮助:帮松鼠找来了干树叶;

提供人造棉;

找来大床单。

松鼠:1.它对我为它准备的树叶竟然不理不睬,一如昨天,仍旧匆匆爬下,从地上叼起树叶,又匆匆爬上去。

2.它匆匆爬下,又匆匆上去,嘴里叼着的,还是树叶。

3.想不到一切白费心机!它竟绕到别的树下叼来树叶。

理解带点词语在句中表达的意思。感受我对松鼠的关爱,以及松鼠的执着。

三、总结拓展。

1.教师总结:本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作者通过认真的观察,再用笔墨记录了他观察的经过,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只只可爱执着的松鼠形象。

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吧!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

3.全班交流,相机点评指导:

(1)抓住动物的特点。

(2)表达自己喜爱之情。

4.作业: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小学语文四年级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

2、读课文,批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4、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时,能找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3、能抓住重点对课文进行理解。

体验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松鼠机灵可爱。

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对动物喜爱之情,懂得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学重点:弄懂松鼠是怎样锲而不舍自己找落叶做巢,了解松鼠做巢的执着。

教学难点:在理解中体会感受作者对松鼠的关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挂图,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神奇、有趣,令人神往。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夏日树梢上鸣唱不停的歌手——知了的演唱。看,在橡树间穿梭跳跃,机灵可爱的小松鼠已向我们走来。

二、交流收集的资料。(有关松鼠的资料都行)

1、松鼠的外形特点。

2、松鼠的生活习性。

3、松鼠的皮、毛的作用。

……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找规律,找异同点。

3、小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4、全班交流。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开火车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

那么,松鼠是怎样表演的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松鼠是怎样表演的?用笔勾画有关的`词语。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或课件,了解松鼠表演的几种不同方式。

4、学生自由读这一段。

5、指名读,教师相机评议指导朗读。

6、齐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松鼠的精彩表演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观看松鼠做巢的本领。

二、学习课文3—9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我给了松鼠哪些帮助,结果如何?

方法:抓住我的做法及松鼠做巢两条线索学习,勾画重点词句批注写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

“我”提供的帮助:帮松鼠找来了干树枝

提供人造棉

找来大床单

结果:

(1)松鼠对我为它准备的树叶竟然不理不睬,一如昨天,仍旧匆匆爬下,从地上叼起树叶,又匆匆爬上去。

(2)他匆匆爬下,又匆匆上去,嘴里叼着的,还是树叶。

(3)想不到一切白费心机!它竟绕到别的树下叼来树叶。

……

抓重点词理解,感受我对松鼠的关爱,以及松鼠的执着。

4、学生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三、总结拓展

1、教师总结:本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作者通过认真的观察,再用笔墨记录了他观察的经过,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只只可爱执着的松鼠形象。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吧!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

3、全班交流,相机点评指导:

(1)抓住动物的特点。

(2)表达自己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看松鼠做巢

表演 高空走树枝 无伞降落

提供帮助

做巢

松鼠 锲而不舍找落叶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会认“绝、鸣、柳、岭、泊、吴、含、窗、鹭”,会写“绝、鸣、柳、岭、泊、吴、含、窗”。

★理解诗意,感受诗中赞美大自然美景。

教学难点

★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春景图动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题目,学生书空“绝”,在生字本上书写一遍。

2、出示课件,了解“绝句”含义。《绝句》属于七绝。3、出示课件,了解杜甫。

二、朗读并感悟古诗

1、认读生字:鸣、柳、岭、泊、吴、含、窗、鹭

学生认读,老师指导;说说你记住哪些字,如何记住的;给生字组词。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指导读诗出诗的节奏:

出示课件中划出节奏的古诗,老师打着节拍范读;学生试着打节拍读诗;个别学生打节拍读诗;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4、理解诗意后熟读:

出示课件第一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齐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第二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释义“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齐读这句诗。

出示课件第三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门泊东吴万里船”,释义“泊”(停泊)。齐读这句诗。

5、感悟诗境,背诵古诗:

(1)老师从第一句诗中找出两种事物“黄鹂,翠柳”,学生在二、三、四句诗中划出“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船”。

(2)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体会颜色美。

(3)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个别学生读诗,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交流脑海中的画面。

(4)小结:你们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是哪个季节?(春季,因为出现了翠柳)。当作者看到这么美的春景时,

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当我们被这首诗所吸引时我们禁不住要背下来这首诗。

6、拓展环节:

欣赏《绝句·迟日江山丽》,背诵这首诗。

7、总结:

今天学习了杜甫的《绝句》,欣赏了《绝句·迟日江山丽》,感受到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去积累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吧!

三、家庭作业

1、给家长背一背《绝句》、《绝句·迟日江山丽》。

2、喜欢画画的同学,给《绝句》画一幅画。

教学板书

《绝句》

杜甫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万里船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以花的话题入画

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

2、学生交流。

师:清代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

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教师范读。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全班齐读。

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句

(一)看兰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

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比:

3、指导读第一句。

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

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第二句

(一)闻香

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

(二)品香

1、初步理解“妙香稠”的字面含义。

师:香到什么程度?(稠)读出“稠”的`感受。

2、进一步体会花香的“妙”

师:花香本是四溢的呀,为什么这里的花香却这么“稠”?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谈。

师:本该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间聚集,竟香浓到令人感到粘稠,这是多么奇妙的花香啊!

来,再读这句诗,读出又粘稠又奇妙的花香来。

过渡:难道这里的兰花真有那么香吗?带着这个问题听听老师下面的介绍。

3、进一步理解“妙香稠”的含义。

4、师:听了有关郑燮的介绍,结合郑燮的人生经历,这里的“妙香稠”还暗指什么呢?

师:兰花啊,只有你高贵纯洁的兰花才能理解郑板桥呀!读第二句诗。

5、全班齐读一、二句诗。

学习三、四句诗

1、师:你们再轻声读读三、四句诗,读懂了什么?

结合刚才的介绍,这里的的“喧闹”仅仅是在写兰花和兰花脚下的浮云吗?

2、师:身处其中的郑燮是什么态度呢?(来不相知去不留)

是呀,这不就是郑燮的志向的表白吗?这里的兰花不就是郑燮的真实写照吗?这就叫“借物言志”。(板书:借物言志)

3、小结。

4、指名读,边读边评价。

5、回归整体

配乐齐度读古诗。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

1.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

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重点:

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

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吟诵,赞美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

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3、预期效果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任务呈现:

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

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

2、指读,评价。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

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

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理解字意:锤、击。和千锤万击是虚指的用法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解释字意。多么坚强的石灰想说些什么?指名说前两句的诗意并随机品读。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你知道石灰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清白?洁白干净。

2、后两句的诗意会说吗?读出石灰的心声。同桌交互说诗意。

3、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

4、引导朗读:带着对对石灰的敬意去读。

5、过渡: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请看资料。阅读资料谈体会。

6、石灰、于谦找到相同的地方了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啊!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7、设境诵读。

(1)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2)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

(3)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指名学生读)(音乐起,诵读全诗)

8、背诵古诗。

任务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过渡:同学们还学过哪些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物可以寄托我们的志向呢?

任务呈现:在这两首托物言志的诗中任选一首完成最后一句,寄托我们的志向。

自主学习:创作诗句

展示交流:学生相互交流诗句积极评价

检测导结:

目标检测:

1、选出正确的解释:等闲

a、空闲b、平平常常

2、写出最能体现于谦心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反馈:同桌交换意见,再集体订正

反思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托物言志)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等闲———清白

粉骨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