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名著《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则非名著《红楼梦》莫属了。
名著《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名著《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名著《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看名著看的是种内在的精华,如果你深入了这本书里面,其实会发觉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里面。阅读是种精神的享受,是灵魂的升华。对于名著尤其如此,希望大家多学习,多多阅读名著,对自己提高修养都很有帮助!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若说没奇缘,这一辈子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怎么样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若干眼泪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第七回自宝钗而来。
宝钗有痼疾。具体何病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发病时倒也无妨,只是咳嗽些。而咳嗽也应该由于体内有毒而引起。故,宝钗的病无非是毒火较旺。
癞头和尚与跛脚道士此行的目的是度脱一干情鬼,但是在这里,和尚违背了自己的一贯做法,充当了医生的角色。这着实是让人想不通的,要知道一次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若只有一次,便是一次都没有。故,和尚在此没有充当医生的角色,和尚还是在度脱。而和尚对宝钗度脱的`方式就是给其冷香丸之药方,换言之,服用了冷香丸之药方,宝钗就等于已经被和尚度脱,虽然仍在尘世,却已经是癞头和尚的俗家弟子了。
这样一来,宝钗就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形象。首先,人们普遍认为宝钗从胎里带来的那种毒是情毒,而脂砚斋也说道这毒乃“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以此看来,宝钗后文对黛玉所说的小时候看杂书,应该是受体内此毒的影响和控制;其次,宝钗是封建大家庭的闺秀,贵族小姐出身,所以在她身上有一种崇尚传统道德观念的“停机德”,她屡次对宝玉及黛玉的劝说,便与这种意识有关;再次,宝钗还有一层容易被人忽略的身份,那就是宝玉在尘世间的“师父”,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宝玉点化的作用,若不是黛玉对宝玉的影响更大,只怕宝玉出家的时间都提前了,而这,应该与宝钗是癞头和尚的俗家弟子有关。所以癞头和尚对宝钗是极为偏爱的。
如此看来,宝钗实在是《红楼梦》中太重要的一个角色,癞头和尚收她为俗家弟子,应该是给予了她重要的任务。想来,太虚幻境一回,宝玉若与警幻仙姑回头,便从此走向经济仕途;若掉下悬崖,便从此沉溺于风月;若遇有缘人得渡,便远离苦海而得救。宝钗似乎三者都占尽了。而这三者彼此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到底哪一个才是宝钗的任务呢?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四大名著,深邃而又神秘,这个寒假,我解读了最难解读的一本奇书——《红楼梦》。
红楼梦主要讲了封建社会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富到衰的全过程,刻画了种种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无奈,在封建社会里,事实都用权力说话,无人相信法律对于他们来说是公平公正的。
这本奇书看一遍甚难懂得,只有仔细琢磨,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那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佭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贾宝玉对他的灌溉,化作林黛玉泪洒红尘。前面一段的太虚幻境,别有一番韵味。说是红楼梦,其实本意就是石头记,那块女娲补天留下的通灵石,造成了一场未完待续,永远无法结束的梦境。
最然我憎恨而又同情的便是王熙凤,他害死尤二姐,心狠手辣地逼迫了多少无辜的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泼辣,十分恶毒的人,但是我认为,在这样昏庸无能的社会,她无心无力,为了生存,为了自我利益,他不得不这样做,这一切,都是自找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像一盘碎渣,贾母觉得林黛玉身子弱,又看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觉同意了宝钗做宝奶奶的位置。而林黛玉,则因疑心和嫉妒身亡。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如何攀比?黛玉对宝玉来说,只有怜爱。透过宝玉的眼睛,这位“丰年好,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千金小姐美中有自然,她那雪白一般的酥臂,肌肤润泽,仿佛“一池出芙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林黛玉,这朵病态的红玫瑰,如果在一起,红玫瑰就会凋谢。薛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是白玫瑰,在贾宝玉心中永远取代了这个位置。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5
曾在历史书上看到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李贽的一句话:“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每个人均有其合理的个人价值存在,不能以是否满足圣人的标准为取舍标准。然而明清的臣子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圣人和皇权的奴隶。所以,宝玉抗拒儒家教条,远离男性的功利世界,他不像贾雨村虚伪贪婪,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他不像贾政愚人愚己一味地愚忠,他也不愿做贾元春这种顶着美名却为皇家殉葬的牺牲品,他更不愿意在最美好的年华,天天学读八股,把自己鲜活的生命变成无灵魂血肉的僵尸。他尊重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个性的解放与张扬,以此反抗以八股取士为代表的明清皇朝对于思想和人性的禁锢。
理想的家国,都应该是人性的乐园,都应该像宝玉守护的大观园一样充满自由和美丽。贾宝玉不慕功名,不想参与这场吃人的盛宴,而尽量把聪明美丽的人儿从封建权力的碾压中解救出来,他没有成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国与家都需要更多像宝玉这样的人,可以说他的精神和五四运动遥相呼应。
所以,我愿意做宝玉,但我却不安于永远待在大观园里,念及园外的苦难,我希望自己能像《家》里的觉慧一样,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享受自由与尊严,打碎“文死谏,武死战”的封建思想枷锁,创建一个尊重个体生命的更加人性的社会大观园而奋斗。然而,因为绝望而循世出家为僧,这样的宝玉,我不喜欢,我不要茫茫大地的肃杀世界,更不要做这脆弱的宝玉,我要这世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为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它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更是家喻户晓的读物。小说主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讲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故事。以公子贾宝玉微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美和悲剧美。
在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多达480余人,可其中能给人带来深刻印象的经典人物寥寥无几。而宝玉,黛玉,宝钗和王熙凤更是成为了千古不朽的经典形象。《红楼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与独特,以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人物的不同层次。
在最近学习的课文《红楼春趣》中,写的是大观园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场面,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林黛玉。在文中的林黛玉在放风筝时,见宝玉因为放不起来而生气,黛玉十分聪明地将错归在风筝的顶线上,从此可以看出黛玉,她十分地聪慧,情商也非常高。不单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还可以追随到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回中,贾母问黛玉读没读过书,黛玉回答道,只念过《四书五经》。当宝玉问她同样的问题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面对贾母,要说出事实,这是基于长辈的尊重,而面对宝玉,历来小心谨慎的黛玉,不想惹人记恨。从此就可以体现出黛玉的机敏与谨慎。在生活中,能与到这般聪慧的人,不但会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在以后的生活中,在社会中生存,也有很大的帮助。
读书使我获得知识,懂得怎样说话;读书使我思想深刻,读懂怎样去人与人之间交流;读书使我陶冶情操,明白一个人的品性可以从话语中看出。读懂《红楼梦》,更是使我修炼了品格。