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2025/09/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1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对于这种以对话为主又揭示一个道理的童话故事,怎样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全身心地投入进入;怎样上才能让孩子的语言得到发展,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迹;怎样上才能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上出低年级语文的味道。

一、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学生的朗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读,朗读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孩子们在悟中读,在读中悟。1、悟中读。学生预习过课文,对文中的狐狸有个初步的印象——狡猾。怎样把狐狸的狡猾通过朗读读出来呢?关键还在于对“狡猾”的真切的体验。我首先是通过抓关键词来体会。第一次对话中“亲爱的”和“您”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谁对谁说‘亲爱的’”,你向谁问好时会用“您”,学生联系生活,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只狐狸的虚伪、狡猾。第二次对话中,狐狸的表情是“赔着笑脸”,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狐狸的“笑”并不是真诚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图的,是装出来的,是虚伪的笑。这一下,孩子对狐狸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层。其次,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当时狐狸在讨好乌鸦时的心里话来感知狐狸的“狡猾”,嘴上是甜言蜜语,心里却讽刺、挖苦,别有居心。在“口蜜”与“腹剑”的对比中,狐狸的狡猾形象就跃然纸上了。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入境又入情,,朗读就不再是难题。孩子们会露着“做作”(表现狐狸的狡猾)的笑容,用很温柔的语气去讨好“乌鸦”,有的孩子在“骗肉”时还会晃着脑袋。一脸的“亲切”样。边悟边读,学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2、读中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种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乌鸦。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演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二、营造活泼开放的学习氛围,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充满自由和欢乐的。学生只有在一种活泼的、开放的氛围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上我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去演,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去表现自我。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未必每一位孩子都有上来朗读、表演、发表见解的机会。于是,在朗读表演中,我设计同桌互演,让每位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感悟体会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这样,可以化整为零,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三、“文道结合”,在语言训练中,不露痕迹地揭示寓意。

低年级的孩子,最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最喜欢表现自己。寓意的揭示是在朗读的层层铺垫后分三步呈现在孩子的眼前,植入孩子的心里。第一步是在学完课文后,先让孩子说说,你现在觉得这是只怎样的狐狸,然后,我故做疑惑地问:“共同生活在这树林里,难道乌鸦不知道狐狸是很狡猾的吗?”孩子马上争着要表现自己,说“乌鸦爱听奉承话”,说“乌鸦得意忘形了”……孩子在这里其实已经基本意会故事的寓意了。第二步,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环节:乌鸦后悔极了,连连用翅膀拍打着自己的脑袋,不停地责备自己:“______________。”其实,乌鸦自我责备的话,就是这则童话故事的寓意。最后,我出示三句名言,让孩子帮忙送给乌鸦(你想送乌鸦哪一句就把哪一句多读几遍)。孩子可以在这三步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寓意,并能铭记于心。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最后两步,由于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只能匆匆地布置学生课后去说,课后去读了。

四、上出低年级语文的味道。

低年级的语文,除了活泼开放,重视语言的发展,朗读的训练等等,学生对字词的认读、识记、理解与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是借班开课,课前,孩子只是读熟课文,自己认读生字,因此,在课堂上,我很重视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认读,对于一些生字,我给孩子注了拼音,提醒学生把音读准,特别是“一”的变调。我还帮助学生通过联系图片,创造性的想象来识记生字“叼”和“肉”,拓展学生“一()肉”的了解,体会“片”的用法。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2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整合了语文课本、拓展阅读和课外书三种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狐狸、认识狐狸。

在学本课之前,首先让孩子们谈谈对狐狸的看法,孩子都能说出狐狸很狡猾、很讨厌,学完本课后孩子们更加坚信狐狸是狡猾多诈、令人讨厌的。我感觉到在他们心里狐狸除了狡猾就是懒惰、不劳而获、令人讨厌,好像狐狸一无是处。但是作为成人的我深知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再说狐狸也并不只有狡猾一个特点,狐狸也有它美好的一面。凑巧拓展阅读上有一篇课文是《你了解狐狸吗》,通过读本篇课文,学生了解到狐狸并不是专干坏事,它干的大多是好事,狐狸的.主要食物是昆仲、野兔和老鼠等,而这些小动物都是害虫,狐狸吃了他们就是帮了农民伯伯的大忙。童话故事中总是把狐狸描写成狡猾多诈、偷鸡偷鸭的坏蛋,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

课后我去图书馆找了关于狐狸的相关图书,找到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小狐狸离家出走》及《吃书的狐狸》。《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一本书,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而成,我给孩子们讲了其中的一个,他们听得很入神,都向我借这本书,我趁机向孩子们推荐图书馆有这本书,课后很多孩子借了这本书并且读完了,其中韦张奥阳的妈妈陪着孩子一起读完了这本书,妈妈说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孩子看得津津有味。

通过整合课本、拓展阅读及课外书,孩子们对狐狸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4

《乌鸦和狐狸》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很适宜低年级儿童阅读,他们充满好奇、充满幻想、充满童趣。以下是我对本课案例设计的一些教学反思:

1、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在设计本教学案例时,我能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去表现自我。

2、注意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本教学案例,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想象当时情景,深入理解角色思想,体会不同的情感;续编故事,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

3、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以读为主是本教学案例所体现的又一要点。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情地去学习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4、不足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了小组学习,但往往会出现形式化,收效率不能达到优良。比如有个别小组在交流过程中,只把自己所划的句子读一读,简单地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乌鸦)就算完成任务了,缺乏深入的交流。如何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让每个人都畅所欲言,特别是一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 我以后在教学中还需进一步研究。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5

1、悟中读。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文中的狐狸有个初步的印象。怎样把狐狸的狡猾通过朗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呢?关键还在于对“狡猾”的真切体验。教学文本中,我首先是通过抓关键词来体会。第一次对话中“亲爱的”和“您”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第二次对话中,狐狸的表情是“赔着笑脸”,通过对比,学生了解到狐狸的“笑”并不是真诚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图的,是装出来的,是虚伪的笑。这一下,孩子对狐狸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层。加深了理解,学生朗读就入情入境了。孩子们会露着“假装”的笑容,用很温柔的语气故意去讨好“乌鸦”,有的孩子还会晃着脑袋或是摇着尾巴,把狐狸的虚伪面目表演得惟妙惟肖完全沉浸在角色中了。

2、读中悟。

孩子在入情入境的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乌鸦。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其实在日常教育中,我都比较重视语言的发展,朗读的训练。比如;课前我要求孩子们进行预习,对文中的内容已有了一些认识和粗浅的理解。但还不理解词语的含义。因此,在课堂上,我重视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正确认读和理解,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现学生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围绕狐狸骗乌鸦的三次说话及乌鸦的三次态度上的变化这一重点来设计问题的,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次对话,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我给的提示自主学习3———5自然段,教学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

在课堂上,我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去演,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去表现自我。这节课上,孩子们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6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极其生动活泼的短文,通过狐狸三番五次的“花言巧语”,乌鸦的“没有回答”、“还没有回答”、到“非常得意”,勾勒出狐狸的丑恶嘴脸和乌鸦的“笨拙”与“骄傲”。对于读惯了韵文类的课文的孩子们来说,学习这篇课文更是兴致高涨。

在教学前,我先用短短几笔在黑板上勾勒出“大树”、“树洞”、“狐狸”、“乌鸦”的样子,然后让学生说说“狐狸”和“乌鸦”两个是什么关系,接着板书“邻居”,然后再让学生考虑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做填空题:( )的狐狸,( )的乌鸦。

在孩子们眼中,他们的认同都是一致的,他们说“狡猾的狐狸,笨蠢的乌鸦”,都认为乌鸦肯定会上狐狸的当。于是,我再让孩子们带着好奇朗读了课文,从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及其人物的个性特点。在巡视指导时,看得出孩子们都朗读得非常认真。在分小节读课文时,读的人忘情,听的人更是仔细。其间,我又强调孩子们注意其中人物的`动作、神情的描写,语气的表达,注重感情色彩。这样通过学生有次序的解答,老师适当的板书,简笔画,乌鸦“受骗”的过程一目了然。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乌鸦上当”的原因。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的结论是“乌鸦听好话,上了当”。继而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不要轻信花言巧语。”孩子们真聪明,在耳濡目染中,在积极探索中,他们已有了一双“火眼金睛”,分辨人世间的丑恶了。课文虽简短,意义却深刻。在巩固练习中,我又穿插了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等练习,取得的效果较好。在表演中,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得多,体会自然也深。

课堂是“练兵场”,然而课外也不可忽视。课余,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其他一些童话小故事,我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即使一遍不懂,多读,总有“读透”的一天。我告诉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会读,会说,会用,便是“读书”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