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论语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 篇1
当今社会文化中,无不掺杂着一些无聊的小说,沉迷其中自然没有什么好处。世界文明的发展提示着人们,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就必须要温习历史弥新的人类文化经典。《论语》,就是如此的一本书。
我认为,《论语》是现代人必读的文化经典,这本书中,有许多是以下层民众的思想而起笔的,对我们能有很大的启迪。为什么孔子的`学说能如此地立于不败之地,这主要是孔子所生的时代与他的理念。
孔子生于春秋后期,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时代,君主视生灵涂炭与不顾,整个社会都处在摇摇欲坠的边缘。孔子从小就开始接触社会下层,因此他察夫民心,想要用思想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他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行,传布自己的学说。他心中,始终贯穿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眼前是个和谐的社会,人们都能过上有秩序的生活。但可惜的,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已超越了权势,致使他只能惶惶然地坐与车内,随着簸巅不定的车身,在心中亦再想着济世救国。
《论语》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也浸诱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心理、行为等方面。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并不是不无道理。
自小我就接触它,在一日日的坚持中完成了所有的背诵。《论语》就如同中国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当中。《论语》中记录着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的智慧具有广泛普适性,它早已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因此,他才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生命力的真正原因。
为人处世、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必读书,传世经典,圣贤智慧,逍遥忘今自迷沉。读《论语》,体验百态人生。
读论语有感 篇2
这学期,我们背诵了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许多话,都让人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
背了这句话,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时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门上面去了,他怎么也弄不下来。我见了,对他说:“我来帮你。”我想了一会儿,便拿起扫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没弄下来,反倒把握自己给弄得头晕眼花。我想:做什么事不能靠蛮力,要动脑筋想办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楼梯上不就高了吗?于是,我站在楼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给弄下来了。
我不仅能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还很讲诚信。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妈妈,偷偷拿了一块钱,买了个笔。我想:要是被妈妈发现,那不是得挨一顿嚷吗?而直接对妈妈承认错误,妈妈一定会原谅我,并告诉我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选择了主动承认错误,果然和我的想的一样,妈妈原谅了我。
以后,我要每天反省两次,这样,我就会更优秀。
读论语有感 篇3
漫漫年华已在弹指之间悄然流逝,唯有一部部经典未被时光的流沙覆盖,仍散发着光芒。在阅读越来越呈现碎化片的今天,经典仍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读《论语》,带给我发自内心的喜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话开辟了我学习和思考的道路,使我开始探究世界的奥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告诫教会我复习和感悟的道理,使我开始温习和深深感悟。“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一句话使我懂得反省自身,既传则习,在学习上不断反省,以求得更大的进步。
《论语》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教会我修养自身,从而也能够使我获得提高自我的喜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轻巧的一句话教会我要宽容,需要培养广阔的心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做人要诚实。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不需要不懂装懂,而是要不耻下问,否则只会贻笑大方。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师从多人,而他的经历也印证了这句话。我从中学习到要向身边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和改变自身的缺点。
《论语》教会我要承担责任,这也是一种喜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话应是我们青少年的座右铭。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前路荆棘遍布,前方雷雨交加,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漫漫长路,我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小一部《论语》却蕴含着巨大道理,而我们每次的阅读也不过是管窥蠡测罢了,其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读论语有感 篇4
年初,差不多用了两周时间,读完了‘国学四库’系列的《论语》一书。点染之余,却被文中的一章所触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久久不能释怀。标与本的比对,因与果的关联,能否超然,全凭一念。
《论语》之前的`了解犹如皮毛。只有少许的篇章,有记忆,能诵读,背后深意说不全、参不透。从“学而”开始,不过两三篇便不知晓。确实惭愧。即便是每每去“三孔”游记、参拜也未能有所长进。
无法穿越回到那个久远的朝代,只有透过书目记载,了解那过往的人和事。《论语》是一部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交谈对话的收录集。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国见解以及评价古贤的论述,记录有点像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有人问、有人答,偶尔也可以开个小玩笑。
全书20篇,每篇若干章。至于章,其实就是几句话,因为是收录集,每篇的归类就不会绝对精准。篇目是按照收集语录的开始命名。有观点开篇的,如学而、为政、子罕、先进等;有学生名字开篇的,如雍也、颜渊、子路等;也有评价前人的,如泰伯、季氏、微子、尧曰等。
书中多次学生向孔子求知识、见解。虽短短几句,见博学、见正念。有如问“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如问“政”,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有如问“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有如问“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书中围绕教学、仁政、中庸、修为等内容,提出很多有益的方法,积极的引导人们入世。培养君子、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克己复礼开始。可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孔子最终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周游列国,多是颠沛流离。
很有意思的发现是我们目前很多使用的语言,在20xx多年前,由孔子和他的学生开启,目前依然在用,留存至今。有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如也”,似乎现在只在陕西一带出门在外的人员他乡相遇,互称乡党。有如“先进于礼乐,后进于礼乐”。先进是进修之意。如今也指位于前列,可为表率,比较相似。流传下来的成语就更多,见贤思齐、文质彬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重道远等等。
《论语》开创教化先河。学者、知识分子、悟道者们能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目标,值得彪炳和慨叹。于己。不才,奉行之。
读论语有感 篇5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虽出身贵胄然垂髫丧父,束发失母,幸得贤母教而成英才。时倍臣当道人心不古,有礼崩乐坏之势,故此论语出。
论语之术者,莫非修齐治平也,前人述备亦,余若附庸赘述,恐画蛇添足乃至取枉错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径以大略观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贻笑四方,二者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新说。
讲《论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经典,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此作著时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更有倾颓之势,与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如出一辙。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柏拉图与孔子都架构了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体制,不同的是柏拉图将权杖交给哲学王,而孔子却主礼法以为宰者。这种以礼法道德为结构,以高尚个体为单位的社会模式,为日后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奠定了基调。
“礼法”是不同等级的不同行为模式,“道德”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此二者是先贤为促使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优策略,围绕这两点展开,愚以为《论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社会分工与合作。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所论述的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承此而启后者遂有西汉大儒董仲舒之纲常说,可以说纲常不啻为《论语》中描述的社会模式的总结:君臣、父子、夫妻。层层递进,权责明确。而仁、义、礼、智、信中除“智”存利己属性,其他的品质皆有益于他人且能缓和社会关系。论语学而篇中更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个温和忠厚谦卑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则衣冠安坐于庙堂,黎元勤奋于田亩,每个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将这些君子置于社会的大机器中,社会就会愈发稳固,在生产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稳定的社会具有最高的生产效率。这也是孔子的终极政治抱负。可以说孔子之于封建主义就如同亚当。斯密之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之于社会主义。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也并非驰骋疆场的军事家。而是一位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以至于后世皆称其为“万世师表”。《论语》也大多数以学生求问于老师的体裁来表达孔子的思想。为何教育在儒家学说中如此重要?究其根本乃教育是孔子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将礼法道德变成社会共识,传递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培养温文尔雅的君子。在漫漫长河之中教育是儒学战胜诸家学说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当欧洲的知识还被用晦涩艰深、诘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写、用昂贵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侣之高阁时。我们已将智慧的种子撒遍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国在历史中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也正因为此。而私学之风的盛行则滥觞于《论语》。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也。”将知识廉价化、去垄断化,孔子可谓居功至伟。
至此,《论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模式的逻辑关系就叙述完备。一个由礼法法与君子构成的和谐的社会机器通过教育进行传承。经过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这样大家的完善,儒学的理论与《论语》中的社会结构越来越适应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种完善的结构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异常稳定,以至于明清时期我们甚至被这种强大稳定反噬,当然此为后话,并不在此篇的讨论范围之内。
余幼时就尝读《论语》,不过心智未开,只解只言片语。今日再与夫子谈心,心胸豁然开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来今日夫子知我愤悱亦。其实剥掉“大成至圣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类的金衣,夫子是一个很可爱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如果用《论语》来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荡”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装腔作势。不攀附权贵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重感情,却有原则。对弟子的死悲痛欲绝却不欲奢葬,甚至拒绝用椁。有时发发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还不忘揶揄子路。与古人交心,实在有趣。
读论语有感 篇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在我看来这句话包含三个层面的关系。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自我成长的关系;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学习”其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学”的过程,另一个是“练习”的过程,所以“学而时习之”其实包含两个动作。就是我们学习了一门课,读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听别人讲话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仅要停留在“学"的过程,还要做适当的时候多多练习,这样才能成长。
人的快乐更多的是来自于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遇到跟自己的理念相近,目标一致,或者拥有相同爱好的人。
我们有时候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或者不认同自己而生气,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不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保持不同呢,为什么非要让别人认同自己呢?我们要了解,别人和自己理念不一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与其因为别人的不认同而生气,不如保持一个好奇的心态去理解别人,也许会学习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