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教案《月亮》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中班教案《月亮》(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教案《月亮》 篇1
活动目标:
1、对月亮船转动的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观察发现不同大小的月亮船向下转动时速度不一样。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水,箩筐一个,抹布一块,垫板每人一块,大小月亮船人手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月亮船”,引题激趣。
师:看看我手里拿着什么?它像什么?(月亮、香蕉、小船等)为它取个名字——月亮船。提问:你能想个方法让它动起来吗?
二、出示垫板,学玩游戏。
1、师:如果我把月亮船放在垫板上会怎么样呢?请你用科学家一样的小眼睛仔细看哦!教师演示月亮船的操作方法,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第一步:用月亮船的底部去盆里沾一下水,不要太多第二步:把月亮船放在垫板上第三步:摇晃垫板,让月亮船动起来
2、请幼儿复述操作步骤,以起到加深巩固的`作用。并提出要求:
(1)正确操作的方法
(2)注意沾水不要太多,不要浪费水。
(3)师:今天我们都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现在请你去试一试,把你的发现藏在心里,待会告诉我。
三、幼儿分组第一次尝试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
四、第一次分享实验成果
1、师:你们发现在玩的时候,月亮船是怎么转的?你是怎么让它转起来的?月亮船朝哪个方向转?(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月亮船转动的简笔画)
2、出示大月亮船,请幼儿猜测提问:把2个月亮船放在同一高度,一起往下划,哪个会划得快?为什么?
五、提出要求:
1、每人一个大月亮船,一个小月亮船,各沾一点水放在垫板上,放的时候注意请你放在同一高度往下划
2、注意桌子上的水,不要撒出来。五、幼儿再次尝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重点指导把月亮船放在同一高度一起往下划
六、再次分享成果
1、师: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解决大船动的时候小船不动的问题?
2、教师验证,得出结论:大船划得快提问:为什么大船比小船划得快?你知道为什么要再垫板上放点水吗?
3、教师小结:因为大船大,身子重,水拉不住它,它的速度就很快。小船小,身子轻,水一下子拉住了它,它的速度就慢了。(教师可用简笔画再次表现发现的成果,帮助幼儿更具体地认识和掌握)
七、经验拓展师:
月亮船还有很多不同的玩法,我们一起去教室再玩一玩吧!
幼儿园中班教案《月亮》 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并感受诗歌语言的艺术意蕴。
2.学会用情感背诵诗歌,并使用正确的量词:海湾,树木。
3.利用您积累的经验大胆想象并尝试模仿诗歌。
4.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会背诵诗歌。
5.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图片来告诉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配音带,录音机
活动程序:
一,创建情况,导入活动
1.谈话导入
老师:你看过月亮吗。
幼儿:月亮在天上;晚上有月亮;有时可以在清晨看到月亮。
老师:您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幼儿:圆形,明亮;有时弯曲得像香蕉。
老师总结:孩子们说得很好。今天,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首有关月亮的诗。我们一起感谢。
二,诗歌初感
1.老师对读诗有情感上的兴趣。
老师:诗歌的标题是什么。你在诗里听到了什么。
幼儿可以广泛地说
2.孩子们看照片,然后再次欣赏老师的音乐复习。
要求欣赏:这首诗是谁。
他们在哪里看到月亮。
(1)老师:那只鸟在哪里看见月亮。说什么
(2)老师:青蛙在哪里看见月亮。他说什么。
(3)老师:婴儿在哪里看到月亮。
他说什么。
三,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1.在老师的带领下,幼儿在情感上背诵诗歌,注意语调的柔和和量词的使用。
2.组织儿童的讨论。
(1)老师:月亮真的挂在树梢上吗。为什么说树梢上挂着月亮。
幼儿:这是树梢上的月光。
老师:为什么小鸟说:我和月亮好吗。
幼儿:月亮照亮了小鸟;月亮看着睡觉的鸟,月亮喜欢鸟。
老师总结:孩子们说这是有原因的,月光散落在树梢上,似乎月亮挂在高大的树梢上。
理解词:挂
老师:我在这里用了一个很好的词:挂,请孩子们做一个“挂”动作。
老师用“吊”字示范了一个字:一个挂在墙上的书包。
请让您的孩子用“挂”来说一个字。
幼儿:毛巾挂在架子上。一块衣服挂在衣架上。
(2)老师:为什么这首诗说池塘里有月亮漂浮。池塘里真的有月亮吗。幼儿:在池塘中可以看到月亮的阴影。
老师:月亮的.影子漂浮在水面上。看起来月亮在水面上漂浮。什么会漂浮在水上。
幼儿:纸浮在水面上;塑料车漂浮在水面上。
老师:为什么青蛙说:“月亮和我很好”
蹒跚学步:月亮的影子漂浮在池塘中,青蛙认为月亮快要和他一起玩了。
幼儿:月亮的影子会在那里,并且一会儿是看不见的。
青蛙认为月亮在和他玩捉迷藏。因此,青蛙说月亮对他有益。
老师总结:在一个明亮的夜晚,月亮的反思会出现在水面上,所以好像池塘里漂浮着月亮。微风吹拂时,水在起波纹,月亮的反思隐约可见,就像您在玩捉迷藏的青蛙一样,所以青蛙说月亮。
对我好。
(3)诗歌还说洗手盆里有月亮。你怎么看。
幼儿:洗脸池中看到的月亮也是月亮的反思。
老师:为什么要用一个词:“盛”。
幼儿:流域中有水,水中有月亮的反思,所以可以这样说。
幼儿:好像月亮在盆地里。
老师:为什么婴儿说“月亮和我很好”。
幼儿:月亮来到婴儿的脸盆,婴儿认为月亮喜欢她。
老师:如果您看到盆地中月亮的反思,您会有什么感觉。
幼儿:我感到非常惊讶;我感到很高兴。
老师:婴儿盆里有月亮的反思。
就像盆地中的月亮一样,婴儿正在玩水。月亮的反思就像与婴儿玩捉迷藏。
婴儿很高兴。因此,婴儿说月亮对他有益。
3.老师:我们了解诗歌的内容。
你喜欢这首诗吗。
我最喜欢这首诗,请宣读。
4.老师:这首诗写在一个安静的夜晚。
月亮悄悄地与鸟类,青蛙和婴儿嬉戏。当我们阅读诗歌时,我们应该用柔和的语气和愉快的阅读。请所有的孩子在情感上朗诵诗歌,并添加一些动作来表达
四:创意模仿
1.你看过那里的月亮吗。
(激发孩子说从不同角度看的月亮)
2.教师展示小河和小玉的图片,并鼓励孩子们用图片模仿诗歌。
3.还有哪些其他小动物在某个地方看到过月亮。请幼儿画在纸上,然后尝试根据诗歌的句型说出来。
活动反思:
从整体活动的角度看,层次清晰,层次渐进,每个环节的过渡自然,整体活动相对平稳。老师的问题是分层的。
他们可以将回忆性问题,体验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结合起来,以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积极地动脑筋大胆提问,并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整个活动的气氛轻松,教师对教材的掌握也很到位。对情绪特征,关键句和诗歌词的分析更为准确。
教师在活动中的情感投入会感染孩子,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也非常活跃,尤其是当孩子们在阅读诗歌时,他们会产生深厚的感情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柯克:月亮,是天体的名称,人眼称为月亮。在古代,它也被称为泰音,宣度,卷娟和玉盘。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的第五大卫星。
幼儿园中班教案《月亮》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掌握歌曲中的休止符,并用连贯和断顿的方法演唱歌曲。
2、根据教师的手势暗示,表现歌曲前后的'不同情感。
3、表达与月亮婆婆的亲密情感以及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幼儿在有月亮的夜晚,观察自己行走时月亮移动的规律。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月亮主题
——教师:又是弯弯像条船,又是圆圆像银盆,我走它也跟着我走,我停它也跟着停。
猜一猜这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幼儿有表情的朗诵诗歌《月亮》。
2、学唱新歌。
——教师范唱歌曲。
——教师:歌曲里唱了些神恶魔?
——引导幼儿学唱歌曲,注意唱准第三句,第四句句末的休止。
3、引导幼儿有表情的地演唱歌曲。
——教师边唱歌曲的前两句,边用手势表现月亮婆婆爱护、抚慰小朋友的温柔之情。
——教师边唱歌曲的后半句,边表现月亮婆婆与小朋友做游戏的欢乐情景。
——带领幼儿学习演唱歌曲,用歌声表现歌曲前两句的连贯与优美,表现歌曲后半部分的活泼与调皮
——教师用即兴动作表演歌曲中前后不同的情绪,幼儿边看边唱歌。
——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表演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4、音乐舞蹈《苹果丰收》。
——教师:月亮回家啦,太阳升起来啦!我们帮果园的叔叔阿姨们摘果子吧!
——师生共同随着音乐,快乐的表演唱《苹果丰收》。
幼儿园中班教案《月亮》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过程,知道月亮每天都有变化。
2、学习故事中优美的语言,并根据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
3、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4、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活动准备:
图片,月亮变化图(4张:眉毛、镰刀、小船、圆盘),衣裳图,裁缝师傅图片,皱纸、剪刀、糨糊等,故事磁带,录音机
活动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月亮做衣裳的课题。
1、你们见过月亮吗?你见过的月亮是怎么样的?它们像什么?
2、你们见过的月亮它怎么不一样呢,有的弯弯的,细细的像眉毛,有的像小船,还有的像圆盘,如果有一天月亮姑娘想做衣裳了,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月亮姑娘做衣裳》的故事。
二、结合裁缝师傅,月亮变化图和衣裳变化图,分段欣赏故事。
1、月亮姑娘长得怎么样?为什么要做衣裳?能穿上衣裳吗?为什么?
2、看来裁缝师傅得给她重做一件,让我们接着听……这次她能穿上吗?为什么?
3、如果裁缝师傅再给她做,你们猜会成功吗?为什么?那让我们接着听……有成功吗?
三、结合图片,完整欣赏故事。
师:小朋友们,月亮姑娘做成新衣裳了吗?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仔细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提问: 为什么月亮姑娘做不成新衣裳?
四、活动延伸——月亮姑娘做衣裳
师: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穿不上合身的衣裳,可是她不穿衣裳晚上出来会冷呀,你们想个办法帮她做件衣裳好吗?
反思:
这是一个穿插着科学常识的语言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语言和描述了解月亮每月的阴晴圆缺,同时增加孩子们的词汇量和语言组织能力。完成这次活动后,我对本次活动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1、语言活动的准备不够充分。
本次活动的准备工作除了我们平时的一些教用具,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在课前观察月亮的变化。但由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安排和我的疏忽,使孩子们对月亮的'变化不是很了解。印象只停留在前一天观察过的“弯弯”的月亮。因此在课堂中,对于“弯弯的月亮像眉毛,像小船”很能理解。但是对故事后半段圆圆的月亮那理解却乏善可陈。
2、太注重描述与原文的一致。
在让孩子们复述故事的环节中。我请庆庆到台前来讲。在这中间,庆庆多处地方用了自己的话,但语言组织的并不是十分合语法。我立刻引导他按照故事原文讲下去,当时,并没有觉得不妥。但事后回想,即使孩子在复述故事中出现了不符合语言习惯的句子,我们也应当好好鼓励他,让他用自己的话说下去。
幼儿园中班教案《月亮》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自主摆放动物卡片,进行叠罗汉组合造型,丰富造型经验。
2.在看看、摆摆、说说中感受叠罗汉造型的多样与有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收集“叠罗汉”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开展谈话、区角等相关活动。
物质准备:有部分绘本画面制成的ppt,几种典型的叠罗汉造型的ppt,操作材料(有月亮画面的底板、封塑的动物角色卡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产生兴趣。
师:这是什么?你尝过月亮的味道吗?(出示画面一“月亮和问号”。)
师:想尝一尝吗?你们想,我也想,有一群动物更想。有那些动物呢?(出示画面二“月亮和动物的眼睛”。)
师:找到它们了吗?数一数,有几双眼睛?这么多动物会有谁呢?
二、引入情境,交流经验。
1.出示画面三“月亮和动物们”,教师讲述情境。
师:夜里,小乌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狐狸、猴子、老鼠它们望着月亮,都在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真相尝一口啊!可是,不管它们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这可怎么办呢?(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
2.观察画面四“动物叠罗汉”交流“叠罗汉”的经验。
师:看,动物们已经开始行动了!它们是怎么做的?
师:它们一个一个往上叠,慢慢地想靠近月亮。它们叠上去的样子看上去像什么?像不像梯子?
三、观看典型造型的ppt,了解叠罗汉的式样、方法、重点等。
师:这两幅图的造型看起来像什么?它们是怎么叠起来的?哪一层或者哪一个人最重要?为什么?
1.三角形。
引导幼儿观察并明白:三角形的罗汉是从下面往上一层一层叠起来的,下面一层最重要,下面多上面少,看上去稳稳的。
2.太阳形。
引导幼儿观察并明白:太阳形的罗汉师围着中间的一个叠,样子很美,中间的最重要,周围的都是围绕着他叠的。
四、延续情境,自主“叠罗汉”。
1.延续情境。
师:看到动物们叠起来罗汉,月亮想:这是和我玩游戏吧!于是它一会跳高,一会跳低。想想看,动物们该怎么叠罗汉才可以够到月亮,尝到它的味道呢?等一会儿,请你们都去试一试,帮帮动物们。
2.幼儿根据现有的'画面摆放动物卡片,进行叠罗汉造型。
五、展示作品,感受不同造型。
师:你的动物朋友是怎么叠罗汉的?叠出了什么造型?像什么?谁最重要?
师:你觉得哪一幅特别有趣?为什么?
六、在故事情景中结束活动。
1.教师讲述情境。
师:和动物们玩了这么久,现在月亮有点累了,它想:你们肯定够不到我的,它不跳了。可是,你们听——“咔擦”,怎么了?
2.出示画面五“月亮被咬了一口”。
师:月亮被小老鼠咬了一口,小老鼠又把咬下的月亮分给了其他动物。哇!大家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味。
3.出示画面六“动物们在月光下入眠”。
师:在我们的帮助下动物们吃到了月亮,它们心满意足地睡着了,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我们不要吵醒它们,轻轻地和它们说再见吧!
幼儿园中班教案《月亮》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
2、运用挂图和课件,初步理解并形成“半个月”的时间概念。
3、萌发对月相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感受半个月里月亮形状变化的过程。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兔妈妈和小兔玩偶、课件、单月的日历一张。
2、律动《月亮婆婆喜欢我》
3、《望着月亮吃大饼》故事挂图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是谁呀?”(出示玩偶)“打个招呼吧!”“兔公公家盖房子,兔妈妈要去帮忙,小兔只能在家里等妈妈,它会怎么等妈妈呢?”(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讲述)“平时,你的妈妈不在家,你会怎样等妈妈呢?”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欣赏,初步了解半个月的时间概念。
“小兔子怎样等妈妈呢?请听故事《望着月亮吃大饼》。”
教师:“兔妈妈要多长时间才回来呢?你们知道半个月时间有多长呢?”(教师出示日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日历,就知道半个月有多长了)除了用数日历的方法,兔妈妈还告诉小兔一个什么好办法呢?
3、出示挂图,进一步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好,我们一起来听听兔妈妈的好办法吧!”(播放录音,再次欣赏故事)
提问:(1)兔妈妈走后头几天,小兔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演示挂图中的.月亮变化)
(2)七八天过去了,月亮变成了什么样?小兔把圆圆的大饼吃掉了多少?
(3)又有几天过去了,天空中的月亮只剩下了什么?小兔的饼也变成了什么?
(4)最后一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事?小兔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5)小兔是照着谁的样子等回了妈妈呢?原来圆圆的月亮会变呢!
4、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进行讲述。
“好,我们看着大屏幕,一起讲讲这个好听的故事,好吗?”
5、律动《月亮婆婆喜欢我》结束活动。
“小朋友,月亮不仅会变样子,它还会和我们做唱歌做游戏呢!”(教师弹琴,幼儿做律动)
活动反思
《望着月亮吃大饼》是一个童话故事欣赏。一开始利用头饰兔妈妈和小兔来导入故事情节,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让幼儿跟兔妈妈和小兔打招呼问好。在我第一次完整地讲述故事时,孩子们听的很认真,当我故事讲完开始提问:半个月到底是多久的时候,小朋友的回答千奇百怪,都迫不及待的说出自己的答案。最后我用数一数和故事中兔妈妈教给小兔观察月亮变化的方法告诉小朋友半个月到底是多久。这节课的难点就是在于幼儿对月相变化的理解,在活动中准备了月亮变化的图片,幼儿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半个月中月亮变化的过程,孩子们也可以轻松的说出故事情节,比如老师提问:兔妈妈走后刚开始几天,小兔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孩子们积极地说:“月亮缺了一些”。老师问:“小兔把月饼吃成什么样?”孩子们说:“吃掉了一点点”。老师问:“七八天过去了,月亮变成了什么样”?孩子们说:“变成了半圆”。老师问:“小兔把大饼吃成了什么样”?孩子们说“吃掉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演示和提问的方式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了,这样幼儿既理解了故事内容,也明白了月相变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
1、教师在讲述月象的原因时,语言可更简洁。
2、在活动中应发挥幼儿主体,让他们多说,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