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

2025/09/2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班区域活动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 篇1

仿真厨房柜、地垫、桌子、各种娃娃、各种仿真玩具。在仿真橱柜的地上铺着地垫,孩子们在厨房里可以随意的坐在地垫上进行游戏;桌子放在地垫旁,可以用于摆放玩具。

各种仿真的餐具和食物摆放在另一个区域里的玩具柜上,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拿取。

今天的厨房可热闹了,小朋友们有的忙着在厨房是洗碗,烧菜;有的忙着在桌子铺桌子,摆放着餐具,一时间巧虎厨房的地上到处都是玩具筐。小朋友走过去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踩在玩具上,当我过去让小朋友把玩具筐放在桌上时,孩子们都沉静在自己的游戏过程中,对于我提出的要求几乎没人理会。满地的玩具筐让其他在厨房里玩耍的孩子非常的不方便,一会儿踢翻玩具筐,玩具满地都是。

材料的摆放:仿真餐具和食物因为摆放的离桌子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游戏的时候孩子们觉得把玩具拿到地上玩起来才更方便。如果把玩具筐摆放在桌子上,当孩子们“烧好”的饭菜就没有足够的空间摆放了。于是就出现把玩具筐随意摆放的现象。

老师的指导:在整个活动中我一直处于孩子们角色之外,只有当我发现问题的时候才引导孩子应该如何去做。其实这时候我的要求对于孩子们来说根本无暇理会,因为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

老师的指导:角色游戏是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老师是一个旁观者,观察孩子们在游戏时的各种表现。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老师需要指导时老师需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游戏的旁观者变成游戏的参与者。特别是托班的角色游戏,他们游戏的方式更多的处于模仿的阶段,因此需要老师参与孩子们的游戏中,进行一些隐形的指导,以身作则的方式给孩子们一些游戏的规则。

游戏玩法:

1、幼儿选取一张送糖果提示卡,看懂提示。

2、根据提示卡上的提示,在篮子中挑选与之相同的糖果。

3、推着小推车为照片上提示的幼儿送他们喜欢的糖果。

4、幼儿之间交流,并品尝糖果。

游戏提示:提高小年龄儿童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及关注他人的情感。并提高幼儿对糖果的认知及物品与照片、人物一一对应的能力。引导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安静及方便的推小推车方法。

活动目标

1、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2、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点设计活动过程,将故事情境融入整个活动过程中,从帮助棒棒糖先生和棉花糖小姐分糖,根据触觉分辨软和硬;再到被邀请参加舞会,到分清棒棒糖先生和棉花糖小姐各自的朋友,让孩子根据生活经验区分软和硬;最后通过辨别罐子里面的声音来分辨哪个多哪个少。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都十分感兴趣。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教具的选择。在本次活动中,将糖果用餐巾纸盖好,原本是不想让孩子看到糖果,但是后来餐巾纸扔在哪里成了问题。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 篇2

一、班级中区域活动的情况:

因为教室的局限性,小班的区域活动多少会受到一些阻碍,比如:区域的摆放不能长时间固定、区域的占地面积较小、区域材料投放的局限等等。

但是,老师们还是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孩子们创设了较好的区域环境,这学期,我们也可以从各个班级的区域中看到老师们的创设与理念的转变。

班级中的各个区角是孩子们最喜爱玩的地方,但是因为他们是小班的孩子,生活经验欠缺,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不能很好发挥它的正确作用,从而使孩子们乱玩,什么都学不到,或许还会染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月区域活动的创设:

在活动中,我们是在观察孩子的同时,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及时给予帮助解决。活动结束后要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

这次的区域我们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删减和扩充。比如把建构区进行了扩充,把原来的娃娃家也纳入到了建构,为孩子们的建构成果提供了保留和展示的空间。另外把阅读区撤掉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就这样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的规划,今天是我们新区域的第一次展示,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我发现了重新布置之后不合理和欠缺的地方。

三、本月区域活动的重点:

(一)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势:

活动目标明确

我们区域活动多样化、目标详细化。

五月份的常规目标是:1、引导幼儿利用手中的区域牌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这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五月份的活动目标是:1、角色扮演:逐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学习模仿成人对自己的关爱;2、建构区:在搬运、取放、堆叠平衡积木的过程中,可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3、探索区:尝试用瓶盖蘸上颜料盖印,感知数量的一一对应。

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及时的评价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一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二)区域中感到的困惑:

1、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小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2、活动内容: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小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区域中的不足之处: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我们设置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3.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 篇3

一、活动亮点

师幼探讨表演动作这个环节,我没有直接给孩子们规定如何做动作,而是让幼儿们观察图片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进行创造。幼儿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了绿毛虫吃东西、蜕皮、睡觉等各种各样的动作,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学会了在探索中发现,在感受中体验,不仅体验了韵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而且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创新能力等均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活动改进(分析与对策)

1、琢磨着如何让整个活动如何更有趣,幼儿更喜欢参与,于是尝试用绿毛虫吃东西、蠕动、蜕皮等的动作来引导幼儿表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特征,比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听着音乐也玩的很开心。

2、由于课前丰富了毛毛虫变蝴蝶的'相关知识经验,幼儿能在图片提示及语言表述的帮助下,学习与乐曲特征相应的动作,培养对乐曲的感受力,对发展动作协调能力、想象力有一定的帮助。

3、整个活动有集体学习也有个别学习,让幼儿创编动作环节如果个别引导多一点在结合集体复习,幼儿的韵律表演就会更加扎实。

三、活动感受

本次活动我创设了“绿毛虫来和我们玩游戏”这样一个情境贯穿始终,使幼儿们兴趣盎然。依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以及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的特点,我出示了自己根据音乐结构特点设计的形象可爱、富有卡通色彩的绿毛虫模样的图片。让孩子们能边听音乐边看图片模仿着绿毛虫可爱的模样进行韵律活动。

如果在倾听的环节,教师根据律动四个部分的不同特点能说明的再清楚些,孩子们理解和记忆就更清楚,为表演做好铺垫。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 篇4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合集(15篇)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区域活动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 篇5

两次相同的情景,两句不同的话语,就能引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第一次, 在老师的提示下极不情愿的捡起了地上的玩偶,他心里是不甘的,想的是这个玩偶并不是我掉的,老师为什么要让我捡?而恰在此时我又是以命令似的口吻要求他捡起来。当子煦用生气的眼神瞟我,表示对我不满的时候,我的心里猛然一揪。那种感觉我至今都记得。我忽然发现我一句不经意的话伤到了一个孩子幼小的心,虽然我只是想让孩子了解,玩具掉在地上不论是谁掉的,我们都应该把他捡起来。但孩子似乎并没有理解我的用意。他想的`是老师在要求我,他们虽然小,但他们和成人是平等的,也需要成人的尊重。

当发生了第二次相同的事件后,我想到了前一次子煦那极不情愿的眼神,于是我试探着换了一种口吻。一个征求似的的口吻,一个询问式的眼神,都让孩子看出了我对他的尊重。这一次子煦高兴地把两只小兔送回了图书区。看着他脸上笑得甜甜的小酒窝,听着他和两只小兔的悄悄话。我知道这一次我的教育手段是恰当的。建立在平等、尊重上的,适当的教育是多么容易让孩子理解啊!幼儿园有孩子喜欢的活动,有能够理解他们的心事的老师和朋友,他们就能生活的无拘无束,而且从中受益。我的心里忽然有一股暖流,悄然流过……

在我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平等、尊重是首要的,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态度与幼儿积极有效地交流和互动,使幼儿不断感受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另外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喜欢儿童话、游戏话的语言。儿童把生活当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感知、体验、操作,对他们的成长也是十分有益。

小班区域活动反思 篇6

小二班幼儿入园已经快一周了,虽然幼儿的情绪还不是稳定,可大部分幼儿已经基本上了解了在园生活的流程(先吃饭---玩滑梯----听故事—玩玩具—吃完饭—睡觉—妈 妈就接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幼儿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机,区域游戏一直以来又以它独有的形式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由的交往,自由的玩耍。因此我便试图尝试区域游戏所提倡的“三自”原则即:自选伙伴、自选游戏、自选材料。我先向孩子们介绍在这地方可以插积木、在哪个地方可以画画、玩橡皮泥、在那个地方可以搭房子…..,可我并没有告诉他们每个地方的名称。介绍完后幼儿便一窝蜂似的去抢自己喜欢的玩具,不一会儿,教室里一片狼藉,玩具、碎纸屑弄得满地都是,孩子们在游戏结束后,不顾材料的凌乱,就匆匆的把玩具放到玩具柜里,,即便将材料放在原来的位置,也是胡乱的一放,马虎一塞。

游戏过后我在对材料整理时真是无从下手。于是我静下心来反思我的教育行为是不是偏离了《纲要》的精神,我回去后对照《纲要》仔细的琢磨,我才找到了答案。我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出在了我对刚刚入园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够了解,他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若干的玩具摆在面前,看到什么都感到新鲜,一会儿玩会这一会玩会儿那,一些玩具拿到手后又不知道如何的玩,只是停留在摆弄、破坏上,所以造成了上述现象的发生。于是我便尝试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先把每个桌子上都给幼儿同样一种类型的玩具,教给幼儿一到两种玩法,然后在让幼儿自由地玩,一是当幼儿学会玩法会产生自信引发对这种玩具的兴趣,二是大家的玩具都是相似的.幼儿也不会被其它组吸引随意的走动,这样下来我发现幼儿的专注力持续时间长了,孩子们对玩具的兴趣也增加了。我想在对待刚刚入园的幼儿来说,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一下子就用高标准去要求他们,教师不应操之过急,应一步一个脚印的引领幼儿扎实的学习,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幼儿才会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