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
⑵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⑴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⑴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加强诵读训练。
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
⑴反复朗读法
⑵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那是陶渊明为我们开启的一个躲避世事烦扰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趣,那“设酒杀鸡作食”之朴,无不给人以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二、 采访对话,理解课文
设计语文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连线,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
同学们都是武陵人,是采访对象,老师客串一下记者。
采访开始:
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
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武陵人: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一大片美丽的桃林呢?会是仙境吗?我想看看它的尽头有在哪里呢?
记者:桃花源外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进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数日,请你说说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环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房屋整整齐齐,青砖白瓦。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树茂盛,修竹成林……实在是山清水秀,优美恬静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对素不相识的我热情相邀,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余人也是热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我的到来,都来打听消息。这份热情淳朴实属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们生活幸福,其乐融融。他们男耕女织,丰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无忧无虑,人人安居乐业。真是一个好地方。疑似天上却人间。
记者:桃花源人告诉你他们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么?
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记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当你告辞离开时,桃源人对你有何嘱托?他们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也许他们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不愿再面对纷乱更替的乱世。
记者:既然受人之托,为何还要在离开时处处做标记,还要将此事告诉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世间少有,我担忧别人不相信我的话,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于告诉人们我的'传奇经历,我想太守是当地长官,他应该知道。
三、 运用想象,配话(画)外音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留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再次品读课文,配画外音。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读课文,另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或(话外音)
一位同学读课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动,只见一片粉红夹岸而来,晴空下,桃枝交柯,纷纷扰扰,桃花菲薄迷离。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葱茏,香气袭人。一阵清风,伴随着芬芳香气,花瓣如粉红蝴蝶,飞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荡荡,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泻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学读课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桃源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回答:“今是晋”。桃源人接着问:“秦朝之后就是晋朝吗?”渔人回答说:“秦之后还有西汉、东汉两朝,汉之后又历经三国鼎立,之后是魏,魏之后方为晋。”
桃源人感叹道:“唉,世外朝代更换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学读课文:“诣太守,说如此。”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有一天我沿着溪水打鱼,不知不觉迷路了,发现一片桃花林,桃林尽头有座山,几经曲折入山后,竟然有与世隔绝的好地方,那里环境优美,人们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时处处做了标记,请太守大人派人随我前往探个究竟。
四、 品味研读,主题探究
1、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探桃花源,可人们再去找时“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存在,暗示在现实社会中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
2既然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为何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目的何在呢?
明确: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连连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又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五、总结出自本文的成语,理解其含义。
(1)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3)无人问津:没人访求,探求。用来形容受冷落;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5)黄发垂髫:释义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指老人和儿童,即老老少少。
五、 课堂总结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尘心如垢洗不去”也许,愈是神秘愈是能扣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去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丽的象征。
六、 作业设计
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1.字词: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钦佩——敬重佩服。
公仆——为公众服务的人。
抑郁——心有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气质——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
直觉——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
2.关于悼词:
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辞。它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介绍死者逝世前的身份、职务、逝世原因和时间及终年岁数;
(2)追怀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价值;
(3)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激励生者。按表达方式分,悼词可分为记叙式悼词、议论式悼词和抒情式悼词三种。
本文是议论式悼词。这篇悼词近600字,仅有30多个字谈到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其他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爱因斯坦在这里不仅仅追怀居里夫人为世界留下的彪炳功勋,更是追念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浩然正气,归真反璞、贫贱不移的一片丹心,高度赞扬其高风亮节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抒发其无限的钦慕之情。
3.主要内容:
第1段,开宗明义,阐明像居里夫人这样崇高的人物,其道德品质要比其业绩更具有深远的时代和历史的意义。这段共三句话,一句比一句更肯定道德品质的意义。第一句中,“不仅仅”强调对于居里夫人的追念一定要超出“她的工作成果”的范围。“在道德品质方面”紧承上句,点明那追念应该超出的部分。第二句将“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前置,明确并突出道德品质的价值。“即使”先退一步,然后以道德品质对于才智的作用更进一步说明其价值。
第2段,纵笔酣写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和无以伦比的气质。作者在这里连用排比句,一气呵成,文笔奔放,尽情抒发对居里夫人的无限钦佩之情。“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这些十分肯定的语句都浸透了演讲者无尽的.颂赞。
第3段,照应了第1段的第三句话,阐明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是与其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分不开的。
第4段,只一句话,照应了第1段的第二句话,极高地赞颂居里夫人的品格和热忱更是后世永远不会忘怀的,她将激励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未来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使科学事业不断走向光明。句中“哪怕”“只要”以肯定的语气阐明只需居里夫人的品格与热忱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使欧洲面临光明的未来。
这四段之间的关系是:第1段提出基本观点;第2段在提出观点的基础上阐释居里夫人有哪些品格;第3段从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功绩同样离不开她的热忱与顽强的角度说明其人格的深远意义;第4段照应第1段,仅以对欧洲的影响为例。再一次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力量。
这篇悼词与《居里夫人传略》不同,其意图在于阐明、颂扬居里夫人的品格及其力量,揭示这些品格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抒发深切的钦慕之情,而不在于记述居里夫人的事迹与功绩。因此,这篇悼词的语言热情奔放、真挚强烈,同时展示了演讲者——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位追求真理的巨人,对于挚友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展示了其自身所独有的超迈洒脱,境界阔大、豪放的伟人气质,而这种气质同居里夫人的品格一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
朗读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课文
3、注音:燕山逢候骑
4、分析思想感情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5、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提纲
《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意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一、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二、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分组自由讨论: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被压扁的沙子》课堂实录
屏幕显示《新华文摘》网页截图:据《华盛顿邮报》报道,阿根廷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有阿根廷的一支南极探险队发现的这些化石包括部分颅骨,脊背上的部分骨板和其他骨骼。这些化石好像属于一种新的食草恐龙,具有鸟臀目恐龙的特征。
师:请把这段文字归纳成一句话。
生: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放视频《恐龙、南极》(时间1分钟),介绍恐龙和南极的一些常识。
师:结合视频和刚才的新闻,大家有什么疑问?
生:恐龙如何在南极生存?
生: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了南极?
……
屏幕显示: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师生齐读屏显内容。
师:让我们随着阿西莫夫的笔来见证一个伟大学说的证明。请听课文录音。
放课文录音。
屏显整体感知题:1、作者针对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提出了那些问题?
2、对于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什么样的的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3、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最后证明了什么样的理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师:是大陆在漂移,不是恐龙在迁移,你觉得可信吗?
生齐声大声回答:可信。
师:为什么可信?
生:7年级下册的科学书上有的。学到过。
师:那么作者自己提出时是否百分百的肯定?
齐读第6段,找出关键词回答。
生:不是百分百肯定。文中的“也许”“几乎”可以看出,
师:的确是不很肯定,因为它只不过是作者的一种假说。
屏幕显示百度百科词条截图: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内容和这种假说的弱点等。
师:虽然这种假说有一些目前无法解释的弱点,但它十分可贵,因为……
屏幕显示: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假说,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师生齐读屏显内容。
师: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的?研读7—14小节。屏显下列问题:
1、根据作者的假说,你来说说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大陆?(提示:假说推论部分的`顺序是什么?)
2、怎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学生自己读完,屏显:大约2、25亿年前的大陆是……,那时的恐龙是……
大约2亿年前的大陆是……,6500万年前的大陆是……,现在的大陆是……,恐龙化石……
师:请对着提示复述过程。
生复述过程。顺便可讨论说明语文的准确,如“大约”“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
师: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生: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每个大陆都有了自己的恐龙。
师:根据作者的假说推论出,南极应该有恐龙化石。那么南极有恐龙化石吗?
生:有,开头的新闻里已经报道,南极有恐龙化石。
师:那么说明原来的假说是正确的。
理出文章的思路,屏显: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师:这是一种现代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叫假说演绎法。
屏显百度百科“假说演绎法”词条截图,师生齐读。教师强调假说演绎法的过程。
……
引入阿西莫夫的介绍,屏显:阿西莫夫(1920—1992),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一生著述近500本。代表作《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
屏显:我一直梦想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阿西莫夫
师生齐读中下课。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通过中考链接,深入体会大自然中的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练习的过程及讲解练习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途径,更是检测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掌握程度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每一次的练习都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来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通过课内的习题,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难点:对于各题目中的要求,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特别是中考链接,要一边复习所学的方法,一边掌握新学的方法。
练习很好讲,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方法,那就不简单了,学生往往对于这道题会解了,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说起来是头头是道,但是同样的问题,却望而却步了,关键在于不会举一反三,每次的练习讲解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是会让学生离成功更进一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巩固:
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可以对错误的地方加以纠正。
几次讲解练习下来,我发现学生们非常乐意将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这里也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二、能力提高:
学生自告奋勇地回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就要积极提出。
很多学生只对标准答案感兴趣,甚至认为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其实语文就只有标准答案而没有正确答案,同一个意思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若学生能很出色的回答,那也是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三、中考链接:
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先让学生谈谈读了之后的感受;再让学生想说哪题就说哪题,并且可能提出异议。
课外的文本练习正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工具,由于没有讲过,可以让学生谈感受,是很好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让学生选题,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作业
1、订正
2、预习《古代神话四则》,给生字注音
毕竟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同学没有能在课上及时订正,便让他们作好相应的记号和记录,课后的订正不仅是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据点,也是让学生再次复习的好机会。
预习很有必要,是对下堂课作的一个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