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生物入侵”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熟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劫(jié)掠栖(qī)息藩(fān)篱归咎(jiù)斑斓(lán)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解释下列词语。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迷信)。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无策:比喻没有办法。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2)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根据课文内容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交流点拨】“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4.课文中主要提到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交流点拨】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等。
5.作者是如何形象地称呼这些入侵者的?
【交流点拨】移民偷渡者。
6.为什么把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入侵者”?
【交流点拨】因为他们不仅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7.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归咎于什么?
【交流点拨】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8.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无节制繁衍的条件有哪些?
【交流点拨】不受同类的物种竞争,不受天敌伤害等。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速读课文,圈、点、勾、画,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思考:
1.文章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的哪些知识?
【交流点拨】“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及其危害、原因及途径、不同人对“生物入侵者”的观点、防范措施。
2.本文介绍这些知识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人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按这样的顺序说明事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提示人们重视生物入侵的后果,研究出相应的措施。
4.你知道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一说它们的好处。
【交流点拨】
(1)列数字。
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
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小结】列数字使文章真实,准确。
(2)举例子。
①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
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②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③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④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
⑤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小结】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3)打比方。
①“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说明“入侵者”传播之便利和预防之难。
【小结】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教师小结】小结各种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支撑说明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列数字: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也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5.重点语句赏析。
(1)“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加点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它的作用。
【交流点拨】加点词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两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斑贝不知不觉登上北美大陆,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在那里随心所欲、大胆放肆地危害人类,生动贴切。
(2)“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加点词语“几乎”与“全”去掉其中一个,你觉得这样是否表意更准确?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去掉。因为“全”字可以看出物种的繁衍速度之快、数量之多,而“几乎”一词又可以看出作者语言表达之严密,去掉其中任何一个,都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3)“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啸聚山林”妙趣横生,使人充分感受到了“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力之大,强调了此事的严重性时又不使说理太严肃,寓诙谐于庄重之中。
课后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本文采取了逻辑顺序,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他们带来的危害,对此不同观点及相应的措施。主要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富有趣味性。
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科学知识,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参与课堂讨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科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及其合理性。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质疑问难,学会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屏显水葫芦图片,问:图片上的这种植物叫什么?(生答。)几十年前,我国为了净化水质引进了水葫芦,没想到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惊人,现在已给我国造成严重的危害。请看今年11月27日《大江晚报》的一则新闻:(屏显新闻链接)
“绿魔”侵入上海外滩
本报上海11月26日电绿!到处是绵延的绿!从11月23日开始,上海黄浦江景观水域满目都是随波漂荡的绿色水葫芦,或呈带状,或堆积成毯,绵延黄浦江中下游水域约20公里,看得游客触目惊心。
对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水上环境管理处表示,目前,水葫芦爆发的速度已经超过作业部门的打捞能力,因此黄浦江上游已告“失守”,漏网的水葫芦顺流而下,漂至外滩。这也是“绿魔”今年首次侵入上海景观水域。
记者昨天在上海浦东滨江大道看到,黄浦江景观水域四处漂着绿油油的水葫芦,尤其是江中心更是形成了两三条绵延数公里的带状水葫芦,如同一条条绿色丝带,在靠岸的滩涂上,被潮水带来的水葫芦更是堆积成片,如同一块块绿毯,而在一些死角处,水葫芦更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挤得“水泄不通”。江中,一条打捞船正奋力地捞着水面上的水葫芦,而船上的水葫芦已堆得如同小山一样。
请学生朗读新闻。
去年,黄浦江、苏州河打捞水葫芦总量达10万吨,今年估计将达100万吨。因此,水葫芦在记者的眼里成了“绿魔”。那么,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是怎么称呼它的呢?(生答:生物入侵者。)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梅涛的文章《生物入侵者》,了解有关生物入侵的知识。
二、质疑探究
1、读题目,说说学习本文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生提出问题,师生相互交流答疑。
教师准备问题:
屏显想一想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怎样的?
3、本文还介绍了那些生物入侵的知识?
4、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屏显本文写作思路,明确本文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这是逻辑顺序。)
速读课文比赛,圈点勾画出相关知识点,回答问题。
三、重点探究
说明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为了把事物说明得清楚明白,还要运用说明方法。
屏显品一品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例句,并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屏显: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1、列数字:
① “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
②耗资数十亿美元——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
①举蒲公英等为例——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
②斑贝、天牛、红蚂蚁等——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宠物等——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
①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说明:
a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
b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四、拓展延伸
屏显说一说
1、从文章中你知道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在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作介绍、相互交流。教师补充相关材料(克式鳌虾、一枝黄花等,屏显图片)。
2、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畅所欲言。
五、教学小结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作业设计
屏显做一做
在搜集生物入侵者材料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
板书设计
逻辑顺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篇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生物入侵者》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本文采取了逻辑顺序,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他们带来的危害,对此不同观点及相应的措施。主要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富有趣味性。
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科学知识,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参与课堂讨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科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及其合理性。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
知识与技能目标:
阅读课文,积累字词,获得一些生态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对“生物入侵”理解
教学手段:
广安新闻;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彩色粉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水葫芦入侵广安的新闻。(广安新闻联播12月9日报道)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2、题解: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引出话题: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2、3、4段)
探究原因:——(5段)
揭示态度:——(7段)
采取措施:——(8段)
三、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D.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
四、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五、延伸拓展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如果发现我们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至少一种),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教师提供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
3、选作题: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记重点字词;
⑵把握本文的结构大意,掌握文中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全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以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等问题。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密切的关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注意观察生活,科学的认识与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分析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
二分钟演讲;教师念优秀文章。
一、新课导入
念一则新闻,有关生物入侵。
二、识记重点字词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描写的?试概括每一个段落的'大体意思。
精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组: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的生物迁移不会造成生物入侵的现象发生?
3、在文中的3、4自然段作者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如果有,请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文教师通过问题组的形式帮助学生解读全文就好,通过课文联系实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培养学生的环保科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