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课后研究活动
爱习作提供的《乌鸦喝水》课后研究活动(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乌鸦喝水》课后研究活动 篇1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乌鸦要喝着水,除了往瓶子里加石子外,还能用什么办法喝着水,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男生站了起来,大声说:“用吸管吸。”旁边的学生有意见了,“乌鸦会用吸管吗?它去哪里拿吸管呀?”这位男生又说了:“小卖部不是有很多吗?”全班学生笑了起来,我也笑了,对他说:“你挺有办法的。”他挠了挠脑袋也笑了”。“同学们还有什么办法?”全班又议论纷纷了:“在瓶子旁边挖个坑,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用乌鸦尖硬的嘴巴,把瓶子啄破,水流出来就能喝到了。”“把一个碗放在瓶子旁,乌鸦用爪一踢,水流进碗里,就能喝到碗里的水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我准备给学生们总结课文,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乌鸦要喝着水多麻烦呀,你看我伸手拿就能喝到水了,多简单。”其他学生也说了:“是呀,我们多好呀,口渴了倒上一杯水用手拿就往嘴巴送,不像乌鸦那么累。”“我们的手不只可以拿瓶子,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听到这里我很高兴,一堂课可以引出学生那么多的思考、体验,产生了一笔多好的教学资源!其实,只要留心,教学中的类似资源是很多的。作为老师,不就应该努力抓住这些资源吗?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乌鸦喝水》课后研究活动 篇2
教学目标:
1、 复习生字。
2、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感悟课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课文内容;用“渐渐”说句子,积累语言。
3、 懂得遇到困难要认真观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感悟课文;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具准备:小矿泉水瓶多个,小石子若干,道具一套,课件一组。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新课。
二、复习生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四、拓展思维:如果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五、总结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乐学、愿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在《乌鸦喝水》一课的教学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看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着水的,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看一下我们班的同学表演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同学们是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学生在分组创作课本剧的过程中都是很积极地把自己的好点子献出来,结果冯玮同学的表演更是让大家耳目一新。学生的表现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三、在思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课末,我就以“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这样一个问题为讨论点,渗透这个教学目标。学生们的想象力几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烂的,还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点子啊!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
《乌鸦喝水》课后研究活动 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前沿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活动重点: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念。
三、活动难点:通过实验了解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
四、活动准备
1、乌鸦喝不到水的投影片,课题图画。
2、每组一个托盘、一个水槽、一把小勺、两个烧杯、部分小石子、水。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出示图画《乌鸦喝水》),谁还记着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听。
(二)小乌鸦多聪明呀!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瓶子(拿起瓶子),瓶子里也放了一些水,假如你们就是这只小乌鸦,请你们也来用石子试一试,看能不能喝到水?
1、学生分组实验。
2、汇报结果:
逐组问:你们喝到水了吗?(两组后再问其它)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3、请你们再观察一下刚才做的实验,分析分析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
4、投影分析原因
石子之间有缝隙,水跑到缝隙里了。
5、石头之间缝隙大,砂粒之间的缝隙肯定比石头的缝隙小吧,那我们用砂粒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6、学生实验后汇报:这次小乌鸦能喝到水吗?
7、通过做实验,你们知道小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的原因了吗?说一说。
(三)你们真聪明!那瓶子里至少有多少水,小乌鸦才能喝到水呢?请你们再来试一试。
1、在实验之前,你们各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办法来证实,讨论好了再做实验,做完实验的小组真棒,立起来,比一比哪组同学做的又快又好。
2、分组讨论后实验,巡视看有几种方法,引导说步骤。
3、汇报结果:哪个组愿意到前边来给同学们介绍介绍你们用的什么方法?
演示的同学说清步骤,其他组认真听,看看他们用的方法和你们用的方法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一会儿请你们也来介绍介绍。
4、小结
a、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要想让小乌鸦喝到水,瓶子里至少应该有半瓶左右的水。
b、请你们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哪里需要改一改就更好了?请学生修改课文内容。
c、同学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通过动手试一试,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了新的疑问,又经过实验得到了更准确更科学的结果。你们真是太聪明了!老师奖励你们每人一颗“智慧星”!
(四)同学们那么聪明,老师想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吗?
1、运用活动中所学知识解释“水库冒顶”问题。
2、讨论:要建水库,必须要考虑什么?
《乌鸦喝水》课后研究活动 篇4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做任何事情,只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获得成功。课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所配图画,色彩鲜明,生动形象
1.图画作者采用写意画法,把难看的乌鸦描绘成头大目明的样子,以突出乌鸦聪明可爱的形象,使学生看到图画就喜欢阅读课文。也为学生理解课文描写乌鸦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作了形象的揭示。
2.所配彩图把文章的线索勾画得非常清晰。乌鸦喝不到水(水少瓶口小),乌鸦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往瓶子里放石子),水位上升。乌鸦喝到水了。三幅图画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二、故事简单,含义深刻
这篇文章是利用一个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道理。乌鸦喝水时遇到困难,作者赋予它以人的思维:瓶里水少,瓶口又小,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水位的高底是可以改变的。于是乌鸦在瓶中放石子使水位升高。通过这个故事使读者受到启迪,悟出道理:“只要开初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
三、语言简洁,结构严谨
文章开始作者用“到处”说明小乌鸦口渴的程度及找水的焦急心情;第二段用“看见”、“可是”说明喝不到水的原因;第三段重复使用“看见”,说明小乌鸦善于观察,交代解决问题的依据;第四段用“放”、“渐渐”印证“办法”可行。
教学本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图入手,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按图的顺序提出问题:
图上画的是谁?它想做什么?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乌鸦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乌鸦怎样喝到了水?让学生初步了解“乌鸦找到水但喝不到→想办法,放石子→石子多,水升高→喝到了水”这一故事梗概。
2.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课又是如何描述图画内容的。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细读课文。
解词析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逐段细读课文,理解字词含意。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教学。
1.乌鸦怎么找水喝?(到处)“到处”是什么意思?(可让学生做这里找找那里找找的动作,既让学生理解”到处找”就是找了很多地方,又体会到水很不容易找到。)
区分“到处”、“处处”
选词填空:①公园里( )盛开鲜花。
《乌鸦喝水》课后研究活动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和写4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生字卡片,做“乌鸦喝水”实验的用具、材料。
学生: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讲乌鸦喝水的故事,留下乌鸦怎样喝水的悬念。教师相机揭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提醒学生借助拼音认读不认识的字。
2. 学生自由读,互相帮助解决碰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 四人学习小组用生字卡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互相听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4. 教师用生字卡抽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并让读得好的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识记生字的。注意鼓励学生的进步。
三、 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 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抽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读后出示实验用的瓶子,让学生观察,以帮助学生理解“水不多,瓶口又小”的意思。
学生扮乌鸦表演喝不着水的情形,学生通过看表演理解“十分着急”的意思。
2. 朗读三、四自然段。
读完课文后,让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乌鸦喝水”的实验。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动手,理解“衔”、“放”、“渐渐升高”的意思。
3. 朗读全文。
4. 想想乌鸦还有别的什么办法能喝着水,再和同学交流。
四、 练习写字
1. 课件演示字的笔顺,学生跟随书空。
2. 教师指导关键笔画:“么”的第二画是撇折;“升”的第三画是撇,但这一撇不能太斜。
3.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4. 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价,注重鼓励学生的进步。
《乌鸦喝水》课后研究活动 篇6
科学:乌鸦喝水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组间交流、分享智慧”。在幼儿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有学习、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激发,同时这种学习是要与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这种学习方法尤为有效。前几天,有一位小朋友给大家讲了个《乌鸦喝水》的故事,许多孩子对石子投入瓶中能让水位升高很感兴趣,并提出,要是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还会想出其他办法吗?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进行幼儿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获得使瓶子里水位升高的具体经验。
2 、尝试“猜想——验证”的科学方法,并能进行实验与记录。
3、对材料与沉浮关系产生探究兴趣,在困难面前动脑思考有自信。
活动准备:
1、课件《乌鸦喝水》
2、小石子、玻璃球、雪花片、木头材料
3、饮料瓶子若干
4、统计纸
活动过程:
一、 课件引题
1、演唱小乌鸦爱妈妈
2、观看课件前半段(乌鸦口渴,找到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小朋友,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一个瓶子,喝到水了吗?”(没有)
2、“你们能帮乌鸦想办法喝到水吗?”
二、 幼儿猜测并记录乌鸦喝水的方法
1、出示材料,请幼儿猜想:哪些材料能让乌鸦喝到水?
2、请幼儿结合猜想两人一组自主进行试验验证。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提醒幼儿动作小心,不要让水洒出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位线的变化,并认真记录实验结果。
3、交流分享实验结果,获得能让水位线升高的具体经验。
提问:水位线升高的瓶中都有那些材料?
教师小结:比较沉的材料放到瓶子中会马上沉到水底,让乌鸦很快喝到水。
三、介绍故事结果,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兴趣。
1、播放视频结尾让幼儿了解乌鸦喝水的办法
2、讨论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让乌鸦喝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