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入境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板书“李白”,请学生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估计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名诗:板题,生齐读诗题。
3、请熟悉本诗的同学谈谈对敬亭山和诗歌的理解。
4、师相机介绍诗人创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二、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正音、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
(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诵课件,聆听,欣赏。
(6)配乐诵读,想象画面;读出诗韵,读出情感。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
(2)点拨: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当知己。
(3)找到了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5)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6)指导朗读。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配乐各种形式诵读全诗。
2、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3、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师公布本课要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夺冠军大家有何绝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一绝招先要把古诗读正确,请同学们练习读对。
2、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谁来指正?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二绝招把古诗读流利,小组内练习读通(能读流利)。
4、谁来指正?
5、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三绝招把古诗读懂,小组内练习读懂。
6、谁能读懂?
7、谁比他懂得多?谁来评论?
8、谁虚心向大家请教,说说不懂的地方?
9、全班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10、开始比赛行吗?
11、夺冠军最厉害的绝招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读出感情!
方法:
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小组内练习读美。
12、教师引导体会诗人当时孤寂的心情。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诗的意境。其间可插入一民间故事:
多才多艺的李白被唐朝的玉真公主举荐入朝为官,后因得罪权贵被罢免。玉真公主以公主之位死谏,无奈皇意已决。玉真公主一气之下出走敬亭山,落发为尼,死后葬于此。李白在安史之乱后被赦免途遇敬亭山,听说此事,感慨万千,他九登此山,留下这千古名篇。学生不难理解由于李白犯案,朋友远离他,亲人躲避他的孤寂情怀。
13、古诗朗诵比赛马上开始,请小组选出参赛选手。
14、(播放课件:来自教科书上的插图和古筝曲《渔舟唱晚》)故事朗诵比赛开始,谁有勇气第一个参赛?
15、谁来挑战?谁来评论?
16、公布冠军,让冠军说说经验,其他同学补充。
17、总结方法:
读对──-读通──-读懂──-读美。
第二课时
1、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诵《独坐敬亭山》。
2、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学习剩下的古诗,继续进行比赛。
3、有什么问题需大家帮助解决,教师只在有争议的地方引导点拨。
4、比赛开始。
5、公布冠军,述说经验。
【教学后记】
1、这种教法效果还不错,尤其第一首诗的学习体会使师生收获颇多。
2、本课第一课时学习前两首,如预习充分就可以直接进入检查,甚至直接进入理解的争论。第一首应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学法,然后用此法学习第二首。第二课时按此法解决剩下的内容绰绰有余。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6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