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3、调动“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说一说“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让他们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忙;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他们学习的成果。
五、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这个动画只有三分多钟,大致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遇到相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
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个小组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认识的?
(师适当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2、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有一个小组提到,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写钟子期。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没有题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编辑的时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为题目,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等。而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虽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咬文嚼字和钻牛角尖,但是通过补充一些资料对他们进行点拨,会让课文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教师总结
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课外拓展
让学生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歌。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āi)汤汤(shāng)B巍巍(wēi)少选(sho)
C绝弦(xián)锺子期(zhōng)D若(nuò)鼓琴(qí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评课稿: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5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等。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音乐激趣,揭示课题
1.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
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板块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同桌互相听读,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名赛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板块三借助注释,知晓文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2.交流句子的意思。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1)教师引导: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交流。
(3)理解词语:请结合图片,说说“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
(4)引导:谁能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指名说)
(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读好“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
(6)表演体会“破琴绝弦”的意思。指名学生说说“破”“绝”的意思。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板块四品读“鼓琴”,体验“知音”
1.朗读课文,圈画语句。
自由朗读课文,用“____”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相机出示句子。
(2)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3.想象拓展。
(1)引导: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
杨柳依依炊烟袅袅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2)引导: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
(3)小结: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像锺子期一样,感受伯牙心中所念,感受乐曲的变化。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俩?(板书:知音)
4.教师引读课文,体验知音心心相印。
板块五研读“破琴”,读懂“知音”
1.指名读。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
2.追问: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
3.引导: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1)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4.点拨:“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知音已逝,再没人听得懂伯牙的琴声了。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全班齐读)
板块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链接资料,加深情感体验。课件出示短歌,配乐诵读。
2.诵读课文,体验情感。请齐读课文。
3.倾诉心语,升华情感。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4.配乐背诵,回味“鼓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5.练写生字:哉、巍、弦。相机进行书写提示。
教学反思
文言文文字简练,意蕴丰富,要读出文言文的含义与情思,教学的法宝自然是读。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想象体验情感。
其一要读通文章。教学中注重示范,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和停顿;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其二要读懂内容。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意思,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